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到底苦不苦?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2021-02-13 歷史

歷史話語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它可以是各朝代政府官修典籍,可以是長埋於地下的一手文物,還可以是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

昭君出塞的事情我們並不陌生,這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常識。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這位偉大的女子逐漸被文學作品塑造為一種特定的人物形象:容貌出眾,因不同流合汙而被冷落,被迫嫁給匈奴,鬱鬱而終。

這些文人筆下的文字恣意橫生,雖然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正史的軌跡,真實的歷史,和眾人想像是不一樣的。

塞外的確是荒涼之地,身處黃河流域的華夏人自然會不太適應,但王昭君本人的經歷確是幸運的,比這塞外無情的風沙好過太多。

從深宮到塞外

王昭君名嬙,原先只是一名普通的漢家女子,過著一般百姓的生活,與普通人無異。漢元帝建昭元年,她被官員宣召入宮,成為一名皇家宮女。

我們都知道,過去宮殿內的女性沒有獨立的話語權,自己的命運在入宮那個時刻開始就已經定型,唯一能夠躍龍門的機會便是得到皇帝的青睞。

但她沒有碰到這樣的機遇,更沒有成為「有地位」的人。我們所熟知的宮廷畫師毛延壽因未被賄賂而醜化王昭君的傳說只是一家之言,權且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期間發生的事情我們並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她作為一個「女人」想要熬出結果的心。

竟寧元年的一個春天,呼韓邪單于已經是第三次覲見漢元帝。這一次他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大漢能夠賜給他一個漢人公主為妻子。

這在當時來看並不是奇怪的要求,自古以來就有通過婚姻來融洽政治關係的舉措,可這對王昭君來說卻不一般。元帝本意是隨便找一個漢人女子作為政治籌碼便可,大漢國力強盛,不必像高祖之時為了養精蓄銳而暫避鋒芒。

王昭君不知道「可否」二字,只知道遵從一國之君的命令,如是而已。但這次的塞外之行讓這位女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的所作所為也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中國歷史上民族友好交流的一座豐碑。

以這樣的第三者角度來看,她更像是換上了能跳舞的腳銬,疼痛是有的,但畢竟是新鮮的空氣。

從「漢人」到「匈奴人」

在我們的眼裡,王昭君出塞之事在民族大義上是值得欽佩的,因為她以相當程度的「犧牲精神」成全了中華民族的穩定發展。

她畢竟是漢人,初來乍到,肯定會比較牴觸匈奴的社會風俗和自然環境,這樣的客觀影響因素是無法改變的。那麼,既然塞外的條件是無法改變的,她就只能努力改變自己,適應這個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

身為「寧胡閼氏」的她並沒有在「大漢」的光環之下一帆風順,畢竟匈奴之社會不同於漢族之社會,民風相差甚遠。

呼韓邪單于娶妻的動機不是愛情,而是國之大局,那麼王昭君就難免會淪為被利用的工具。她與丈夫生的兒子被封為右日逐王,可以說「混得不錯」。

但「不錯」是不夠的,她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匈奴人」,拋棄過去的執念,「漢人公主」只是一個名號。要想讓歷史銘記她的名字,她只能選擇接受這裡的生活之苦,尤其是磨鍊思想上的適應性。

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匈奴習俗中的胡俗中的「嫂婚制」,意思就是娶後母和嫂子規定,王昭君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後就面臨這樣的選擇。

不過,與其說是選擇,還不如說是必須遵從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她沒有向漢朝皇帝求情,而是選擇了接受,做出了一個極其理性的決定。嫁給第一任丈夫的兒子後,她有了兩個女兒,皆稱「居次」。

女兒們的的命也不差,都被許配給了匈奴貴族,生活上衣食無憂。這個適應的過程並不容易,可以說充滿苦味,但天下有什麼甜是憑空產生的呢?正是這次經歷讓她與塞外的風沙相融在一起。

從小我到大我

是人都有私心,王昭君也不例外。從當初最開始的被迫外嫁到後來擁有一定地位的匈奴貴族之妻子,她起碼比當初那個籍籍無名的宮女強上數倍。

但是,一個人除了私心還有對家國的情感,這是從出生開始就不會被抹掉的印記,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看,王昭君是一名「使者」,這個為漢匈友好交流而來的歷史動機是極為高尚的。

在接納並融入這個昔日陌生的環境後,她打算更進一步,向塞外的「蠻人」傳播先進的漢人文化。

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王昭君教授匈奴人先進的農耕技術,製作更為便利的農業工具,還帶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通過這些舉動讓匈奴人更加了解漢族人民的形象。後來,兩國之間的衝突相對較少,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這樣的形容雖然有些許過譽的痕跡,但也恰恰反映了昭君出塞這個歷史事件對於後人的強大影響。

她所做出的貢獻在客觀上助力了當時漢匈兩國的和平發展趨勢,這樣的「大我」精神是值得被誇贊的。王昭君的後代子女也受此影響,為兩國關係的交流而努力,被歷史典籍所記載,名垂青史。

