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2021-01-18 地史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龐大的協約國艦隊耀武揚威地駛入土耳其海峽金角灣。協約國佔領軍總司令騎著高頭白馬,以徵服者的姿態不可一世地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伊斯坦堡,末代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六世匍匐在馬前,等待協約國的判罰。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然而落後就要挨打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中國,對大陸西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同樣奏效。

進入19世紀,曾經傲視群雄的奧斯曼帝國逐漸沒落。

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在英法俄的幹涉下,希臘獨立;

希臘獨立戰爭

1830年,法國以外交官受到侮辱為藉口出兵佔領阿爾及利亞;1878年,奧斯曼帝國在俄土戰爭中戰敗,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黑山四國正式脫離帝國統治,獲得獨立;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出兵佔領突尼西亞;1882年,英國派兵鎮壓埃及當地爆發的民族起義,以保護蘇伊士運河為藉口佔據埃及;1912年,帝國在意土戰爭中戰敗,剛躋身列強的義大利割走了帝國在北非的最後一塊領地利比亞。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失去的

到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和北非的領土幾乎全部淪喪。儘管奧斯曼帝國自19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憲政改革,但如同清朝的洋務運動一樣,都沒能改變帝國滅亡的命運,在英法俄等列強的圍攻下,成為帝國主義刀俎上待宰的肥肉。

奧斯曼末代蘇丹逃離土耳其

《色佛爾條約》:一紙條約割去土耳其71%的國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毅然加入同盟國,希望藉助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力量,打敗「欺人太甚」的英法俄等國。不幸的是,奧斯曼帝國在這場賭局中成了失敗的一方,輸了戰爭,輸了尊嚴,輸了一切。而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身後遺產,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一戰期間,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在戰後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塊肥肉,締結了一系列骯髒的秘密條約。

1915年4月10日,英法俄籤訂《俄國、法國和英國關於海峽和君士坦丁堡的秘密協定》,英國和法國將君士但丁堡(伊斯坦堡)、土耳其海峽和馬爾馬拉海諸島劃歸俄國,君士坦丁堡闢為自由港。

1915年4月26日,為拉攏義大利加入協約國,英法俄意四國籤訂《倫敦條約》,以犧牲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領土換取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6年,英法俄三國籤訂劃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三國協定,敘利亞西部、黎巴嫩等地劃歸法國,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伊拉克南部,巴勒斯坦海法港、阿克港劃歸英國,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巴勒斯坦國際共管;俄國除在1915年的協定中獲得的利益外,還將獲得亞美尼亞、庫德斯坦部分領土和安納託利亞北部地區。

《賽克斯-皮科協定劃定》英法勢力範圍

1917年,英法俄將義大利納入三國協定中,義大利除得到已經許諾的阿達利亞省之外,還將獲得小亞細亞西岸的大部分地區。

一戰結束後,參與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英法意等國紛紛派遣軍隊進入土耳其,控制了與自己利益相關的部分區域,只等待最後的一紙和約,將事實上的佔領以協約的形式確定下來。

20世紀初的伊斯坦堡

在巴黎的戰勝國分贓大會上,俄國因十月革命而早早退出,使英法等國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討論土耳其的戰後問題,尤其是原先劃給俄國的土耳其海峽和君士坦丁堡的歸屬問題,成為各方爭奪的重點。此外,由於德國的戰後問題優先級高於土耳其,這也使本就複雜的土耳其問題被一拖再拖。

被稱為「帝國主義分贓大會」的巴黎和會

1820年4月,土耳其和約在戰爭結束18個月後艱難出爐,同年8月,土耳其在法國巴黎附近的色佛爾正式籤訂了這份喪權辱國的和約,即《色佛爾條約》。

《色佛爾條約》全文共十三章433條,尤其是在領土割讓上,將協約國奴役和掠奪土耳其的野心暴露無遺:

除伊斯坦堡以外的東色雷斯地區割讓給希臘,伊茲密爾地區則在五年後公投,已決定是否加入希臘,在此之前仍由當地議會負責管理;承認亞美尼亞及漢志獨立,並將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放棄所有亞非屬地,由英法兩國成立保護國委任統治,其中法國獲得敘利亞及黎巴嫩地區,英國獲得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地區;承認義大利吞併多德卡尼斯群島(十二群島)。

按照《色佛爾條約》的規定,1914年159萬平方公裡的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只剩下安納託利亞北部45萬平方公裡的貧瘠土地,一紙條約讓土耳其失去了71%的國土。

