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辰2017年春季拍賣會將於6月5日開拍
預展時間:6月1日-3日
拍賣時間:6月5日
預展及拍賣地點:北京亞洲大酒店
5月14日至15日,中國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華辰影像春拍中,也有幾件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藏品。
民國時孫科、林森等與義大利公使合影
作品簡介 照片為孫科舊藏。1937年4月28日義大利公使科萊到華就任,遞交國書後與國民政府領導人的合影。前排左三為時任立法院院長孫科、左四為義大利公使科萊、左五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右二為軍政部長何應欽、右三為外交部長王寵惠、右四為教育部長王世傑。此幅照片拍攝時正值抗戰前期,中國與義大利的關係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從1928年中意寧案解決,義大利承認南京國民政府後的短暫蜜月期,到三十年代義大利試圖將法西斯傳入中國,再到1936年在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承認偽滿政權後的逐漸冷淡,最後抗戰爆發,中國向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籤約國提出申訴時,意方亦更多地偏向日本。最終,中意雙方在1941年正式斷交。此幅為原底洗印,清晰度佳,品相完好,卡紙帶有毛筆注釋,是反映抗戰前夕國民政府外交的重要影像。
絲綢之路探險家斯文赫定蒙古地區考察影集(280張)
作品簡介 為世界著名探險家、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參與西北科學考察團在蒙古地區活動的珍貴影集。1926年末,斯文赫定率隊第四次來華,擬定去西北部進行科學考察並開闢航線。當時北洋政府與斯文赫定籤訂了不平等協議:不準中國科學家參加;採集品全部運到國外。消息傳出後,北平十幾個學術團體聯合成立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發表宣言表示抗議,並派出代表劉半農等與斯文赫定反覆磋商,達成新的協議:成立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設中國及外國團長,中外科學家各佔一半;採集品留在中國。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包括中方團長歷史學家徐炳相,團員有地質學家袁復禮、丁道衡,考古學家黃文招,地圖學工作者詹著勳,氣象實習生崔鶴峰、馬葉謙、李憲之、劉衍然和攝影員龔元忠。外籍團長為斯文赫定博士,團員有瑞典蘭理訓、郝默爾等。影集含斯文赫定、蘭理訓等人在考察過程中影像、蒙古當地遊牧、節慶、牧民、建築、摔跤等民俗影像。品相保存完好,照片粘貼於卡紙之上,為反映西北科學考察團活動的少見影像資料,亦為反映民國時期中國蒙古地區風貌的珍貴影像。
重走絲綢之路雪鐵龍「東方之旅」照片集(314張)
作品簡介 1931年,雪鐵龍公司在實現了成功實現了撒哈拉穿越之旅和非洲之旅之後,把目標投向東方,開始了沿「絲綢之路」穿越亞洲的東方之旅。「帕米爾」和「中國」兩組車隊,分別從貝魯特和天津向新疆進發,在阿克蘇匯合後,於1932年2月到達北京,行程達12000公裡。雪鐵龍還邀請知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遠東古代史學家和博物學家等參加「東方之旅」,給這次遠行增添了濃厚的科學考察色彩。品相保存完好,此組照片涵蓋了「東方之旅」車隊所經亞洲各地區影像,其中中國部分近百張,尤以民國西北地區建築、風俗影像最為少見,附記錄該次活動的出版物和地圖,為記錄民國時期絲綢之路周邊地區景象、風俗的極為珍貴的影像資料。「東方之旅」是人類首次藉助汽車經過喜馬拉雅山脈跨越歐亞大陸,是人類首次使用錄像機和錄音機考察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也是人類首次運用無線電通信及定位技術保障汽車旅途。
查爾斯·奧卡爾 清法戰爭影像(6張)
作品簡介 此拍品出自巴黎 HENRY CREMNITZ 公司發行的套裝 散頁出版物《東京》(LE TONKIN),內容為1883-1886年間攝影 師查爾斯·奧卡爾在東京(今越南北部地區)拍攝的清法戰爭照片,皆為伍德伯裡法精印,附有釋文,品相完好,是研究中法戰爭極為少見的珍貴影像史料。
首都各界十萬人集會支持越南四聯張
作品簡介 為1964年首都各界十萬人集會支持越南人民正義鬥爭新華社發稿照。當時越美間發生「北部灣事件」後局勢惡化,中國方面譴責美國的侵略行徑,北京百萬工人、農民、機關幹部、街道居民走上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品相保存完好,為少見的四聯張作品,亦為反映建國後中國外交策略的珍貴影像資料。
齊觀山等 捷克總理訪華相冊(98張)
作品簡介 195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安託寧·諾沃提尼應邀訪問中國,相冊收錄了捷克總理一行訪華的全過程,包括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宋慶齡等國家領導人會晤,參觀中國工廠、學校、車站、博物館、頤和園時的影像,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與薩瓦茨基(波蘭國務委員會主席)、金日成、蘇斯洛夫、胡志明、赫魯雪夫、劉少奇、澤登巴爾(蒙古國總理)、道比(匈牙利主席)等各國領導人及外國來賓參加建國十周年晚宴以及國慶閱兵典禮的影像。照片由著名攝影家、齊觀山、侯波、徐肖冰等人攝製,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捷外交的珍貴影像,也反映建國初期中國攝影的最高水平。照片為原底洗印,清晰度極佳,整本相冊紅皮精裝,品相完好。
