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前被誰蹂躪了三天三夜?

2021-02-13 魚羊密史


落雁(原創)

 

美人居閨中,才貌醉萬人。選秀入後宮,可恨默無聞。

春暖花驚豔,昏帝三垂涎。和親化幹戈,小女敢出關。

心中離別意,孤燈牛馬間。無奈辛酸淚,惟有冷月伴。

塞外孤煙直,中原炊火亂。自願赴匈奴,未了化落雁。
    

一個是好色皇帝劉奭,一個是美貌宮女王昭君,兩人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主僕關係,不想千年之後,卻稀裡糊塗地出現了與兩人有關的風流韻事。真實的歷史中,王昭君一直埋沒在後宮佳麗之中,所以劉奭根本沒有機會臨幸這個閉月羞花的美人,更不曾與其有過風花雪月之事,但是追求美夢、嚮往憧憬的後人卻不依不饒,誓不罷休,非要無中生有,再加上對漢元帝的憎惡,便不問是非曲直用自己那見證奇蹟的巧手,活生生的整出一出王昭君在出塞前被劉奭蹂躪三天三夜的「好戲」。這絕不是筆者個人杜撰,而是在翻閱舊雜誌時看到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些八卦文人的行為近乎意淫,更使一代昏君漢元帝劉奭成為史上唯一一個被扯上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皇帝。

 

名聲在外的昭君出塞,雖然在正史中只有寥寥數語,但是千百年來,卻因被天馬行空的人們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情節、表達新的感情而變得版本眾多、迷霧重重、真假難辨,有甚者多了些九曲迴腸,主人公王昭君也憑藉此轟動一時的爆炸性新聞躋身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再者,漢元帝劉奭是西漢屈指可數的昏君,是他寵信宦官,是他柔弱無能,是他荒廢國家,將西漢這架本身就帶有詬病的馬車直直的拉向了萬丈深淵,成為無數後人不約而同貶低的昏庸對象。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後人才會有興趣、有可能、有機會,把秀色可餐的王昭君和「漢室基禍之主」的漢元帝拼湊在一起,並仿佛現場直播般的演繹出了劉奭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八卦激情大戲。

劉奭(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即漢元帝,父親漢宣帝劉詢,母親皇后許平君,以柔仁好儒著稱,9歲成為太子,27歲登基,在位16年。

 

人赤裸裸地來,匆匆忙忙一生,又赤裸裸地去,不帶走這世界上一丁點東西,所以但凡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大多很單純,只想簡簡單單工作,簡簡單單做人,可是在見到權力、金錢、名譽這三樣「好東西」後,卻又大都「英雄難過美人關」,紛紛倒戈相向,變得唯利是圖,唯錢是圖,唯名是圖,早已將人的「性本善」拋到九霄雲外。漢元帝劉奭雖貴為天子,但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所以自然跳不出上面所說的「俗世定律」。

 

成為執掌社稷的君王后,漢元帝也曾想好好治國,也曾想好好上朝,也曾想好好勤政,欲新官上任三把火,效仿前輩皇帝,大刀闊斧,銳意進取,開天闢地,事成之後讓後人稽顙膜拜。為此,他還努力過。第一條,勤儉節約,禁止奢靡;第二條,柔仁好儒,重用儒生;第三條,虛心納諫,減少失誤;第四條,弱化刑罰,體察民情。

 

千裡之堤,毀於蟻穴。一個小小的疏忽,往往給個人或者集團乃至國家帶來摧枯拉朽的滅頂之災。漢元帝雖然在執政初期採取了一系列較為開明的措施,但卻沒扭過他個人寵信宦官造成的日趨墮落,更不可能拗不過西漢王朝的整體滑坡,這不僅是他時運不濟的無奈,更是他用人不濟的惡果。
   
