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一帶一路」 探訪那些獨樹一幟的電影文化

2020-12-27 國際在線

沿著「一帶一路」,探訪那些獨樹一幟的電影文化

陳思航

從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將 「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展映板塊的常設單元,它便以國際化的視野,帶領觀眾遍覽了多國的風土地貌與人間故事。今年的 「一帶一路」電影周單元自國產片《白雲之下》啟程,它將帶領我們前往不同地域的影像世界:哈薩克斯坦的《偷馬賊》、希臘的《如何變成鳥》、印度的《RK還是R KAY》、埃及的《盧克索》……

一系列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作品,呈現了該倡議本身具有的文化交流意義。同時,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這場展映也具有不同的價值:如果沒有這樣的電影周,或許觀眾很少能夠看到哈薩克斯坦、羅馬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的作品。人們總是將美國電影用作商業電影的代名詞,將法國、義大利看作是藝術電影的聚集地,而許多其他國家的作品,在公眾的視野裡,處於長期匱乏的狀態。但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眾多國家裡,其實潛藏著許多獨樹一幟的電影文化。

與其他大洲國家的影片相比,對於歐洲「小國電影」的研究與討論,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體系。當然,亞洲「小國電影」也以各自的方式,在世界電影版圖上塗抹了屬於自己的色彩。而從這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片單中也可以發現,來自拉丁美洲、非洲與大洋洲的「小國作品」,也構成了一組不亞於亞歐的群像。

常有人談及美國好萊塢對於商業電影形態的侵蝕,但其實歐洲大國的藝術電影,也以各種方式「鍛造」著所謂「藝術電影」的語法與套路。因此,對於「小國電影」的思考,幫我們打開的不僅是文化視野,還有電影視野。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創作者,無疑會創造出內容與形式獨樹一幟的作品。從主觀上來說,他們汲取了來自本國的文化土壤;從客觀上來說,美國等「電影大國」的作品對商業市場的侵佔,也讓他們不得不尋求自己的方式來維生——要麼尋求更為極端、更具本土性的類型;要麼秉持一以貫之的作者性,在國際電影節上取得承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帶一路」沿線上也有許多國家,早已形成了頗為完備、足以自產自銷的電影體系。但即便如此,我們的觀眾對這些國家的作品仍舊知之甚少。譬如,印度電影擁有令人驚嘆的多樣性,絕不僅僅限於歌舞片與喜劇;泰國電影在商業、藝術兩個領域均取得了頗為可觀的成就;俄羅斯電影雖不及曾經那麼輝煌,但仍不時有引發爭議的巨大突破。今天這篇文章,就將沿著「一帶一路」的足跡,從電影史的角度,探訪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電影小國」,以及那些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電影大國」。

亞洲電影:本土性的堅守與突破

亞洲電影曾一度被看作是屬於「第三世界」的作品,但如今,這個作為「一帶一路」起點的地域,似乎已經成為了最具可能性的電影土壤。在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亞洲各國的影片都時有出現,也屢屢引發討論。與製造國際化商品的美國電影和創造國際化藝術的歐洲電影相比,亞洲作品往往更具本土性,不同的國家往往會依循自身的傳統文化,使之與電影這種新媒介的形式與風格相結合。

在這一點上,印度電影顯得尤為突出,正像著名印度電影剪輯師比娜·保羅指出的那樣,本土性始終是印度電影的悠久傳統。印度擁有複雜的地域劃分與繁多的語言,而國內觀眾熟知的、採用印地語的寶萊塢電影,僅僅是印度電影裡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屬於不同地域、使用不同語言的印度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屬於自己的「印度故事」。

印度電影工業的多樣性,建立在極為驚人的體量之上。它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製片工業之一,它在2013年就製作了1724部影片(與之相比,美國為738部,中國為638部),2019年更是逼近2000部。在這些作品裡,不僅僅只有屬於寶萊塢的類型片,也有許多探討不同議題、嘗試不同形式的作品。

在這次的上影節上,無論是「一帶一路」電影周還是專屬的「印度電影周」,都體現了印度電影的多樣性與豐富度。拉賈特·卡普爾的《RK還是R KAY》處理著頗為前沿的「元電影」議題;哥泰·高斯的《過客》聚焦於賈坎德邦貧困、艱辛的生活;英德拉尼爾·羅伊喬德胡裡的《欲望碎片》則涉及了印度的孟加拉國移民。

