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臺灣著名搖滾歌手、演員、主持人高凌風說:「臺灣綜藝領先大陸二十年。」十年前這句話是毫無疑義完全正確的。而在十年後的今天,臺灣綜藝和大陸綜藝互換了位置。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影視圈的發展瞬息萬變,一檔節目的平均存活周期甚至很難超過一年。2016年是內地綜藝節目的井噴年,據統計,2016年爆發了至少400檔綜藝節目,但存活率不足25%。不過相比大陸,臺灣卻是另外一番景象,2016年臺灣停播了《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幾大超十年的老牌節目,整體綜藝狀況一片蕭條,哀鳴遍野。
縱觀臺灣綜藝與大陸綜藝的發展歷程,則更像一個富家子弟被一個後起之秀打敗,家道中落的故事。那麼,大陸的綜藝是什麼時候開始開竅,收視率突飛猛進的呢?
大陸綜藝的萌發1、以「表演形式」萌芽
1990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大陸同時誕生了兩檔收視在當時過億的綜藝節目——《綜藝大觀》和《正大綜藝》,分別由內地製片人周曉東和臺灣金牌製作人江吉雄擔綱製作,分別於周六和周日晚間播出。
如今《正大綜藝》播出已逾二十年,2016年開始,改為科學節目《腦洞大開》;《綜藝大觀》則在1999年改為《表情》,節目形式也變成了講述「愛的故事」;2004年被停播後,徹底改為《歡樂中國行》。
萌芽階段的綜藝節目內容強調「綜藝性、娛樂性、觀賞性」,明星表演、觀眾觀看,觀眾在這裡扮演一個純粹的「看客」或「他者」。節目的目標人群定位於各層次、各年齡段電視觀眾,尤以家庭觀看為主。
不過嚴格來說,大陸綜藝的萌芽應當數1983年的首屆春晚。1983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在全國引起的轟動,是現在任何一個電視節目都無法與其相比的。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除夕之夜看春節聯歡晚會成了中國家庭和吃年夜飯、放鞭炮一樣必不可少的事情。
2、以「遊戲形式」發展
1997年,湖南電視臺模仿港臺節目製作了《快樂大本營》和《玫瑰之約》。標誌著大陸電視臺進入了爭相模仿港臺綜藝的熱烈時期。借著模仿,大陸綜藝開始蓬勃發展起來。與此同時,臺灣綜藝藉由大膽的節目尺度、伶牙俐齒的主持風格、邀請明星參加節目等多重優勢和創新,開始向優質綜藝水準邁進。
這一階段節目的娛樂性增強,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增強,現場觀眾甚至有直接參與節目的機會。各種各樣的遊戲、輕鬆活潑的氛圍曾令觀眾耳目一新,此節目也是第一個讓明星以常態參與遊戲的娛樂節目。
隨後,北京有線電視臺《歡樂總動員》亮相,江蘇衛視推出《非常周末》、福建東南臺推出《開心一百》、安徽衛視《超級大贏家》,各大媒體競相搶灘這一「娛樂市場」。這些節目不但名稱大同小異,而且節目內容、環節的「起承轉合」也都基本雷同,「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狀況使得觀眾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一些節目逐漸退出了螢屏。
1999年6月中旬,國家廣電總局總編室在北京順義召開的廣播電視文藝研討會提供的材料顯示,全國省級電視臺辦娛樂節目的有33家,地市級電視臺開辦娛樂節目的有42家,之後又有32家電視臺開辦或引進了娛樂節目。
這一時期是內地綜藝開始模仿、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3、以「益智問答」形式推進
1998年,中央電視臺推出《幸運52》,開啟了大陸綜藝的益智之門。《幸運52》與2000年推出的《開心辭典》是中國內地益智類節目的代表。
益智類節目,不僅保留了遊戲闖關等環節,出現了一些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備的題目,還增加了博彩、參與者與現場及場外觀眾的互動等環節,節目更具親和力。