在漢朝,亂世者,宦官也。別人追名逐利,要麼用權,要麼用錢,要麼找關係走後門;但是像宦官這類「兩袖空空」的畸形人,大部分為了實現心中夢想,只好忍痛割愛,獻出自己的器官,滿足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需求。宦官一行,有去無回,只有進入這一行的路,沒有出去的路,似圍城一般,閹割以後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當時漢元帝眼前的紅人宦官石顯便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一日為太監,就必須終身為太監」這一殘酷現實,所以在見皇帝老兒親信宦官之際,就拼死往前擠,不見黃河心不死,不得皇帝寵信心不死,哪怕是整的自己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死而無憾、「大義凜然」。
   
蕭望之和周堪,名義上是漢元帝的指導老師,實際上是他的左膀右臂,但同時也是外戚史高的兩個下屬,如此紛繁複雜的上下關係,天長日久不出現問題才怪。史高只要見兩人在皇帝面前頗得信任,便感覺渾身上下不自在,起了雞皮疙瘩一般。漢元帝雖然表面上重用自己的兩位儒士老師,但實際上卻並不代表他自始至終信賴與重用儒士,而是另闢蹊徑,在外戚、儒士、宦官三者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宦官。

 

劉奭這樣選擇,主要是考慮到,宦官們沒有家室,不可能興風作浪,亦不可能形成有組織有預謀的利益型集團。正因為如此,石顯才會蹬鼻子上臉,宦官才會越發的為所欲為,漢元帝才會自始至終信賴並委以宦官重任。在這種背景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石顯最終美夢成真,得以控制大權,逼死蕭望之,貶周堪等人為庶民。

 

宦官得天下,一手遮天,狡猾佞巧,令漢元帝大權旁落,成為一代昏君。劉奭也好色,要不然在他自己還是太子時,便擁有眾多美人胚子,但卻不像漢廢帝那般強烈,按捺不住。也許正是由於是位昏君的緣故,也許正是由於漢元帝也較為好色的緣故,也許正是由於劉奭在自己執政期間讓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的緣故,所以在他去世以後,才會有人費盡心機,鐵樹開花,讓漢元帝劉奭在王昭君出塞之前蹂躪了她三天三夜。

 

