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一部電影是因為有周迅、霍建華、彭于晏才去看的,本是衝著看電影明星的,但是看過之後卻發現已經忘記看這部電影的初衷,但是又給予心靈很大的感觸。
亂世明月
他不同於其他紅色題材的電影,沒有用電影的鏡頭去展示戰爭的激烈與慘烈,而是用平靜的鏡頭描述著普通人經歷戰爭的生活,用闡述事實的語氣娓娓道出每個普通人的情感變化,這些感情如春雨般無聲的滋潤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同時也如同重鼓般擂在每個人的心頭。
明月幾時有
在電影開始的初始就簡單的介紹了歷史背景。都說民國共計37年間,是中國史上戰亂紛飛的時代也是近代最浪漫的時期,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富有詩意。
亂世的時代出英雄,同樣,亂世之中也是文人墨客的時代。所以,&34;侵略的時候,想要藉助文化名人的威望方便對侵略地區的統治,所以,日軍攻陷香港後,大肆搜捕在港文化名人,茅盾、鄒韜奮、丁伶等作家身陷險境。
這是我頗為感動的一個畫面,即使在逃難的路上,依然不會放棄自己伴侶的手!
這些文化名人在戰場上有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書生確是有一身的骨氣。
亂世之中英雄定太平、平天下,同時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只是需要白衣天使去救助世人,也需要這些文人的筆鋒去拯救當世之人的心病。
就如同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初衷一樣,想要改變國人的思想。因為醫生只是醫好中國人的身體是沒有用的、他們的靈魂已經麻木了,只有用文字來激醒那些麻木的心。
這部電影的鏡頭描述總是特別的感人,雖然是紅色電影但是從頭到尾沒有說一聲為了民族大義而戰,但是卻從每個人的細節處彰顯為民族和平而戰。
雖然是戰爭的電影故事,卻處處彰顯出文藝電影的氣息。這就是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的區別吧!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總是擅長文藝寫實,可能這是女性導演拍戰爭電影的感性一面。
就像我之前說的民國時期雖是戰亂紛飛的時代也是最彰顯文藝氣息的時代。
民國時代的文藝,不像我們現在所說的無病呻吟的文藝,而是活在亂世之中的無奈,對日軍侵略的恨,更有對當世之人靈魂麻木的控訴。
就像電影中方母在黑夜是與女兒同桌進餐,吃食很簡單但是燈光卻點的非常亮,在聽到敲盆示警時迅速沒燈的舉動,表達著她們對光明的渴望,但是方母的每一個舉動都透漏著她們對侵略區的驚恐。
看到電影結束才發現,沒有用鏡頭去描述英雄的無畏與壯烈,而是用方蘭碼頭送別劉黑仔,然後遙望著海面,只是轉眼的一瞬間卻給我們呈現出一個繁榮昌盛的香港。
在電影的結束時彬仔結束聚會,開著自己的計程車在紅綠燈的路口等紅頂。這部電影在戰爭中沒有把抗戰英雄描繪成全能英雄;在戰爭結束安享盛世時也沒有描繪英雄的光環。而是,不管在戰爭中還是在太平盛世之時,所有的英雄在泯然於芸芸眾生之中的普通人物。
這部電影中的明月有可能就是生活在戰火中的人們渴望的太平,在這戰火紛飛的亂世之中給自己一絲活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