央視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和李詠主持的《幸運52》開播之初就受到了很大的關注。豐厚的獎品刺激了觀眾的參與熱情,而地方電視臺更是將益智節目發揮到了極致。2002年元旦誕生於上海的《財富大考場》,以創造了最高獎可達22萬元的獎金紀錄而風靡全國40多個城市。湖南的《財富英雄》更是以「千金一題」為廣告:答對5道題5000元,10道題5萬元,15道題50萬元,平均每道題33333.33元。
競猜節目、益智類節目由於創意、製作的技術門檻不高,引起了地方頻道競相模仿,大有天女散花之勢,全國上下又掀起了一輪「競猜時代」的高潮。如貴州衛視的《世紀攻略》、上海衛視《財富大考場》、廣東電視臺《贏遍天下》、重慶衛視的《魅力21》、江蘇衛視的《奪標800》,等等。
4、「闖關時期」的小插曲
以湖南衛視的《智勇大通關》、《勇往直前》、浙江衛視的《衝關我最棒》、安徽衛視的《男生女生向前衝》等為主,以素人報名、並進行過關挑戰為主要形式,開創了戶外綜藝的先河。這一時期各大電視臺又開始互相模仿抄襲,紛紛搭建競技場。為標新立異,後來的《男生女生向前衝》甚至開設了兒童賽道,吸引兒童前來參賽。
5、「選秀時期」的魚龍混雜
2004年《超級女聲》、《萊卡我型我秀》和《夢想中國》三箭齊發使選秀類節目初露鋒芒,激烈競爭引起一浪接一浪的發展高潮。2005年是國內真人秀快速發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選」、「全民娛樂」、「民間造星」為主要特徵的「表演選秀類真人秀」成為最大贏家,《超級女聲》、《夢想中國》和《萊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同時,一批職場真人秀節目如東方衛視的《創智贏家》也發展起來,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成為國內真人秀節目的又一大熱點。此外還有《非常6+1》、《星光大道》、《快樂男聲》、《快樂女聲》、《加油!好男兒》、《絕對唱響》、《化蝶》、《第一次心動》等。
再到後來的《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詩詞》等各種更高形式的選秀節目開始陸續出現。而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借鑑境外的相關節目,選秀節目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內地娛樂節目的主流。
這一時期是內地綜藝節目呈現象級增長的階段,也正是這一時期,藉由選秀節目走出了諸多新星,湖南衛視也因此被貼上了「造星」的標籤。
6、明星真人秀時期,質量水漲船高
2000年,廣東推出了一檔名為《生存大挑戰》的節目,被視為最早的真人秀節目。
2004年,湖南經視一檔根植於選秀的節目——《明星學院》,第一屆的前三甲是郭彪、張亞飛、劉欣。讓所有選手住在一座神秘城堡內,設立30多個機位、兩套導播切換臺全程記錄選手在城堡裡的成長。但彼時湖南經視對這檔真人秀的目的很明確——選歌手。城堡裡的真人生活秀只不過是為了記錄選手們的成長。
明星真人秀真正的發展應當是在2013年,湖南衛視首度引進《爸爸去哪兒》,收視大熱。
之後浙江衛視炮製了《爸爸回來了》,再後來是《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花兒與少年》、《真正男子漢》等一系列廣受好評的綜藝節目。
2015年出現了國內首檔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此後網絡綜藝也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偶滴歌神》、《金星秀》、《拜拜了肉肉》等一系列網絡綜藝節目。
這一時期,大陸綜藝不再滿足於互相抄襲,而開始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的版權,並將其本土化,在此基礎上,更是出現了諸多原創的、更符合大陸觀眾口味的綜藝節目。
