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一帶一路」的文化音符

2021-02-13 閱讀社會

近期,由李玉剛主演的東方舞臺劇《昭君出塞》成為文化界的焦點,4月16日在北京保利劇院的全球首演劇票即告售罄。探尋《昭君出塞》因何洛陽紙貴,可以發現,在表現層上,它完美演繹了以史為基、以美為面的東方舞臺劇美學概念;在精神層上,它深度挖掘了昭君出塞的人文內涵,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音符……


多元文化融合:昭君出塞的文化啟迪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恩格斯說:「歷史,總是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態勢」,一個個歷史過程循環往復,最終又回到歷史的原點,但已經比歷史又高了一個層次。當今的世界,正面臨著東方與西方、重商主義與一體化的多重衝擊與融合。古老的絲綢之路因為「一帶一路」的政策閃耀出國際大通道的光輝,「昭君出塞」恰逢其時,以其深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架構解析,映射了當今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也賜予了我們一把打開融合之門的金鑰匙。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標誌性故事,是楚文化、大漢文化、草原文化的綜合體。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祖籍西南南君秭歸人氏(今屬湖北),入為漢宮宮女。在楚文化中,楚人認為自己是日神遠裔,火神嫡嗣,日火皆為赤色,故而尚赤。楚王族是火神祝融後裔於史有載,尚赤之俗源遠流長。在楚文化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常以鳳凰為圖騰。在中國五行中,火常常被認為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變化為更高層級能量的象徵。因此,昭君出塞中王昭君的楚文化背景,暗藏深意。

從亞文化視角觀察,昭君出塞不是一次簡單的「和親」,而是由「和親」為引子,觸發一次大型的文化融合。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因出塞遠嫁至漠北的匈奴,為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珊之王后,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作出了貢獻,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名垂史冊,留芳千古。

匈奴與漢已敵對多年,一向有覬覦大漢的野心。唯獨有「落雁」之貌的昭君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化幹戈為玉帛,充分體現了「以柔克剛」的坤德之美。昭君出塞有力推動了漢匈友好和平局面的形成,大漢文化隨著昭君播入匈奴,在友好的交往中與草原文化形成了融合,進而促進了經濟生產上的改變和發展。可以說,是王昭君這樣一個在異鄉它邦的弱女子,擔當起民族團結的大任,獨立開拓一個嶄新的局面,將漢朝文化帶進了匈奴及周邊。

「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一座座青冢,在草原上鐫刻著昭君的功績,也標記著漢匈人民對同一個「女神」的愛戴。昭君出塞作為「一帶一路」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美傳廣播沿線,這也給了「一帶一路」戰略以重要的文化啟迪:柔能勝剛,軟實力輸出,不就是那把打開融合之門的金鑰匙嗎?


傳承與發揚:一帶一路的精神紐帶

「想要做生意,先要成為朋友。」這句在草原上流行的話語,不僅反映了草原文化的深遠影響,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執行關鍵。隨著國家領導人頻繁的外交出訪,中國與「一帶一路」各國家的關係日漸緊密,然而,我們更需要來自民間的文化共鳴。

在民間,文化共鳴是成為朋友的關鍵一步,其步驟並非想像中的如此繁雜,可能一個爽朗的笑聲,一杯豪爽的痛飲,一次盡興的歌舞,就能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緊緊拴在一把同心鎖上。

李玉剛重塑《昭君出塞》,正是從歌舞上再次發掘出了「一帶一路」的精神紐帶。夢裡尋她千百度,嫣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下,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融合根本無需重建,只需要喚醒。而《昭君出塞》正是一樣一個將多元文化融合、「一帶一路」精神重新搬上舞臺的喚醒之作。

為了尋找昭君在出塞之路經歷的文化碰撞與交融,李玉剛率領主創團隊重走昭君路,從湖北興山昭君故鄉開始,一路拜謁了屈原祠,翻越秦嶺,在漢長安尋找了昭君告別故國的未央宮,隨後到了呼和浩特,拜訪和碰上了很多當地的傳統文化傳承人,也將這些文化進行整合改編融入到了作品中。無論是舞蹈、音樂還是劇本,都有各地文化的印記。

據《昭君出塞》執行導演韓保全所言,《昭君出塞》對歷史的呈現是全面而真實的。早在作品創作三年前,就開始了詳實的史料研究。對於匈奴的歌舞、音樂,《昭君出塞》創作組認為,它一定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而絕對不是如《狼圖騰》式的單純蒙古文化可以代表的。匈奴歌舞中,既有蒙古元素,更有哈薩克元素、維吾爾元素、西亞元素,唯有這樣的真實還原,才能真正起到國際文化溝通的作用。總體來說,將反映略帶野性,兼具豪情、注重情誼又尊重現實的匈奴文化本真。也正是有著這樣深入的創作,《昭君出塞》才能真正喚醒人們歷史中的印象,成為「一帶一路」的精神樞紐,據稱,因為匈奴的語言早已失傳,李玉剛在《昭君出塞》中更是根據匈奴的野性文化,獨創了一段「匈奴語唱詞」,這是李玉剛對匈奴這一古老遊牧民族的想像。