土耳其民族運動和條約破產

雖然土耳其蘇丹政府已經與協約國籤訂了《色佛爾條約》,但是土耳其人民並沒有接受這份「死刑判決書」。

自1919年秋天開始,凱爾末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在土耳其興起,並於1920年4月在安卡拉召開國民議會,建立臨時民族政府。新成立的國民政府,立即宣布土耳其蘇丹為賣國賊,拒絕承認《色佛爾條約》,並義正詞嚴地發出警告:「200萬土耳其人決心保衛獨立。」

土耳其國父凱爾末

1920年6月,希臘軍隊在英國在支持下,兵分兩路向安納託利亞和色雷斯挺近,意圖以暴力手段迫使安卡拉政府屈服。

經過兩年對堅苦卓絕的鬥爭,凱爾末領導的土耳其人民軍隊將希臘侵略軍全部捻出了土耳其,然而希臘不過是英國的打手,要想實現土耳其的民族獨立,必須過英國這一關。

土耳其獨立戰爭

1922年9月19日,土耳其人民軍抵達達達尼爾海峽東岸,與英軍在恰納克對峙。然而此時的英國還沒有從一戰中恢復過來,國內的反戰運動更是日益高漲。此外,由於英國此前在土耳其問題上太過苛刻,以至於國際社會認為這是英國自食其果,倘若英國堅持對土耳其開戰,那麼將使英國在世界範圍內陷入孤立,和談成了英國唯一的選擇。

1922年11月2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在瑞士的洛桑召開會議,商討重新籤訂對土和約的問題,並於1923年7月24日正式籤訂《洛桑條約》,主要內容有:

宣布協約國與土耳其正式恢復和平;土耳其放棄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屬地的一切主權,承認英國對賽普勒斯、義大利對多德卡尼斯群島(十二群島)的吞併;最為回應,協約國同意將東色雷斯和東安納託利亞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德斯坦等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治外法權和財政監督權;制定新的海峽制度:戰艦無論是和平時期或是戰爭時期,都有通過海峽和航行的自由,海峽地帶不得設置軍事力量。

儘管《洛桑條約》的部分條款損害了土耳其的利益,但依然是土耳其人民的重大勝利,因為它廢除了《色佛爾條約》,奪回了土耳其的主權和獨立,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

不過也正是因為《洛桑條約》是一份妥協的條約,為後來的土耳其帶來數不盡的麻煩,例如盛產石油的摩蘇爾地區被劃入伊拉克,引發後來土伊兩國的矛盾;又如近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庫德問題,也是土耳其永遠的痛。