順道一提,同屬「一帶一路」的孟加拉國的電影文化,也與印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然,這也與印度、孟加拉與巴基斯坦的歷史糾葛有關。在漫長的變遷中,孟加拉電影也試圖尋找自己的主體性,其首都達卡甚至模仿好萊塢形成了「達萊塢」的產業中心。這次上影節展映的《孟加拉製造》,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孟加拉電影的魅力。

提到本土性,當代泰國電影的表現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它早已憑藉動作片、恐怖片、愛情片等極富代表性的類型,在世界電影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冬蔭功》《鬼妻》《初戀這件小事》等影片,早已成為這些類型愛好者們心中的經典。而在藝術電影領域,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斬獲金棕櫚獎的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也已經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當代電影大師之一。無論是上述的類型片還是阿彼察邦的藝術電影,都與泰國的自然風光、宗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獲得國際觀眾關注的新銳導演納瓦彭·坦榮瓜塔納利,可以說是商業與藝術的調和者。他不僅創作了諸多票房成功的愛情電影,也導演了一系列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的作品。而在他的許多影片裡,都浸染著泰國宗教文化的色彩,探討著死亡、時間與記憶等牽涉哲學思考的議題——他將在上影節展映的《時光機》,同樣是一部思考往事與過去的作品。

不過,也有亞洲國家試圖超越本土性,書寫更具國際性的形式與風格——韓國電影正是其中的代表。即將在「影像萬花筒」單元放映的、李元泰導演的《惡人傳》,無疑是一部頗具好萊塢色彩的動作電影。不過,在藝術電影領域,韓國的電影作者與其他地域的導演一樣,充滿了原創的熱情。洪常秀、李滄東、金基德等人都在國際電影節屢屢獲獎。

韓國電影的崛起,與政府的扶持、助推關係密切。無論是釜山國際電影節的推行,還是一系列政策的施行,都為韓國本土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韓國電影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足以與中國、日本並駕齊驅,尤其是在奉俊昊憑藉《寄生蟲》同時斬獲金棕櫚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這兩大嘉獎足以證明,韓國電影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在歐洲藝術電影節系統,都已經成為了獲得認可的高峰。

當然,除了上述的國家之外,仍有許多的亞洲「電影小國」,推出令人亮眼的作品。無論是獲得今年金熊獎的伊朗藝術片《無邪》,還是此前上線網飛的越南商業動作片《二鳳》,以及此次展映的土耳其電影《你認識他》,都讓我們看到了一抹獨特的亞洲風景。

歐洲:藝術電影的進化

法國和義大利等歐洲電影大國,似乎早已憑藉自己的新浪潮、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定義了藝術電影的方向。而坎城、威尼斯和柏林建構的電影節系統,在當代藝術電影界幾乎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洲小國電影要想生存,不僅要依賴本國政府的扶持,也需要依靠電影節的認可。

電影節系統的固化,似乎也形成了某種藝術場,容易引來「審美趣味僵化」的批判。不過,從屬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導演,總能帶來某些全新的影像體驗。有時候,來自北歐、中歐、東歐小國的作品,或許要比西歐的藝術巨製少一分精煉,多一分新奇。

「希臘怪異浪潮」或許是小國電影中最重要的電影運動之一。21世紀初希臘電影部門的失敗、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以及文化層面的困惑,引發了這場風格獨特、內涵繁複的電影運動。這一批希臘電影以過度的表演、平面化的空間與緊縮、重複的美學為代表,呈現出一種詭奇的、極富象徵意味的觀感。

在怪異浪潮的創作者中,歐格斯·蘭斯莫斯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他的《狗牙》《龍蝦》《聖鹿之死》等作品,已經憑藉怪奇的風格、另闢蹊徑的敘事,成為許多藝術片影迷心中的經典。而在這次的「一帶一路」電影周中,希臘影片《如何變成鳥》的導演,同樣是歸屬於怪異浪潮的名將。這部作品戲仿了古希臘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的影片,這同樣可以看作是一種本土性的戲謔化嘗試。

羅馬尼亞新浪潮也是一場不亞於怪異浪潮的電影運動。與執著於形式的希臘導演不同,羅馬尼亞影人對於社會議題更加關注。

克裡斯蒂安·蒙吉、克裡斯提·普優、柯內流·波藍波宇等導演的作品,幫助羅馬尼亞在新世紀的電影節上收穫頗豐,也創造了《四月三周兩天》等經典。其中,蒙吉也在2017年擔任過上影節的評委會主席。不過,羅馬尼亞影人的創作在近年來似乎出現了轉向,有學者將2018年的《不要碰我》看作是新浪潮的終結。

