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教養家中女兒,皆以品行端莊、才貌雙全為準則,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尤其是大家世族的女兒們,更重視尊卑嫡庶,她們從小錦衣玉食,過著侍女伺候著長大的日子。
略微讀些書識些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早晚都是要嫁人的,能保持端莊穩重、善良識大體就很好了。
而有些平民窮苦人家的女兒沒有很好的條件讀書,家中家務繁重。就算沒錢請先生教書,大字不識幾個,至少也得每天學習女紅、烹飪,減輕家中父母負擔,也好嫁得賢良夫婿與他舉案齊眉。
古時候有這麼一個女子,她生在平民家中,其父年過五旬得女,將她視為掌上明珠般寵愛,卻並未順遂一生,你知道她是誰嗎?
為何成為醜女
這位平民家的女兒就是我們熟知的王昭君。據說昭君天生麗質,膚若凝脂,容貌絕世,就連林間最美麗的花兒朵兒見了也自慚形穢。
王昭君自小備受父母疼愛,也是用心教養著長大的,她琴棋書畫詩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後來漢元帝要選秀女進京,或留在宮中成為一名宮女,或被皇帝選中一朝飛上枝頭成為鳳凰。王昭君就在入選名單中她拜別父母,以民間女子身份進入皇宮,成了一名宮女。
但是萬萬沒想到,在這樣條件下進宮的王昭君卻因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但是瑕不掩瑜,這樣美妙絕倫、天生麗質的女子,卻沒能想到自己會有一天頂著一個「醜女」的頭銜被人們識得。
難道是因為王昭君破柳之姿,只能在民間算得上是獨特,在奼紫嫣紅、環肥燕瘦的後宮佳麗三千之下,她就不夠瞧了嗎?答案當然不是這樣,而且對於王昭君為何最後成了「醜女」,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那時候被選入宮中的女子皆由畫師毛延壽等人畫像奉與皇帝選看,容貌上佳者為嬪為妃成為皇帝的女人,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於是很多秀女都動了賄賂畫師的心思。
王昭君自恃清高,不屑以賄賂謀得漢元帝寵愛,她自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並沒像其他人一樣賄賂畫師。
而毛延壽也沒有將王昭君畫得太好看,自然,昭君的畫像並未被皇上選中。王昭君就這樣以「醜女」之名留在宮中,因不得皇上臨幸整日鬱鬱寡歡。
但是隨後事情的發展遠遠超過了王昭君的想像,也正是因為自己丑女的頭銜,為自己迎來一個非常不一般的機遇,而這個機遇也足以影響了王昭君的一生。
讓她最後有機會成為一個以一己之身,千古留名的機會。這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女子也實在是少數。
昭君含淚出塞
就這樣過了許多年,某日,南匈奴呼韓邪覲見漢元帝並自請為婿,漢元帝為保邊塞安定,決定選王昭君出使塞外,與呼韓邪成親。
昭君得此噩耗傷懷不已,但聖旨已下,又怎是她小小女子能反抗得了的?昭君明白自己此生怕是再無緣得到漢元帝寵愛了。
臨行前漢元帝賜宴款待呼韓邪,命昭君前來陪同,呼韓邪見昭君美貌心情大悅,對漢元帝千恩萬謝。
漢元帝第一次見到昭君,他怎知昭君竟有如此美貌?遂後悔不已,待送走了呼韓邪,他一怒之下殺了毛延壽等畫師。但是就算殺了全部的畫師,此時也是為時已晚。
昭君深知自己身為一名女子,既不能留在家中侍奉父母以盡孝道,又不能在入宮後得漢元帝青睞光耀家族。
如今和親去那荒蠻之地飽受風沙之苦,倒不如留在宮中無名無分了此殘生。她無可奈何只得認命,她的意義就是不費一兵一卒安邦定國。可謂「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昭君有沒有第三任丈夫
據說在王昭君嫁到邊塞不足三年,呼韓邪就因病去世了。按照我們古時候的習俗,丈夫死後女子是要回到娘家一輩子守寡不得改嫁的。
昭君寫信請求漢元帝迎她回去,但漢元帝為保邊塞安穩拒絕了她,並要求她遵從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度。這屈辱之事如何使得呀?
昭君孤身一人毫無還手之力,她只能再嫁給下屆單于復株累,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之久。公元前20年,復株累去世,在復株累單于死後不到兩年,昭君也因病去世了。
那麼昭君的第三任丈夫到底是誰呢?我們知道,王昭君遵從了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度,嫁給兩任單于。
第二任丈夫死後,昭君或許並沒有逃過這種制度的迫害,而是嫁給了新任單于,繼續生活下去。由此可見,昭君的一生真是悲苦悽涼啊。
結語:
昭君的一生短暫而辛苦,普通人家的女兒雖不如昭君出眾,卻也能相夫教子平安一生,更不會受改嫁之苦。
昭君身為一小小女子,便能換來邊塞數十年的安穩,為自己的家鄉帶來幸福和安定,或許這也是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時的勇氣源泉吧。
她的豐功偉績不僅在於換來當時匈奴的順從和團結,更為後世胡漢兩族的和睦親近做出貢獻,她為人們所敬仰,真的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