製造這起「桃色新聞」的造假者,不是出於惹人眼球的利益目的,就是出於滿足自己個人意淫的好色目的……總之,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吧,都讓漢元帝劉奭背上了新的罵名。唉,漢元帝這個人真可憐,逝世以後,也不得安生,被人強拉硬拽,扣上了「被扯上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皇帝」這頂新罵名帽子。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一點,人生在世,不要做盡壞事,種下惡果,要不然你死後也不得安生。漢元帝這個生前屢次犯錯的人死後被人這樣侮辱還情有可原,這都怪他活著時壞事做盡;但相比之下,為國獻身的王昭君卻受冤多了,生前用盡畢生精力維護漢匈關係長期穩定,死後不想卻受此侮辱,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作者:李玉廣,90後歷史作家,已出版圖書《皇帝的微博》、《微信民國》。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ID:yymschina)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並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作者:空靈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王昭君(約前52年-約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 王昭君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看史書怎麼說
    王昭君,是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她17歲便以「良家女子」被選入宮,為漢元帝的後宮宮女。公元前33年,她出塞匈奴,嫁給匈奴舉於呼諱邪,開始過起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奶酪的生活。在匈奴居地,昭君生兒育女,還要從「胡俗」,在呼韓邪去世後,又需嫁給繼位的前閼氏所生的長子,直至客死異域, 「獨留青冢向黃昏」。
  • 《昭君出塞》: 「一帶一路」的文化音符
    探尋《昭君出塞》因何洛陽紙貴,可以發現,在表現層上,它完美演繹了以史為基、以美為面的東方舞臺劇美學概念;在精神層上,它深度挖掘了昭君出塞的人文內涵,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音符……多元文化融合:昭君出塞的文化啟迪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 昭君出塞,一曲千古絕唱的戀歌
    一、美人之美中國歷來最富傳奇色彩的女子莫過於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尋常百姓間永不沉寂的話題。但我總覺得在那些莊嚴的歷史和美麗的傳奇背後,隱藏著另外一種更為深沉的東西,或許那才是她們真正的人生。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紗女,出身貧寒。
  • 昭君出塞歷史給出很高評價,她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李劍晨(繪)跟四大美女中的其他三位比,西施助越滅吳終被越滅口;貂蟬更是男人爭天下的犧牲品,絲毫不得尊重;楊貴妃縱然寵冠後宮仍然免不了娥眉婉轉馬前死。「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無數文學,藝術作品,都以她作為主角。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從大漢族主義以及大男人沙文主義的立場出發,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甚至還有文學作品稱,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蠻荒,在呼韓邪單于死後,不願再嫁而自殺。更有版本說,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盡了。
  • 派王昭君出塞的漢元帝劉奭是個無能的君王?
    文/趙心放漢元帝劉奭(shì)派王昭君出塞和親這事「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四種不同的美哦,「落雁」指的就是王昭君。但王昭君對其身前身後事,筆者猜測有不少感嘆吧?王昭君入宮有幾年了,從來沒面見過皇帝,感到非常悲怨,就請求掖庭令讓自己去。與呼韓邪單于話別時,包括王昭君在內的五個宮女被召到劉奭的御座前。王昭君那天人一般的容貌,使得呼韓邪單于一眼就相中她。劉奭大吃一驚,頓時就打算把她留下來,但考慮到不能失信,最終只好「忍痛割愛」。
  • 《昭君出塞》 一場來自真正「東方美學」的震撼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葉錦添大師和李玉剛新作《昭君出塞》的一段情緣。自來,舞臺劇就一直是西方戲劇的天下,但今天,我們有了《昭君出塞》。葉錦添的加入,將帶給觀眾一場新東方美學的視覺盛宴,《昭君出塞》可謂是真正填補了東方舞臺劇美學的空白。
  • 老劇《昭君出塞》堪稱經典:李彩樺回眸一笑百媚生
    它就是由香港實力派女神李彩樺主演的歷史愛情劇《昭君出塞》。其中,李彩樺把才貌雙全、巾幗不鬚眉的「王昭君」詮釋得淋漓盡致,備受圈裡圈外的青睞與讚賞。至今,李彩樺版的王昭君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經典。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更是廣為大眾熟知,王昭君憑藉一己之力,維護了兩個國家的友好往來。