臺灣綜藝的沒落正當大陸綜藝在多年的探索、模仿、引進、創新中穩步前進的時候,臺灣綜藝卻日漸沒落,老牌綜藝節目一個接一個停播,新的綜藝又沒有引進。
1、節目製作費十年沒漲過
與內地強大的資源配置相反,臺灣綜藝人仿佛回到作坊式製作模式,每集幾萬塊的製作費用,讓臺灣綜藝宛若萬劫不復。目前在臺灣最貴的單集製作是《康熙來了》的50萬新臺幣(10萬人民幣),而《國光》、《小燕之約》等每集製作費用僅有20-25萬新臺幣。製作費用的缺口,成了懸在臺灣綜藝人頭上的一把利劍。
而這兩年來大火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這樣大製作高口碑的綜藝節目也是讓臺灣綜藝望塵莫及,大陸的綜藝節目每期的製作費用在150萬左右,而在臺灣每期只有10萬,因為沒有資金投入,臺灣綜藝只能低成本在簡陋的攝影棚裡錄製完成,就連紅了這麼多的《康熙》也一直是室內取景的訪談對話節目。
2、大陸節目臺灣逆襲
臺灣綜藝節目曾影響了大批大陸觀眾,但如今輪到大陸節目在臺灣逆襲。去年,臺灣許多餐館播放《好聲音》錄播帶,反覆循環。2013年,臺灣中天電視臺購買播出《好聲音》,首播以0.88的好成績打敗同時段的《康熙》(0.77),收視排在第一位。而隨後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也有著不錯的收視率。《我是歌手》引發的話題討論甚至已經上升到兩岸政治性高度。
3、激烈的競爭
90年代初期,臺灣全島僅有臺視、中視與華視三家電視臺,由於那時臺灣經濟騰飛,購買力大增,電視臺廣告收益頗豐。而隨著1993年臺灣當局通過《有線廣播電視法》允許民營力量進入有線電視系統,大量電視臺猶如雨後春筍,時至今日,全島共有電視臺百餘家,臺灣觀眾每月僅需繳納600臺幣即可收看所有頻道。電視臺的增多,無疑瓜分廣告收益。陳冠廷透露,在最初電視臺行情好的時候,製作人是有權力去外面談時段廣告的,廣告收益可以跟電視臺分紅,到後期電視臺的收入萎縮,製作方只能拿製作費,廣告部分都回收到臺裡面。
4、視頻網站崛起令本土節目失去競爭力
據調查,臺灣本土的觀眾已經沒有再主動追看《康熙》、《國光》等綜藝節目的習慣了,如今最受歡迎的是韓國綜藝,大陸節目也有部分臺灣觀眾追捧;更有人表示,如今只在網絡中觀看節目或者劇,家中電視幾乎不打開。臺灣綜藝競爭力下降一是視頻網站的侵蝕著收視率,二是大陸綜藝的興起以及在華人地區影響力的上升。
大陸綜藝節目教母龍丹妮卻認為這是順理成章,「首先是大陸經濟的飛躍,導致了很多基礎的上升,第二個在於文化的包容性。大陸同行越來越開放,視野很寬泛,看到的是一個世界。」回顧過去這些年做綜藝的變化,龍丹妮十分感慨:「早期我們每個禮拜都請臺灣製作人飛到湖南來教我們,慢慢變成我們直接跟英美製作公司溝通,現在他們製作人也飛到中國,跟我們進行溝通和交流。」
5、內容創新力不足
臺灣綜藝最讓人詬病的是其固有的低俗化傾向。如吳宗憲、張菲等主持人的節目中,經常以女性三圍為題材,或具有明顯性暗示的話語對話,或主持人之間、主持人與嘉賓之間打情罵俏。即使像《康熙來了》這樣的節目,不當的語言、過火的動作、刺探嘉賓的隱私也頻頻可見。此外,還有一些整人節目,在捉弄他人能夠製造快樂的收視邏輯下,對社會的文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在這一時期,內地各地方電視臺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各電視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吸引住觀眾的眼球。但長期以來,因人才、製作、創意等方面的不足,許多地方電視臺的綜藝節目觀眾都在大量流失。
一個綜藝節目主持人能夠活躍氣氛,開一些帶顏色的玩笑,讓觀眾看見他們想看見的明星窘迫的一面,製造話題吸引人氣是沒錯的,但如果節目全靠低俗無下限來博眼球,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創新,那麼這檔節目也離死不遠了。
大陸綜藝的崛起一直以來,臺灣的綜藝節目對大陸有較大的影響力。大陸不少綜藝節目中的「模仿秀」、「終極密碼」、「超級任務」等單元,其節目的初始概念和基本形態,都來自於臺灣受歡迎的綜藝節目。臺灣的一些有名的綜藝節目,在大陸有較好的口碑。