「我希望把《昭君出塞》帶到國際舞臺上,讓全世界的觀眾都通過這部劇認識我們中華民族,希望可以架起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溝通的橋梁。」李玉剛和製作團隊的野心可見一斑。

東方復興:文化「匠心」先行

老子有句名言: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卻能駕馭天下最剛強的東西。這個最柔弱的東西是什麼呢? 莊子答曰「人心」,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人的思想與精神」。

20世紀90年代後,文化外交再度發揮出其重要性,已經成為我國繼經濟外交、政治外交之後的又一大亮點。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和藝術的交流,更像是心與心的交流,特別是獨具「匠心」的文化,更具有這個民族的感召力。在「一帶一路」帶動的多國家、多地區的發展熱潮中,同時也需要文化與藝術這把金鑰匙和粘合劑。

《昭君出塞》通過唯美的舞臺設計,展現了時間和空間的流轉。在絲綢之路上,李玉剛穿越時空,與昭君前世今生「相遇」,這份「相遇」獨具意義和美麗,將多個民族的文化之美在同一個舞臺展現,用「匠心」去精雕細琢,有機串聯交融。以舞臺的臺板為例,100多塊臺板全部按照順序排列,而且以手工繪製竹節圖案,令舞臺表現出唯美的東方效果,就連擔任35年舞臺設計的資深人士,都嘖嘖稱奇。如同李玉剛所言,「昭君出塞的許多道具,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在投影上,也組成了7組式投影,打破了前、後投影的傳統,形成了完美的立體式舞臺效果。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從大路貨的電視劇出口到《昭君出塞》,無一不在透露著一種真正的東方復興精神——以「匠心」徵服世界。在實體產業,中國正在向著精細製造、創意創新的大路前行;在文化市場,《昭君出塞》正在展示著中國文化的隱藏的深厚底蘊,除了大路貨的電視劇輸出外,也以「匠心獨運」的文化創意創新,讓中國文化中細膩、精緻、大國氣韻的一面,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引領世界文化潮流。