或許我們很難預測,下一場震驚世界電影界的運動,究竟會出現在哪個國家。但毋庸置疑,此次電影周那些來自歐洲小國的影片,都會帶領我們投身於不同的世界。立陶宛的影片《母親的土地》似乎具有一系列東歐影片的共同特徵,呈現了一個洋溢著濃濃「東愁」的故事;《慄樹林故事》則植根於斯洛維尼亞的本土情境,書寫著散落在慄樹林的懷舊與憂鬱。

除了上述的小國電影之外,如今的俄羅斯電影似乎也處於一種值得玩味的境地。曾經的俄羅斯可謂是藝術電影的神域,除了愛森斯坦等蒙太奇學派之外,還有塔可夫斯基這樣現代主義時期的電影大師。但在 「後大師」時代,多有論者探討俄羅斯電影的衰頹。

但在近年以來,俄羅斯電影似乎又在電影節系統掀起一陣風浪。安德烈·薩金塞夫打造了《回歸》《利維坦》這樣的經典之作;老牌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也憑藉《郵差的白夜》《戰爭天堂》等作品,多次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提名。

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上,俄羅斯電影再次掀起了驚濤駭浪。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在一部系列影片中重建了一套封閉式的置景,以真實的方式記錄了一系列殘酷的活動,讓觀眾們重新思考電影的倫理,乃至電影的意義。

歐洲電影一度是藝術電影的代名詞,但不斷的重複與致敬只會讓它僵化。那些曾經見證過繁榮的國家,仍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而那些仍未浮出水面的小國,也在不斷地輸入新鮮的血液。或許從這個角度來看,希臘電影和羅馬尼亞電影也與法國電影一樣重要,我們也需要更多的、看到這些作品的機會。

其他地域的可能性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片土地都蘊藏著屬於自己的電影潛能,它們也都有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的驚喜。在非洲的大地上,在大洋洲的群島中,在拉丁美洲的叢林裡,仍舊隱藏著數不盡的故事。或許來自這些地域的影片,並沒有等同於北美、歐洲和亞洲作品的影響力,但它們卻能帶來完全不同的觀影體驗。

對古埃及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次「一帶一路」電影周的埃及影片《盧克索》無疑是一個不能錯過的選擇。在這部作品裡,愛情故事與埃及古城融合在一起,類型片與本土神話縱橫交錯,建構了一座穿越時空的迷宮。

對於看慣歐美影片的人來說,非洲電影時常會帶來一些意外的驚喜。獲得去年金棕櫚提名的《大西洋》就講述了一個來自塞內加爾達喀爾的迷人故事。這部影片以非洲傳說作為基座,牽涉著亡靈、愛情與遷徙等諸多元素,創造了某種魔幻現實的場域。

曾遭受過殖民史的非洲,試圖在當代電影中建構一組真實的、可感的非洲人群像,創造一種極富本土性的影像敘事。毫無疑問,非洲擁有完全不同於其他大洲的風土與文化,非洲影人理解時間、情感等電影核心議題的方式,當然也是不同的。

拉丁美洲擁有悠久的「戰鬥電影」傳統,這意味著某種政治性與社會性的傾向,紀錄片與紀實性的手法,也一度是拉丁美洲影人進行社會評論的重要手段。不過,近年的拉丁美洲影片,似乎有著偏愛懸疑類型的傾向,這或許與政治形勢的改變以及拉美文學撲朔迷離的敘事有關。

《指環王》這樣的奇幻敘事似乎一直是大洋洲電影的代表,但事實上,貼合全球多元文化的潮流,也是當下大洋洲電影的傾向。有學者認為,紐西蘭影人對於本土毛利人、各種族人群以及性少數群體的觀照,在世界電影中也是非常突出的。今年的上影節也將放映多部紐西蘭影片,薩姆·凱利導演的《薩維奇》聚焦於紐西蘭黑幫的真實故事,它的紀實色彩無疑會為黑幫片類型賦予幾分不同的神韻。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宏大的倡議,它也是推動世界文化交流的方式。在這個影像無處不在的全媒體時代,電影無疑是一種新銳的語言,它也是一種消解巴別塔謎題的方式。或許我們聽不懂其他國家的語言,或許我們未曾體認過其他國家的文化,但好的電影無疑是超越語言的。我們知道特寫鏡頭、運動鏡頭與構圖的意義,我們也知道對視、擁抱與奔跑的意義。我們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但我們仍處於同一個世界——這就是電影的迷人之處。

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在自己的影片裡探討過語言與影像的差異,他指出影像或許是比語言更貼近 「自由」的存在,因為爭吵、禁令與許多數不盡的苦難都與語言有關,而影像更像是純粹的見證者。看到這些國家的電影,見證這些國家的故事,或許也是讓我們變得更加完整的方式。

