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向來是一場全民狂歡,看草根普通人如何變成閃閃發亮的大明星,是很多擁有夢想,卻沒機會實現夢想的網友們最喜歡做的事。
這無疑是信仰寄託,選中某個人,並給予這個人支持和力量,當某一天這個人站上娛樂圈頂峰時,就像自己也陪著他站在了那裡,很有成就感,而且熱血。
也相信偶像們追求夢想的執著,面對舞臺的無悔,一條路走到黑的信念,總有一天也能出現在自己身上。
不僅如此,選秀作為素食養成綜藝,在短短幾個月內就能讓選手們獲得極高的人氣,迅速走紅,這也給很多普通人形成"我也可以"的錯覺,對進入娛樂圈躍躍欲試。
看中並利用網友們這一心態,內地娛樂圈的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從選歌手到選愛豆,甚至選出一支樂隊,不斷更新方向,希望能分一杯羹。
說到內地娛樂圈的選秀鼻祖,那就不得不提《超級女聲》以及其衍生節目《快樂男聲》。2004年《超級女聲》掀起第一波選秀風潮,並在2005年的第二季達到頂峰,其影響力之大,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華語樂壇15年。
因為直到2020年的今天,節目中很多選手比如張含韻、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等人,還作為華語樂壇的代表人物活躍著,並且不斷拿出新作品。
當年粉絲們扯著橫幅喊著口號,在大街上拉住每一位行人,慷慨激昂請求他們為自己支持的選手投一票,這場景仍歷歷在目。那時候也就是沒有熱搜榜,不然估計前20都是她們。說這些選手是內娛第一批流量藝人,毫不為過。
一檔火爆的選秀綜藝,可以迅速把愛豆和粉絲情感捆綁在一起,帶動平臺活力,對各種周邊產業的拉動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不過《超級女聲》系列之後,內娛選秀沉寂了很久,直到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才重新煥發生機。
這檔引進了韓國選秀模式的綜藝,把各大公司練習生聚集在一起,通過幾個月的評級、集訓、舞臺表演,直到最後選出前九名成團。成團夜那天,相關話題熱搜爆了好幾個,仿佛全中國都在見證這九個少年出道。
蔡徐坤就是其中的C位,他一躍成為頂級流量,他出現的地方充斥著尖叫和歡呼。除他之外,其他八位少年也各自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哪怕是沒有出道的成員,也憑藉各種身份,成功打入娛樂圈。
常言道:全網只有300秀粉。
意思就是說,雖然選秀明星可以很快跟粉絲建立情感聯繫,但這份情感粘合力卻不夠持久,當下一檔選秀綜藝出現時,這些粉絲可以迅速拋棄他們,轉頭去支持他人。
所以我們常看到,選秀明星之多,多如天上繁星,然而能在娛樂圈屹立不倒的,寥寥數人而已。
張藝興也曾表達過對選秀節目的失望,他覺得節目中選拔出了好苗子卻沒有認真培養。而且有實力的人基本上已經快要選完了,那下一檔節目還能選什麼?
我們當然不能把選秀節目妖魔化,覺得這不過是粉絲的狂歡,是年輕孩子的遊戲。確實有很多人把選秀當成實現夢想的平臺,並且不斷為之努力。
可是《偶像練習生》之後隨之而來的《創造101》,還有《青春有你》《以團之名》,並且它們不斷開拍新賽季。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胡守鈞分析:"選秀節目剛開始時,所有人都覺得新鮮,可隨著大眾的心理波動,喜愛和厭惡的情感也都加速了。"
《偶練》的異軍突起得益於它的新鮮,後面節目被冷落,是因為跟風和不夠創新。
千篇一律的模式,毫無新意的賽制,一味要求粉絲打投,早晚會審美疲勞的。
無論什麼節目,總有生命周期,選秀目前再一次來到衰敗期。那還有必要做下去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資本並沒有放棄它,而且從《乘風破浪的姐姐》來看,選秀還是有市場的。
但從選手自身出發,一塊蛋糕就這麼大,資源就這麼多,不可能平均分給每一個人。優先被打造的那些人,可能有話題,可能有性格,但不一定有實力。
如果某天,這些有實力的孩子們看清了現實,不再把選秀當成實現夢想的平臺;如果觀眾們只能在舞臺上看到跳不齊舞蹈動作的dancer,唱不準音符的vocal,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做就要做精品,打造實力愛豆刻不容緩。業務能力是別人拿不走的資本,與其培養一個三月秀星賺快錢,不如培養一個優質偶像賺口碑。
再看現在的選秀節目,都能做消消樂了,沒有看點就沒有吸引力。如果賽制和舞臺實在找不到可優化之處,說不定更換一下節目概念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些打破常規卻沒能出道的選手,比如王菊和上官喜愛,其實都可以成為這個"概念"。可惜,她們也只是在比賽的過程中淪為一個話題而已。
選秀節目想做長久,不能只依賴於市場調查粉絲心理,尊重並公平對待每一位選手,不自我感動,不自娛自樂,用心對待每一個節目中的細節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絕不是選秀節目的末路,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