相關焦點

  • 李玉剛攜中國歌舞劇院《昭君出塞》獻禮一帶一路,群星盛宴11月與你相會在蘇州
    古老的絲綢之路因為「一帶一路」的政策閃耀出國際大通道的光輝,「昭君出塞」恰逢其時,以其深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架構解析,映射了當今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也賜予了我們一把打開融合之門的金鑰匙。「想要做生意,先要成為朋友。」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2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 張渠談舞劇《昭君出塞》的音樂創作!
    之所以第一篇選擇了舞劇《昭君出塞》「初見」這支雙人舞音樂,還是因為這是我在這裡初次與大家見面,「初見」這段最符合我的心境,就像這支舞劇故事的一樣,感情從相互了解,再到加深的過程才是最值得回味的。」,表現兩個民族甚至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一種文化與政治的交融;另一條則是劇中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二人的情感發展線,而這條線的第一個進入點就是第一幕 「初見」這段雙人舞。
  • 《昭君出塞》 一場來自真正「東方美學」的震撼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葉錦添大師和李玉剛新作《昭君出塞》的一段情緣。自來,舞臺劇就一直是西方戲劇的天下,但今天,我們有了《昭君出塞》。葉錦添的加入,將帶給觀眾一場新東方美學的視覺盛宴,《昭君出塞》可謂是真正填補了東方舞臺劇美學的空白。
  • 昭君出塞,一曲千古絕唱的戀歌
    一、美人之美中國歷來最富傳奇色彩的女子莫過於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尋常百姓間永不沉寂的話題。但我總覺得在那些莊嚴的歷史和美麗的傳奇背後,隱藏著另外一種更為深沉的東西,或許那才是她們真正的人生。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紗女,出身貧寒。
  •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並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
  • 李玉剛悲情演繹《昭君出塞》:康震教授說,你的感情基調錯了
    《昭君出塞》是李剛花費多年,打造的舞臺劇之一。為了感受王昭君的心路歷程,李玉剛從王昭君的故鄉輾轉到西安,又從西安一路向北採風,籌備了六年之久,把「昭君出塞」和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相結合,演繹出了2000多年前的家國情懷。舞臺上,他姿態優美,端莊大氣,宛若昭君再現。他美輪美奐的表演,讓主持人,鑑賞團,觀眾都如痴如醉。
  • 派王昭君出塞的漢元帝劉奭是個無能的君王?
    文/趙心放漢元帝劉奭(shì)派王昭君出塞和親這事(四)灑淚永別桑梓地匈奴是古代中國北方的一支十分強悍的遊牧民族,從戰國時代開始,經常進犯中原一帶。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徵,被匈奴大軍圍困,差點脫不了身,後來採取和親的辦法才暫時「擱平」。
  • 昭君出塞到底苦不苦?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昭君出塞的事情我們並不陌生,這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常識。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這位偉大的女子逐漸被文學作品塑造為一種特定的人物形象:容貌出眾,因不同流合汙而被冷落,被迫嫁給匈奴,鬱鬱而終。這些文人筆下的文字恣意橫生,雖然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正史的軌跡,真實的歷史,和眾人想像是不一樣的。
  • 老劇《昭君出塞》堪稱經典:李彩樺回眸一笑百媚生
    它就是由香港實力派女神李彩樺主演的歷史愛情劇《昭君出塞》。其中,李彩樺把才貌雙全、巾幗不鬚眉的「王昭君」詮釋得淋漓盡致,備受圈裡圈外的青睞與讚賞。至今,李彩樺版的王昭君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經典。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更是廣為大眾熟知,王昭君憑藉一己之力,維護了兩個國家的友好往來。
  • 昭君出塞歷史給出很高評價,她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無數文學,藝術作品,都以她作為主角。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從大漢族主義以及大男人沙文主義的立場出發,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甚至還有文學作品稱,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蠻荒,在呼韓邪單于死後,不願再嫁而自殺。更有版本說,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盡了。
  • 王昭君出塞前被誰蹂躪了三天三夜?
    一個是好色皇帝劉奭,一個是美貌宮女王昭君,兩人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主僕關係,不想千年之後,卻稀裡糊塗地出現了與兩人有關的風流韻事。真真實的歷史中,王昭君一直埋沒在後宮佳麗之中,所以劉奭根本沒有機會臨幸這個閉月羞花的美人,更不曾與其有過風花雪月之事,但是追求美夢、嚮往憧憬的後人卻不依不饒,誓不罷休,非要無中生有,再加上對漢元帝的憎惡,便不問是非曲直用自己那見證奇蹟的巧手,活生生的整出一出王昭君在出塞前被劉奭蹂躪三天三夜的「好戲」。這絕不是筆者個人杜撰,而是在翻閱舊雜誌時看到的。
  • 王昭君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看史書怎麼說
    而比《漢宮秋》早得多問世的描述古琴曲故事的《琴操》,對昭君出塞的原因概述的與上述不一樣,說是由於昭君入宮後一直未受到皇上召幸與寵愛,久居深宮,鬱鬱寡歡,心有積怨,當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願當漢家女婿,到長安求親,元帝便召集宮女,講明實情,讓她們全部坐好並提出誰願意前往就以站立起來,表示同意,王昭君「越席立起」,喟然長嘆,心雖不情願但又萬般無奈地應召去扮演一個「和番使者」的角色。
  • 宣平裡「昭君出塞」演出
    宣平裡【昭君出塞】每天演出好幾場,真
  • 探秘|昭君出塞途經地——雞鹿塞
    磴口縣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秦漢時期更成為屯墾戍邊的重要軍事要塞,因此在陰山一帶留下了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其中,尤為著名的便是雞鹿塞,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趙振然:昭君墓
    ……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終於迎來了人生的機遇。西漢王朝答應了匈奴呼韓邪單于的求親請求,昭君自薦出塞和親,獲得準許,便踏上了遠嫁異族的漫漫徵程。而後一路的車轍,一路的黃沙。當隨行樂師彈奏的琵琶聲在耳畔響起時,當在漫漫長途中病倒時,她,一個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山中小女子,想到環境、風俗與自己家鄉有天壤之別的茫茫漠北和不可預測的未來,又怎能不黯然神傷?這是人之常情,孰人能免?但昭君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能以國家為重,她曾向漢元帝寫了一封信:臣妾有幸得備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適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
  • 2021初中語文人物作文素材:王昭君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王昭君,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獲獎名片】   最美使者   【評價】   為了民族,為了國家,她甘願犧牲自我,舍小家為大家,她的出塞換來了六十餘載的和平。昭君讓人們銘記的不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無畏付出。
  • 昭君出塞換來兩國和平,她明明是單于閼氏,為何卻多次改嫁?
    而且漢代處於政治考慮,也要求昭君嫁給呼韓邪的兒子。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蜀郡秭歸人(今湖北興山縣)。生活在約公元前52年到約公元前15年。漢元帝時宮女,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漢元帝時,王昭君以民間女子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一名宮女。
  • 群山萬壑 一代昭君鑄美名
    2018年,宜昌市昭君文化促進會成立,昭君文化研究與廣走向縱深,如今,昭君和親路沿線地區如陝西西安、榆林,山西朔州和內蒙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都有專門的昭君文化研究機構,昭君文化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研究的熱門分支。「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這是《漢書》對昭君之美的描述,寥寥十六字,卻動感十足。
  • 「葫蘆」文化開啟「一帶一路」新篇章
    扈魯還參觀了「絲路協創中心」下設的籤證諮詢服務中心、「一帶一路」國家經貿聯絡中心、會議中心、綜合管理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歐洲中心、亞洲中心、美洲中心等。作為服務「一帶一路」的綜合性國際協同創新平臺,「絲路協創中心」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絲路驛站」,全面聚合「一帶一路」國家優質要素資源,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國家交流的體制機制,是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孵化器」和「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