(作者為影評人)

相關焦點

  • 電影正成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光影「大使」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電影行業交流日漸頻繁,一大批故事片、紀錄片及動畫片在合作中創作完成,電影藝術正成為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光影「大使」。《黃貓》由哈薩克斯坦與法國合拍。同時獲得特別推薦影片的,還有伊朗與挪威合拍的《無光的陰影》、德國與俄羅斯等國合拍的《波斯語課》等16部影片。
  • 《一本書一座城Ⅱ》今晚首播,深度展現「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之旅
    在新一季的《一本書一座城》中,攝製組沿著古絲綢之路,選擇了西安、銀川、烏魯木齊、福州、聖彼得堡、伊斯坦堡,布拉格、羅馬八座城市,通過這八座城市中的經典作品以及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透視新絲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 「葫蘆」文化開啟「一帶一路」新篇章
    扈魯還參觀了「絲路協創中心」下設的籤證諮詢服務中心、「一帶一路」國家經貿聯絡中心、會議中心、綜合管理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歐洲中心、亞洲中心、美洲中心等。作為服務「一帶一路」的綜合性國際協同創新平臺,「絲路協創中心」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絲路驛站」,全面聚合「一帶一路」國家優質要素資源,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國家交流的體制機制,是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孵化器」和「反應堆」。
  • 這場布拉格之戀由浙江主演探訪「一帶一路」捷克站
    5年來,往來於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國際鐵路貨櫃聯運班列——中歐班列將歐亞大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共拓發展共享、互利共贏之路。行駛於捷克布拉格與中國義烏之間的「義新歐」中歐班列(布拉格—義烏),是「一帶一路」捷克站建設的主要內容。捷克當地媒體曾將這趟班列稱為「絲路列車」。近日,本報派出「『一帶一路』看浙商」採風團,實地探訪「一帶一路」捷克站貨運場和物流園。
  • 《昭君出塞》: 「一帶一路」的文化音符
    古老的絲綢之路因為「一帶一路」的政策閃耀出國際大通道的光輝,「昭君出塞」恰逢其時,以其深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架構解析,映射了當今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也賜予了我們一把打開融合之門的金鑰匙。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標誌性故事,是楚文化、大漢文化、草原文化的綜合體。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祖籍西南南君秭歸人氏(今屬湖北),入為漢宮宮女。
  • 成都「一帶一路」國際藝術中心復工忙,四川成「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窗口
    【行動】創新打造「音樂+公園」新消費場景四川成「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窗口成都「一帶一路」國際藝術中心暨鳳翔湖音樂創意公園項目位於鳳翔湖公園內。不過,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引進來,並與成都的公園文化相結合,配套音樂咖啡廳、音樂餐廳等,形成新的消費場景,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是一次創新。」成都香頌文化有限傳播公司宣傳部部長張穎介紹。當天,與工人們一起復工的還有項目籌建中心的辦公區。工作人員拿出規劃圖,記者看到,圍繞鳳翔湖,東西南三側分別規劃有國際藝術休閒區、交流區、展覽留學區三大功能區。
  • 「一帶一路」上的「一書一城」,浙江衛視做紀錄片中的《朗讀者》
    「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之旅,「一書一城」的時代記錄,《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全新啟程,全片共8集,每集30分鐘,5月8日起每晚23:30分,浙江衛視帶您一起,沿著古今絲綢之路,讀書讀城。       開啟「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創作空間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國將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造福各國人民。
  • 小片之魅:「一帶一路」電影的國家敘事
    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國家電影保持著本土化的敘述風格,形成了各自的影像風格,其濃烈的民族文化特性、極具地域風情的影像書寫,以及類型化創作的美學呈現,在銀幕上構築了各自的「王國」。印度電影有41個語種,這是來自喀拉拉邦科欽的馬拉雅拉姆語版的電影,將「二戰」裝在郵包裡,如此詩意地表達反戰,足以讓人感嘆印度電影的複雜多元和深不可測。  共通點:價值觀、情感和文化  「一帶一路」電影的交流價值在於差異性。2015年以來,上影節相繼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設立「一帶一路」電影周,推出中外合拍片項目,促進了作品、人和資金在區域內的要素流動。
  • 王虹: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彰顯文化自信
