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2月24日,微博發布2016年Q4及全年財報,業內公認微博已經重返網際網路中心舞臺中心,究竟有哪些具體的特徵,我們可以從這份財報中讀到很多內容,以解開這家公司重新崛起的秘密。
最近幾個季度裡,微博高層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都喜歡通過用戶、內容、商業三個大方向來闡述微博的業績,我們不妨也從這幾個方向來分析一下,究竟是什麼推動微博在2016年取得這樣的成績?
用戶的「網絡效應」
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微博擁有月活躍用戶3.13億,同比增長33%,日活躍用戶1.39億,同比增長31%。這是微博上市後第11個月保持活躍用戶規模30%以上速度的增長,也是微博月活用戶首次突破3億大關。
回想2016年年初,微博CEO王高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微博還是一家小公司,而一年之後的今天,微博已經成長為一家平臺型企業,並且初步具備了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是網際網路公司用戶數量到達一定規模後出現的現象。當網絡中只有少數用戶,他們不僅要承擔高昂的運營成本,而且只能與數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經驗。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這種不利於規模經濟的情況將不斷得到改善,所有用戶都可能從網絡規模的擴大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此時,網絡的價值將呈幾何級數增長,用戶規模也會隨之繼續擴大。
微博的崛起給用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活躍度的增長,微博自2009年成立以來,月活躍用戶增長至1億耗費了43個月的時間,從1億達到2億用了27個月的時間,而從2億到3億僅用了18個月的時間。2016全年,微博月活躍用戶數增長了7700萬,日活躍用戶數增長了3300萬,用戶淨增長較2015年進一步提速,這正是網絡效應的體現。
那麼為什麼諸多網際網路公司中,微博的網絡效應最為明顯?首先,網絡效應需要產品達到一定的用戶規模,微博在經過多年的用戶沉澱後,通過手機廠商預裝、臺網合作等方式不斷進行用戶的擴展,吸引三四線及更低級城市的用戶,以達到網絡效應需要的用戶門檻。第二,網絡效應的產生離不開用戶之間的互動,微博作為社交媒體在此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用戶不僅可以無障礙參與討論,還能通過簡單的方式貢獻內容,這使得微博儘管作為一款弱社交關係的產品,卻有著極強的互動性。第三,微博作為平臺方不做內容,不與用戶產生競爭,而是作為連接器,有效地連接用戶與內容,使得內容的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關注而產生粘性,從而提昇平臺對於用戶的價值。
國際投行摩根史坦利2016年在一份報告中預測,在網絡效應的帶動下,2018年微博月活躍用戶將突破4億關口,按照目前的增長趨勢,微博甚至有可能在2017年年底就實現這一目標。
內容的「馬太效應」
社交媒體在用戶增長至一定規模時,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獨家內容,從而實現內容的「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微博自2016年起大力推廣類似YouTube的MCN合作模式,這不僅讓微博在垂直領域、短視頻等方面迅速獲得優質內容,還實現了大量內容的獨家展現。以微博近兩年重點發力的短視頻為例,截至12月,微博上的視頻自媒體機構已超過200家,微博視頻的日均播放量同比增幅713%,其中頭部用戶月發布短視頻規模也同比增長了超過200%。
第四季度起,微博還加大了與各大媒體、版權機構的合作。例如央視帳號在四季度共計發布視頻量6920條,較上季度增長22%;央視直播場次342場較上季度增長40%。2017年跨年夜,微博與5個電視臺進行了跨年晚會的直播合作,觀看總人次超過2000萬,微博互動總量超過4000萬,浙江衛視跨年晚會在微博的用戶覆蓋已經超過電視收視覆蓋的10%。