匈牙利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拍攝的宋美齡在漢口(6張)
作品簡介 為國際著名戰地攝影羅伯特·卡帕於抗戰期間來華拍攝的中國第一夫人宋美齡在漢口參與後方抗戰活動的照片一組,含其為戰士縫製軍醫、參與兒童保育院活動等。1938年1月,剛剛失去愛人的卡帕與好友伊文思等一同前往中國拍攝戰爭紀錄片《四萬萬人》,攝製團隊在漢口與宋美齡有了很多接觸,這些照片均拍攝於這一時期。品相保存完好,清晰度佳,為重要國際戰地攝影師拍攝的抗日戰爭攝影作品,也反映了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國抗戰。 作者簡介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1947年,他和「決定性瞬間」的倡導者布列松一同創立了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離的不夠近」的攝影理念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攝影人。
美駐津領事巴拉密藏清末蛋白相冊(110張)
作品簡介 為清末美國駐天津領事巴拉密(George T. Bromley,1817-1909)舊藏清末中國各地蛋白相冊,巴拉密於1884年-1887年間在天津擔任領事,此相冊為1887年其70歲生日時天津地區外國居民共同送給他的生日禮物。冊中含中國各地照片68張,多為德貞、梁時泰、威廉·桑德斯、上海耀華、香港繽綸等著名攝影師或照相館拍攝,其中含北京右安門箭樓、總理衙門、鐘樓、頤和園銅獅子、大清門、觀象臺、頤和園萬壽山、挖河船和接泥車、天壇祈年殿、崇文門外大街、英國使館、玉泉山塔、天津海光寺、海河船隻、煙臺燈塔、宜昌石門洞靈泉寺、上海外灘、豫園、商船、龍華塔、集市、街景、算命先生、小吃攤、人力車、女子站像、捕魚、南京鼓樓、蘇州石橋、虎丘、亦園、鎮江金山寺、九江瀑布、漢口黃鶴樓、租界、寧波全景、廈門全景、澳門全景、廣州聖心教堂、香港太平山、跑馬場、維多利亞港等,部分照片為首次面世,另有日本、埃及等世界各地照片多張。照片品相保存完好,相冊長50釐米、寬35裡面,封口刷金,製作極為精美,為早期中國蛋白照片收藏、中國攝影史研究的極為珍貴的影像和實物資料,為博物館級藏品。
攝影界的「馬可波羅」約翰·湯姆遜鏡頭下的中國與中國人(40張)
作品簡介 此本珍貴的相冊為世界著名攝影師約翰·湯姆遜的代表作集,均為精製而成的大尺幅蛋白照片,內容包括廣州船家、小蓬仙館前景、遠眺廣州鎮海樓景、英國領事館裡的清朝旗兵、英國領事館遠眺花塔照、廣州旗昌洋行、英國領事館內花園、廣州潘家花園內景、制茶工、華林寺五百羅漢堂、老人與兒童、象牙雕刻師、廣州買辦、廣州古之楚庭牌坊、香港皇后大道、俯瞰維多利亞港等,共四十張。此本相冊為1868-1869年湯姆遜初來華時所攝製,為其在廣州、香港兩個地區遊歷時所攝,其中有幾幀影像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影像館均未收錄,應該是其拍攝印製後在遊歷其他地區時底片損壞所致,由此看來此本相冊顯得更加珍貴。約翰·湯姆遜的作品一直是各大博物館與美術館影像收藏中的精品,如此完整且大量影像的出現,在國內尚屬首次。照片均為湯姆遜在華初期親自製作,原底洗印,品相完好,是研究清末中國攝影發展的珍貴實物,是國家博物館級藏品。
作者簡介 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蘇格蘭攝影家,是鴉片戰爭後來華攝影人中最著名的一個,被譽為攝影界的馬可·波羅,中國攝影史上最著名的攝影家之一。湯姆遜不僅是風景和建築攝影大師,也是世界攝影史中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家。他最重要的成就來自1868至1872年在中國拍攝的系列作品。他足跡遍布中國沿海港口和城市,包括香港、廣州、潮汕、福州、臺灣、寧波、上海、煙臺、天津、北京、武漢、四川等地。湯姆遜是個追求極致的人,一旦拍攝的底片不合意,他會立刻將影膜洗掉重新拍攝。對於這種工藝複雜,需要攜帶大量設備和化學藥品的攝影方法,雖然有挑夫和助手的幫助,但仍可想像其拍攝的艱辛。他看待事物的視角和所使用的攝影語言都是嚴謹的、科學的,作品由此表現出強烈的紀實風格。比如人像,他關注民族的差異,關注人物服飾和妝扮的不同,會把人物放在他(她)們原本所屬的環境裡去詮釋。通過這種詮釋讀者會一目了然,不用過多的文字說明就能了解拍攝對象的身份、狀態,以及照片背後攝影者所要延展說明的問題。湯姆遜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描述,所用的拍攝語言同樣很具科學性,比如拍攝建築時,他會兼顧正立面和側立面的斜側方,儘量在一張照片裡提供拍攝對象最多的信息,使他鏡頭下的人物和景物顯得真實而自然。
耶路撒冷:人類之城限量作品集及籤名本(12張)
作品簡介 為關懷攝影國際基金會參與組織、策劃的《耶路撒冷:人類之城》攝影展配套發布的限量攝影作品集,含馬克·呂布、科內爾·卡帕、恩斯特·哈斯、米恰·巴爾—阿姆、倫納德·弗裡德等11位攝影師的12幅作品。品相保存完好,精裝於函中,作品均有作者籤名及限量,附科內爾·卡帕籤名《耶路撒冷:人類之城》出版物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