    王虹: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彰顯文化自信 2017年05月18日 17: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王虹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一帶一路電影周拉開帷幕 塗們白百何任推廣大使
    一帶一路電影周拉開帷幕 塗們白百何任推廣大使 今年電影節,「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報名了1782部影片,其中的優秀影片在電影節影院展映中放映。「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繼續受到歡迎,成員從2018年成立時的29個國家、31個機構,到今年7月已達44個國家、50個機構,雖然聯盟的各國電影人不能像往年一樣來滬參加「一帶一路」電影周,但仍然積極報送影片。
  • 洛陽市老城區「一帶一路」文化數貿港項目正式啟動
    一帶一路」文化數貿港項目正式啟動。  「一帶一路」文化樞紐。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和城市進行節點設立,同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全球網絡的160個城市形成網絡連接,構建分布全球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服務貿易交易網絡。  「一帶一路」文化數貿港展示承載區。以文化旅遊與產城融合為功能拓展,以洛陽市老城區洛邑古城為示範區,構建一個超級產業園區。  三、市場願景  搭建文化交流橋梁。
  • 甘肅力爭建成「一帶一路」電影重鎮
    《意見》提出,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著力推進電影精品創作生產高質量發展,健全全省電影產業鏈,推動電影創作、發行放映、基地建設、市場管理、電影評論、電影培訓等事業產業要素協同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完善配套政策,培育市場主體,促進轉型升級,鼓勵創新創造,提高服務水平,推動電影產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 「跟著電影去旅行」!「一帶一路」電影周啟動,露天展映等你看
    這個夏天,廣大市民可能無法親身到國外旅行,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則讓大家可以跟著電影,讓目光飛向歐洲、美洲、亞洲、非洲,放自己的心靈去旅行。昨夜的陸家嘴中心下沉式廣場比以往更熱鬧,疫情期間參與過志願服務的陸家嘴環衛工人、金融白領等眾多行業的觀眾,和周邊市民一道觀賞了電影《孟加拉製造》。
  • 「一帶一路」電影聯盟:23國電影人齊聚!多元化電影市場路在何方?
    今年「一帶一路」電影周邀請到了23個「一帶一路」國家的電影人,也促使國內外的資深電影人進行了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電影文化圓桌論壇上,華誼兄弟電影的總經理葉寧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現在越來越傾向於多元化市場。 他提出,多元化內容近些年來受到中國電影觀眾的歡迎,發行第三國家影片也令企業嘗到了甜頭。
  • 240餘幅鋼筆畫,畫出「一帶一路」文化魅力……
    由瀋陽日報報業集團聯合遼寧省美協綜合畫種藝委會、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主辦,省美協綜合畫種藝委會鋼筆畫分會、瀋陽日報書畫院承辦,「畫說『一帶一路』中國鋼筆畫邀請展」暨遼寧鋼筆畫分會成立大會於11月18日上午10時在瀋陽日報美術館拉開帷幕,吸引數百名觀眾和鋼筆畫愛好者前來參觀。
  • 「一帶一路」合作助力沿線國家實現發展目標
    』合作諒解備忘錄時,就決定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採訪伊始,哥斯大黎加經濟、工業和貿易部部長埃爾南德斯就向人民網記者表達了哥方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態度。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埃爾南德斯說:「『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無論何種規模的經濟體、國力是否強大,都可以參與其中。『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偉大的計劃,涵蓋了經貿、文化、社會、生態等重要內容。
  •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家文化風情展圓滿落幕
    來源: 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2-22參賽選手表演《夢回飛天》烏茲別克斯坦學生及葉門安宇閣同學表演節目烏茲別克斯坦籍學生展示作品第三屆「一帶一路」國家文化風情展圓滿落幕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12月20日晚,由共青團邵陽學院委員會主辦、邵陽學院國際學院承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家文化風情展總決賽在七裡坪校區逸夫圖書信息樓報告廳隆重舉行。
  • 「一帶一路」電影賣到全球67國
    《中國推銷員》劇照《中國推銷員》編劇、導演檀冰(左一)和海外發行團隊合影在不久前閉幕的美國電影市場展(AFM)上,來自中國的「一帶一路」題材商戰動作電影《中國推銷員》,成為國產電影海外發行的「黑馬」,在8天的會議期間,60多個國家的電影發行商籤訂了
  • 新聞聯播:一帶一路的第二條腿
    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鑑的成果。
  • 水電八局獲頒「一帶一路」 百國印記「文化傳播大使」獎
    水電八局獲頒「一帶一路」 百國印記「文化傳播大使」獎。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通訊員 楊珂欣)11月20日上午,第二屆「一帶一路」百國印記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於武漢舉行,水電八局作品《當歪果仁穿漢服跳中國風的〈生僻字〉》獲頒「文化傳播大使」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