相關焦點

  • 凱末爾何以使已經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今天土耳其?
    事實上,在西方列強的眼裡,奧斯曼土崩瓦解是遲早的事,而且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希臘等國早有盤算,虎視眈眈,這樣關於奧斯曼解體後利益分配的「東方問題」也就油然而生。於是,就有協約國為肢解奧斯曼帝國的《賽克斯·皮科爾協定》和《色佛爾條約》。 其中,最為貪婪的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大戰241年,到了一戰才見分曉。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的俄國人,想要把黑海變成自己的內海,想要搶佔夢寐以求君士坦丁堡(就是今天伊斯坦堡),甚至想遷都於此,全面掌控黑海、地中海海域。
  •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總共分裂了多少國家?竟多達40多個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拜佔庭,稱霸歐亞非,可是在一戰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奧斯曼帝國早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就已經長期滯止發展,再加上歐洲國家的強勢崛起,奧斯曼逐漸走向衰落。
  • 奧斯曼帝國和大明王朝誰更強?奧斯曼帝國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奧斯曼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1908年伊斯坦堡的民眾示威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布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
  • 終戰日|一戰後各國籤訂了哪些條約,我國權益受到哪些損害?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主導這一會議的是美國、英國及日本,1922年2月華盛頓會議結束,在此期間各國籤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及《九國公約》,構建了「華盛頓體系」,「華盛頓體系」是「凡爾賽體系」的補充。
  • 中東所有的苦難,為什麼說都是由奧斯曼帝國解體開始的
    按照英國傳統的德性,就必須要禍害德國。當奧斯曼帝國佔到德國這一行列時候,就深深的得罪了英國這個攪屎棍。 當時英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邱吉爾,邱吉爾定了一個加裡波利登陸計劃。準備用60萬的英法聯軍,去突襲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本來獲勝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因為當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走入下坡路了。英法聯軍不管是從武力裝備,還是軍人素質來說都不是奧斯曼帝國所能夠抵擋的。
  • 奧斯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幾個國家?數量驚人!
    除了羅馬外,還有奧斯曼帝國,國度面積一度超過550萬平方公裡!那麼,這個國家為何會滅亡?滅亡後分裂成了今日的哪些國家? 然而,因為過度擴張,也為奧斯曼帝國的滅亡留下了隱患。本來,大家可以通過陸地達到亞洲,但是奧斯曼帝國阻斷了陸路的交通,於是西歐列強開始仇視奧斯曼帝國。 3、西歐國家繞過土耳其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土耳其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土耳其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加大了國內矛盾。
  • 土耳其博覽 | 土耳其與摩蘇爾省及庫德人的關係: 從奧斯曼帝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 1914 ~ 1918 年) 前, 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國領土一直是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的中心區域。由於法國、英國和俄國的殖民掠奪, 以及帝國內基督教臣民的民族主義浪潮, 奧斯曼帝國在 19 世紀失去了大部分歐洲、非洲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許多阿拉伯民眾聯合起來反對帝國, 並與英國或法國結盟。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為何會解體,都被分解成了哪些國家?
    談秦說漢(277)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為何會解體,都被分解成了哪些國家?1867年,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合併後,改組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了高度的自治權,但奧地利的君王兼任匈牙利的國王,建立政合國,成為在歐洲僅次於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大國。塞拉耶佛事件引發了第一次大戰,導致了奧匈帝國戰敗解體。
  • 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之後,阿拉伯人為何沒能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
    之後,阿拉伯人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400年,直到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戰敗解體,阿拉伯人才開始獨立建國。從中東的角度來說,此時的政治格局是這樣的: (突厥人+阿拉伯人)VS波斯人 前者是奧斯曼帝國,遜尼派;後者是薩菲波斯,什葉派。這一格局至今基本不變,只不過奧斯曼帝國解體了,變成了土耳其和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國家。 換句話說,今日中東之亂,本就是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帶來的後遺症。
  • 一戰期間奧斯曼帝國為何加入了同盟國一方?
    同盟國的正式形成是在1882年,這個時候是德意志帝國『要求陽光下的地盤』的時代,而德國之所以能與奧匈帝國、義大利達成同盟,則是德國充分利用了奧匈帝國、義大利與俄國、法國以及英國之間的矛盾。最有名的莫過於德國宰相俾斯麥牽頭籤署的《再保險條約》。
  • 埃爾多安野心勃勃的奧斯曼帝國夢
    他表示:「我們再次看到了世界大於五國(指安理會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五個常任理事國)這一論點的正當性。人類的命運不能任由少數幾個國家擺布。為了防止各國際組織喪失聲譽,我們必須首先審查我們的體制和規則。」埃爾多安此番演講足見其想要重拾土耳其歷史上奧斯曼帝國影響力的野心。野心勃勃的性格支撐著埃爾多安從底層出身一路拼殺到國家領導人的職位,他的執政風格極其強硬。
  • 昝濤:當代中國人為什麼要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歷史?
    另外,這個穆斯林色彩很重的政權和歐洲關係很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奧斯曼帝國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它應對挑戰的種種做法都值得總結和借鑑,尤其是所謂的東西方文明的關係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很多問題。 進一步說,今天的中東的格局其實就是奧斯曼帝國解體影響下出現的局面。離開奧斯曼帝國,尤其是對奧斯曼帝國近代史的探索,我們對於中東和歐洲歷史的認識就是不完整的。
  • 《辛丑條約》的賠款何去何從
    這句話的背景在於清政府籤訂了一項極其屈辱的《辛丑條約》。那麼《辛丑條約》最後的賠款究竟何去何從呢?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 《辛丑條約》 如果說《南京條約》《馬關條約》是清政府打不贏英國、日本,是他人主動挑起戰爭,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後果。那《辛丑條約》的籤訂就是清政府自己作死!
  • 一戰對英國的影響:殖民地與自治領離心力加劇,英帝國即將崩潰
    1923年加拿大在不徵詢英國意見的情況下首次與美籤訂《漁業權條約》,引起英國的不滿,它認為籤署條約時按慣例應該有一名英國代表聯署,並要求由英國駐美大使作為聯署人參與其事。加拿大方面認為,該條約系加、美兩國的雙邊條約,既與英國無關,又不涉及帝國的任何特定利益,可以由持有英王所頒全權證書的加拿大代表單獨代表加拿大籤字,故不接受英國的要求。對此,英國無能為力,只好承認加拿大具有這種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