從模仿、引進到自主創新,大陸綜藝越玩越好,收視也逐漸佔據新高,這其中有臺灣綜藝的積極影響,但更多的是大陸綜藝節目團隊一直堅持創新,堅持學習的態度,讓大陸綜藝走在了前列。
1、主持人、製片人從臺灣引進
相比內地主持人,臺灣主持人語言犀利、善於調動現場氣氛,具備極強的搞笑功力,且很多主持人都身兼數職,主持、模仿、唱歌、跳舞等等才藝信手拈來。再加上他們本身對節目製作流程比較成熟,且在內地觀眾中擁有一定知名度,「拿來就可以用」的臺灣綜藝主持人成了內地各大電視臺的搶手貨。
「1992年至2002年是臺灣綜藝的黃金時代,之後的臺灣進入後綜藝時代。」儘管如此,在2002以後特別是最近兩年,依然是臺灣綜藝製作人、主持人涉足內地綜藝節目最頻繁的時期,業內人士將這種現象歸結為臺灣「後綜藝時代」需要拓展市場,而內地市場顯然足夠大,綜藝節目製作對手也相對較弱。
最早像江吉雄這樣的製片人,後來是歐弟、蔡康永這樣的主持人,然後是小甜甜、寇乃馨、瑤瑤這樣的綜藝咖,逐漸進入到大陸綜藝界,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大陸綜藝的發展。
2、節目形式相互借鑑、抄襲
在綜藝文化的交流上,目前主要是臺灣對大陸的單向影響。早期的《快樂大本營》、後來的《魯豫有約》、《天天向上》等節目形式多少都受到臺灣金牌綜藝《我猜》、《康熙來了》等影響,但在內容和尺度的把握上要比臺灣的更嚴肅和更謹慎。
相比之下,大陸電視則嚴肅有餘,創新不足,克隆作品太多。兩岸綜藝節目互有所長,臺灣的綜藝節目在參與性節目(遊戲、競賽等互動性強的)上,和大陸同類節目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在欣賞性的綜藝節目(文藝表演為主)中,大陸綜藝節目依託中國傳統戲曲、古典音樂、雜技和舞蹈等方面的藝術底蘊與高端人才,無論質和量都遠遠超過臺灣。
3、引進國外優秀綜藝
從2013年湖南衛視引進《我是歌手》開始,就不斷有大陸電視臺引進國外的綜藝。像《爸爸去哪兒》、《愛上超模》、《兩天一夜》、《奔跑吧兄弟》等節目,憑藉高水準的海外節目架構,精良的製作團隊,強大的創新意識,本土化的改良等因素,迅速奪得了觀眾眼球。
引進的海外模式節目是不是就意味著一戰成名呢?其實不然,有一部分節目就出現「水土不服」的不良反應。
中央電視臺一套推出的《謝天謝地你來啦》就遭遇收視率慘澹的情況,主持人崔永元感慨說——錢都白花了,只買了個節目名稱來。同樣有此境遇的還有東方衛視的《我心唱響》,兩季26期的合同到期後就停播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節目可控性、製作流程以及國人情感表達方式等問題造成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節目的同質化——一窩蜂相親秀、達人秀、唱歌秀、舞蹈秀、媽媽秀以及跳水秀。
無論如何,引進國外綜藝都能促進大陸綜藝的迅速成長,成長中遭受挫折,幾乎是必然的。
4、開始自我創新之路
從《百變大咖秀》開始,大陸綜藝開始不滿足引進和模仿,開始想要創新。但這檔節目依然被指抄襲天津衛視的模仿節目《王者歸來》。不過《百變大咖秀》創造的超高人氣和層出不窮的玩法與形式,除了捧紅超級搞怪的「百變五俠」,也將綜藝創新的大門徹底打開。
此後,《歡樂喜劇人》、《偶滴歌神》、《中國好詩詞》也橫空出世。綜藝節目不再只將目光投向音樂和影視明星,而是開始給更多人機會。
直到2015年《奇葩說》的問世——首檔完全由大陸策劃製作的新型綜藝節目——標誌著大陸綜藝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節目創新、策劃能力。如今《奇葩說》已經做到了第四季,生存得不錯,且開始讓一些文藝界的大咖進入到大眾視野,綜藝不再只是影視明星的獨家舞臺。
回顧大陸綜藝從借鑑、抄襲、模仿、引進到進行自主創新,走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年也是大陸人民的審美逐漸覺醒,口味逐漸變得挑剔的過程。雖然臺灣綜藝這些年慢慢沒落,但大陸綜藝也不必太過樂觀,如果未來放棄創新,靠引進和模仿,靠吃老本過活,那麼臺灣綜藝的今天,就是大陸綜藝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