真實的歷史很難被發掘出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破除不合理的傳統認知。王昭君更像是一個民族間友好交流的符號,她本身的歷史真實性雖無法確認,但卻在側面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團結向上的大集體。

王昭君苦不苦?我想是肯定有過苦的,但她的作為已經讓她在凡人感受到的苦之外尋求到了幸福,這不僅僅是個人人生軌跡的轉換,更是為民族奉獻自我的壯舉。

相關焦點

  • 昭君出塞歷史給出很高評價,她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而王昭君呢?首先她在匈奴地位很高,被封為「寧胡閼氏」 (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跟呼韓邪生有一子,後來再嫁又生了兩個女兒,可見是受寵的。對比其他三大美女,你能說王昭君過得不幸福麼?名列我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生於公元前52年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孫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縣。
  • 《昭君出塞》: 「一帶一路」的文化音符
    恩格斯說:「歷史,總是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態勢」,一個個歷史過程循環往復,最終又回到歷史的原點,但已經比歷史又高了一個層次。當今的世界,正面臨著東方與西方、重商主義與一體化的多重衝擊與融合。古老的絲綢之路因為「一帶一路」的政策閃耀出國際大通道的光輝,「昭君出塞」恰逢其時,以其深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架構解析,映射了當今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也賜予了我們一把打開融合之門的金鑰匙。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2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 昭君出塞,一曲千古絕唱的戀歌
    一、美人之美中國歷來最富傳奇色彩的女子莫過於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尋常百姓間永不沉寂的話題。但我總覺得在那些莊嚴的歷史和美麗的傳奇背後,隱藏著另外一種更為深沉的東西,或許那才是她們真正的人生。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紗女,出身貧寒。
  • 張渠談舞劇《昭君出塞》的音樂創作!
    之所以第一篇選擇了舞劇《昭君出塞》「初見」這支雙人舞音樂,還是因為這是我在這裡初次與大家見面,「初見」這段最符合我的心境,就像這支舞劇故事的一樣,感情從相互了解,再到加深的過程才是最值得回味的。一個是沉魚落雁的美人,一個是威嚴粗獷的王者,一個是紅袖半遮,妝臉輕轉,一個是怦然心動、內心繾綣,一個是琵琶聲聲訴不盡少女心事,一個是提琴咽咽道不完一往情深。當昭君宮衣初解,單于負美前行的時候,愛情在這裡悄然萌發。
  • 《昭君出塞》 一場來自真正「東方美學」的震撼
    攝影師張楠(玉先生的女裝扮相驚鴻一瞥,小編已被美呆)萬幸,上天待眾生不薄,在這個名字之下,有著太多的成就。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得主, 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臥虎藏龍》、《夜宴》、《赤壁》等等大熒幕製作的藝術指導,太多的頭銜和榮譽,要想說完,怕是要很久很久。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葉錦添大師和李玉剛新作《昭君出塞》的一段情緣。
  •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並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
  • 王昭君出塞前被誰蹂躪了三天三夜?
    一個是好色皇帝劉奭,一個是美貌宮女王昭君,兩人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主僕關係,不想千年之後,卻稀裡糊塗地出現了與兩人有關的風流韻事。真真實的歷史中,王昭君一直埋沒在後宮佳麗之中,所以劉奭根本沒有機會臨幸這個閉月羞花的美人,更不曾與其有過風花雪月之事,但是追求美夢、嚮往憧憬的後人卻不依不饒,誓不罷休,非要無中生有,再加上對漢元帝的憎惡,便不問是非曲直用自己那見證奇蹟的巧手,活生生的整出一出王昭君在出塞前被劉奭蹂躪三天三夜的「好戲」。這絕不是筆者個人杜撰,而是在翻閱舊雜誌時看到的。
  • 李玉剛悲情演繹《昭君出塞》:康震教授說,你的感情基調錯了
    昭君出塞,應該是歡喜的,歡快的。而不應該是悲苦的。為什麼呢?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次和親。 和親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 老劇《昭君出塞》堪稱經典:李彩樺回眸一笑百媚生
