當下的青年相聲演員兩極分化極為嚴重,真心鑽營相聲而且有實力的演員沒名氣,跟相聲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成為流量集中營。
如果要把發展界定為能賺大錢,那麼最好不要拿自己當相聲演員,因為更廣大的受眾是不聽相聲的。
比如走這種流量路線,就能有很好的發展,而且他的粉絲也誤認為他說的是相聲。
還有這位目前發展也很好,而且大有迎頭趕上前一位的,他的粉絲連相聲是什麼都不知道。
而將來德雲社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演員,而且一定會越來越紅,相聲這個標籤也會在某一天徹底撕掉,因為已然成為了累贅。
這是德雲社的相聲模式,也就是純商業化純流量化,新款四門功課騷浪賤腐,為廣大血空打造的追星平臺。
你為了漲粉任何招式都可以用,但千萬不要認真說相聲,因為粉絲不愛聽那玩意兒,有那閒工夫還不如研究一下怎麼跟搭檔賣腐呢。
相聲的發展前景其實也就這樣,只會越來越小眾化,越來越走入專業領域,就像京劇一樣,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自我傳承,外人根本不想進去了解它,它也不歡迎血空們進來攪局。
現在國內相聲圈子分化已經很嚴重,德雲社這種純娛樂化的公司基本是另一套發展模式,跟真正的相聲圈子壓根不存在競爭關係,因為受眾完全不一樣。
網上經常看見名字的青年演員基本都是跟德雲社演員差不多的類型,也就是更傾向於娛樂明星的款,比如曹雲金高曉攀金菲陳曦盧鑫玉浩苗阜王聲都差不多,這些青年演員是迎合大眾市場為主,在相聲受眾中受歡迎程度比較低的。
德雲社裡面能夠得到相聲受眾認可的青年演員,以前有一個高峰(欒雲平不算),但近些年高峰那種疲軟的態勢也很明顯,在表演上糊弄的味道也越來越濃。這倒不是高峰本身的問題,而是他所處的大環境就是如此,商演也好小劇場也好,根本沒有聽相聲的人。他在藝術上無論怎麼精進,對於德雲社受眾來說都是對牛彈琴,而他「老藝術家」的追求也越來越像明星人設,所以他在相聲上也動力越來越弱了。
跟他一樣的還有德雲社從天津挖來的幾個演員,比如劉春山,他其實是八零後相聲演員中非常有才華而且創作能力極強的(高峰創作遠不如他)。可在德雲社這種娛樂氛圍中,他的才華根本一毛錢不值,所以現在也看不到他在天津相聲圈的那種拼勁兒了,橘生淮南則為橘,這就是環境對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改變不了。
從德雲社出走的演員中,何雲偉李菁其實是非常有老派藝人味道的,但這兩人要命的是風格完全相反。李菁熱衷於出新,而何雲偉更喜歡守舊,其實對於相聲來說這兩者並不矛盾,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等都是一邊創新一邊傳承,兩者完全可以協調並存。但李菁跟何雲偉就是磨合不了,於是彆扭了幾年之後就裂穴,現在兩人也沒有固定合作夥伴,那也談不到在相聲領域有多好的發展了。
曹雲金如前所說,他大半截身子都去了娛樂圈,相聲更像是他的人設標籤,吃老本吃得跟他前任師父差不多,基本沒什麼期望值了。
主流相聲界比較有人氣的那些位有一個算一個,大部分都在向市場妥協,郭陽郭亮方清平都如此,比起相聲演員,他們更像搞笑藝人。而創作能力比較強的大逗相聲社,走的是脫口秀跟漫才路線,董建春李丁就是說漫才的,很多段子還直接從日本漫才裡面搬運。
所以青年相聲演員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需要做的選擇非常殘酷,要麼放棄市場埋頭做藝,在相聲領域得到成就但一生默默無聞。要麼放棄藝術迎合市場,得到大名的同時藝術上不堪入目。
這兩種都是前途,就看青年演員怎麼選擇了,在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下,相信選擇後者的人會越來越多。而正經的相聲也會走入徹底的小眾市場,徹底娛樂化的「圖一樂」相聲會跟脫口秀形成競爭,而且多半還會幹不過,因為脫口秀門檻更低也更加時尚,而且更加搞笑。
最關鍵的,脫口秀從業人員文化比相聲演員高得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