而在明星名人等領域,微博的馬太效應更是早已顯露,2月8日,趙麗穎工作室發表聲明稱「我司老闆趙麗穎 所使用的社交網絡,有且僅有新浪微博帳號。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微博小號,QQ等其他一切社交網絡帳號。 」回顧2016年,幾乎所有的娛樂以及大量社會事件都是從微博曝出,從而被媒體和網友所關注。
這種馬太效應的產生也有著幾大原因,一是微博龐大的用戶量以及開放的社交媒體性質,容易引發信息的病毒式傳播,從而提升內容的傳播效果。第二,微博通過話題、粉絲頭條、粉絲通等產品不斷優化內容的傳播效率,通過垂直領域的運營將優質內容不斷推送至用戶面前,讓每一條優質內容都能夠展現其價值。第三,有了足量的用戶與展現之後,內容創作者就會將這一平臺作為獨家或首發平臺進行運作,從而使得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力更強,實現正向循環。
商業的「平臺效應」
有了用戶與內容的效應增長,微博的商業化也更加順風順水。2016年,微博已經初步具備了平臺效應,具有百度早年的內容分發平臺性質,也頗似一個以內容消費為中心的「淘寶」。
從硬體條件上看,微博已經具備了文字、圖片、視頻、直播、語音、問答、電商等諸多功能,成為一個全媒體平臺。產品形態的完善將提升微博營銷行為的多樣性、靈活性,例如貼片廣告、九圖廣告等都是微博特有的形式,多樣化的產品可以滿足廣告主的全部的營銷需求,從而實現靈活、全面的廣告投放。
在這樣的前提下,微博的平臺效應即開始顯現,當用戶、內容實現一定規模化之後,收入的增長並不會帶動成本的大幅增長,也就是說利潤的增速會明顯高於營收的增速,從而達到利潤率的不斷提升。綜合國內外網際網路企業的運營經驗,當企業具備一定規模後,且利潤率超過30%時,就會出現平臺效應。
我們再來看微博,活躍用戶3.13億,內容規模也不斷提升,而2016年全年,微博運營利潤率達27%,Q4運營利潤率為35%,超過30%的目標線,可以說微博在2016年底已經初步具備了平臺屬性,商業化增長也迎來平臺效應的顯現。
三駕馬車帶動微博「齒輪效應」
在用戶、內容、商業三駕馬車的帶動下,微博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齒輪效應:三大齒輪持續高效運轉,相互促進,相互扶持,而在三大齒輪周邊,越來越多的小齒輪出現,通過向大齒輪借力實現自身的轉動。
用戶、內容、商業是微博齒輪效應中三個互相依附的大齒輪,只要有一個齒輪保持轉動,就會帶動整個體系的運轉,而目前的微博,這三大齒輪均在保持高速運轉。用戶規模的提升推動了內容生產者在微博進行內容營銷,同時吸引廣告主進行商業營銷;優質內容的不斷產出吸引新用戶、提升用戶粘性,還同時提升微博影響力,不僅吸引廣告主,很多內容生產者已經成為微博的廣告主;而廣告主數量、質量的提升優化,將幫助微博優化、篩選廣告內容,從而提升用戶體驗,也能讓微博擁有更多資金去研發多媒體工具。
而在三大齒輪周邊,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小齒輪的出現,這些小齒輪依附於一個或幾個大齒輪,借力實現自身的轉動。在微博體系內,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出現,問答、眾籌、粉絲奪寶等等都可以看作一個個小齒輪,依託微博的海量用戶迅速成長。在微博生態中,2016年隨著「一直播」的推出,一下科技成為國內移動短視頻、直播行業最大獨角獸之一。另一方面,依據去年10月公布的數據,與微博建立合作關係的MCN機構已達326家,其中已經獲得投資的110多家,總估值達到528億元。
有意思的是,越來越多的小齒輪並沒有拖累大齒輪的轉動,反而在小齒輪的簇擁下,大齒輪實現了更好的共鳴。微博與內容生產者之間的關係並非「包養」或「補貼」關係,而是為內容生產者構建「內容-粉絲-用戶-變現」的閉環,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自身的運轉,築造微博特有的生態系統。
相信在2017年,微博的「齒輪效應」依然將會延續,三大齒輪作為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將依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值得警惕的是,齒輪效應在幫助企業高速成長的同時,也具有極為恐怖的副作用,三大齒輪一旦其中之一受外力停止轉動,如果未能及時解決或更換齒輪,將帶來整個體系的停轉,微博永遠不會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