    它就是由香港實力派女神李彩樺主演的歷史愛情劇《昭君出塞》。其中,李彩樺把才貌雙全、巾幗不鬚眉的「王昭君」詮釋得淋漓盡致,備受圈裡圈外的青睞與讚賞。至今,李彩樺版的王昭君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經典。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更是廣為大眾熟知,王昭君憑藉一己之力,維護了兩個國家的友好往來。
  • 李玉剛攜中國歌舞劇院《昭君出塞》獻禮一帶一路,群星盛宴11月與你相會在蘇州
    「想要做生意,先要成為朋友。」據《昭君出塞》執行導演韓保全所言,《昭君出塞》對歷史的呈現是全面而真實的。早在作品創作三年前,就開始了詳實的史料研究。對於匈奴的歌舞、音樂,《昭君出塞》創作組認為,它一定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而絕對不是如《狼圖騰》式的單純蒙古文化可以代表的。匈奴歌舞中,既有蒙古元素,更有哈薩克元素、維吾爾元素、西亞元素,唯有這樣的真實還原,才能真正起到國際文化溝通的作用。總體來說,將反映略帶野性,兼具豪情、注重情誼又尊重現實的匈奴文化本真。
  • 7大王昭君:王麗坤墊底楊冪第四,榜首驚豔卻不如昭君第78代後人
    在這層層篩選後,最終選出來的王昭君會是怎麼樣呢?今天我給大家盤點七位王昭君。苦相對於其他角色可能是硬傷,但是對於王昭君這個角色則不然。王昭君找日本演員來演不是不可以,但本身就差了點——她對王昭君這個角色並沒有國人那麼熟悉。
  • 王昭君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看史書怎麼說
    歷史上不少人認定是畫師毛延壽作祟。而比《漢宮秋》早得多問世的描述古琴曲故事的《琴操》,對昭君出塞的原因概述的與上述不一樣,說是由於昭君入宮後一直未受到皇上召幸與寵愛,久居深宮,鬱鬱寡歡,心有積怨,當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願當漢家女婿,到長安求親,元帝便召集宮女,講明實情,讓她們全部坐好並提出誰願意前往就以站立起來,表示同意,王昭君「越席立起」,喟然長嘆,心雖不情願但又萬般無奈地應召去扮演一個「和番使者」的角色。
  • 派王昭君出塞的漢元帝劉奭是個無能的君王?
    先皇漢宣帝,國家成了這樣子,劉奭負重大責任,子不教父之過,也有您的不小失誤啊!有了機會不放過機會,沒有機會找機會。美女們傾其所有賄賂畫工,把她們畫得一個個美若天仙。這樣「中獎」概率就能大大提高喲。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南郡人。元帝朝時,以良家子出身選入掖庭。據史書記載,良家子不是那時認定的從事「醫、巫、商賈、百工」等低賤工作之人。
  • 宣平裡「昭君出塞」演出
    宣平裡【昭君出塞】每天演出好幾場,真
  • 趙振然:昭君墓
    不論昭君出塞是否有夾雜有個人的功利思想,但她的勇氣、膽識和她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容抹殺的。正如董必武先生所寫的那樣: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昭君是歷史上眾多和親女子中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女性。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使她在和親的動機和出塞後的表現上,與貴族婦女有著明顯的區別。
  • 王昭君真實容貌被復原,網友看後炸了鍋,專家:這是事實
    一直以來關於王昭君的故事都是以她出塞的主題展開的,並圍繞著她的美滿為話題,不斷的在猜想和假設。至於她的樣貌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似乎並沒有過清晰的定位。如果真的想知道,恐怕也只能在歷史裡面尋找答案。王昭君的家世非常普通,剛開始進攻時也是安分守己的坐著自己的宮女。宮裡的宮女那麼多,光是佳麗就已經有了上千個。皇帝肯定是沒有機會一個一個召見的,這就讓畫師畫下了每一個女子的容貌。
  • 三版王昭君,哪個更符合你心目中四大美人的稱號,其中最美的是她
    李彩樺身材高挑,小編想像中的王昭君應該更具有江南女子的婉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王昭君是作為妃子選入宮的,皇帝怎麼可能認女兒呢。匈奴方面兩任單于的年齡還是很符合歷史的,電視劇也演出了呼韓邪單于死後,昭君又二嫁復株累單于的情節。劇中總是莫名其妙出現讚美王昭君的肉麻的臺詞,有點像瓊瑤劇,又有點像西方的現代詩,不知道大家接不接受。
  • 王昭君:被皇帝誤以為是醜女,一生三嫁,最後一任丈夫成迷
    昭君含淚出塞就這樣過了許多年,某日,南匈奴呼韓邪覲見漢元帝並自請為婿,漢元帝為保邊塞安定,決定選王昭君出使塞外,與呼韓邪成親。昭君得此噩耗傷懷不已,但聖旨已下,又怎是她小小女子能反抗得了的?昭君明白自己此生怕是再無緣得到漢元帝寵愛了。臨行前漢元帝賜宴款待呼韓邪,命昭君前來陪同,呼韓邪見昭君美貌心情大悅,對漢元帝千恩萬謝。
  • 《昭君出塞》裡的王昭君,如今老到認不出,她靠什麼拯救顏值?
    「為所有愛執著的痛,為所有恨執著的傷,我已分不清愛與恨,是否就這樣...」️8年前一部《回家的誘惑》紅透街坊裡鄰,成了阿姨姑婆茶餘飯後的必備話題,也讓秋瓷炫、李彩樺兩位女角的美貌為眾人所知。事業有成,老公疼愛,生活更是幸福滿滿……可是當初美顏動人,輕輕鬆鬆插足別人婚姻的艾莉,現在卻青春不再,老到讓人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