  • 張渠談舞劇《昭君出塞》的音樂創作!
    之所以第一篇選擇了舞劇《昭君出塞》「初見」這支雙人舞音樂,還是因為這是我在這裡初次與大家見面,「初見」這段最符合我的心境,就像這支舞劇故事的一樣,感情從相互了解,再到加深的過程才是最值得回味的。」,表現兩個民族甚至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一種文化與政治的交融;另一條則是劇中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二人的情感發展線,而這條線的第一個進入點就是第一幕 「初見」這段雙人舞。
  • 李玉剛悲情演繹《昭君出塞》:康震教授說,你的感情基調錯了
    7月18日,李玉剛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他男扮女裝,一人分飾兩角,用舞臺劇的形式展示了王昭君出塞時的壯觀情景。《昭君出塞》是李剛花費多年,打造的舞臺劇之一。為了感受王昭君的心路歷程,李玉剛從王昭君的故鄉輾轉到西安,又從西安一路向北採風,籌備了六年之久,把「昭君出塞」和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相結合,演繹出了2000多年前的家國情懷。舞臺上,他姿態優美,端莊大氣,宛若昭君再現。他美輪美奐的表演,讓主持人,鑑賞團,觀眾都如痴如醉。
  • 昭君出塞到底苦不苦?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昭君出塞的事情我們並不陌生,這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常識。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這位偉大的女子逐漸被文學作品塑造為一種特定的人物形象:容貌出眾,因不同流合汙而被冷落,被迫嫁給匈奴,鬱鬱而終。這些文人筆下的文字恣意橫生,雖然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正史的軌跡,真實的歷史,和眾人想像是不一樣的。
  • 李玉剛攜中國歌舞劇院《昭君出塞》獻禮一帶一路,群星盛宴11月與你相會在蘇州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祖籍西南南君秭歸人氏(今屬湖北),入為漢宮宮女。在楚文化中,楚人認為自己是日神遠裔,火神嫡嗣,日火皆為赤色,故而尚赤。楚王族是火神祝融後裔於史有載,尚赤之俗源遠流長。從亞文化視角觀察,昭君出塞不是一次簡單的「和親」,而是由「和親」為引子,觸發一次大型的文化融合。
  • 昭君出塞換來兩國和平,她明明是單于閼氏,為何卻多次改嫁?
    而且漢代處於政治考慮,也要求昭君嫁給呼韓邪的兒子。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蜀郡秭歸人(今湖北興山縣)。生活在約公元前52年到約公元前15年。漢元帝時宮女,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漢元帝時,王昭君以民間女子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一名宮女。
  • 盤點王昭君扮演者誰最美?楊冪只排中等,最美者神形俱在!
    與其他「三大美人」相比,王昭君的影視作品並不豐盈,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曾經扮演王昭君的美女們。1984年,她在亞視版《王昭君》中飾演了當時的女主角。這個版本的服裝很精緻,化妝也很簡單,眉目之間的嫵媚也是她的一大特色。3.黃虹1987年,黃虹在內蒙古電視臺拍攝電視劇《王昭君》。上世紀80年代,美女的欣賞標準是臉蛋像銀盆,眼睛像水杏。王昭君在黃虹版本角色飾演下,最符合這種審美標準。她舉止優雅,風姿怡然。
  • 《昭君出塞》裡的王昭君,如今老到認不出,她靠什麼拯救顏值?
    8年前一部《回家的誘惑》紅透街坊裡鄰,成了阿姨姑婆茶餘飯後的必備話題,也讓秋瓷炫、李彩樺兩位女角的美貌為眾人所知。到現在我都記得她演《昭君出塞》裡的王昭君時,真算得上是李彩樺的顏值巔峰期了,美到讓人驚嘆,靈動俏皮,讓人出神。
  • 趙振然:昭君墓
    一代絕色佳人王昭君就埋葬在這裡。有人說,她的墓地並不在這裡。也有人說,她的墓地在哪能裡誰也說不清。不管她的芳魂究竟是在何處,都無法阻止也絲毫不影響後人對她的崇敬和懷念。沿著盤旋的墓道到達墓頂。站在墓頂上,遠望著連綿不斷的陰山山脈,思潮也隨著起伏的山勢翻滾不息。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今湖北秭歸縣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 17歲的楊冪飾演王昭君,真的是傾國傾城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電視劇《王昭君》中楊冪扮演王昭君,當時她是北京電影學院大一新生16歲到25歲,從山野小姑娘到進入宮廷又到出塞成為民族融合政治和親的使者的人生經歷。我們希望挖掘演員本身的天性,塑造出一個全新的、文化的、時尚的王昭君。」
  • 宣平裡「昭君出塞」演出
    宣平裡【昭君出塞】每天演出好幾場,真
  • 李玉剛王昭君跨時空同臺合體,網友:太震撼了
    近日,李玉剛於央視舞臺重現昭君風採,再度引發網友們的熱切追捧。王昭君、李玉剛同臺相逢,時空交錯的夢幻感覺令人炫目,畫面十分震撼!李玉剛將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與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相結合,通過對古詩詞的演唱,李玉剛借詩人之口抒發了對昭君的欽佩與讚嘆,在古今融合的音樂演繹中也更加深刻地體悟了昭君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