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昭君的一生,《後漢書》記載的較為詳細,但也不過寥寥幾十字而已。
作為一名背負著國家使命出塞匈奴的女性,又兼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長久以來王昭君都被賦予了某種政治意識而高歌讚美。
但是這麼一位女性是否真的自願出使塞外,卻值得揣摩。
至少我認為值得否定的就是王昭君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從而要背負令漢匈和平共處的使命出塞。
《後漢書》中如是記載王昭君說: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先來說說掖庭是什麼地方?
這個掖庭有點類似明清時代的浣衣局,但是有具體上的不同,浣衣局裡待著的多半是宮女和罪婦,而這個掖庭也是一樣的。
它裡面居住的也主要是宮女還有罪婦,漢宣帝劉病已就在在掖庭長大的。
所以,也就是說王昭君是通過正規的選拔方式進入宮廷當宮女,掖庭那種地方皇帝肯定是不會來,所以王昭君好幾年都沒有看到皇帝。
更不用說被皇帝臨幸,從而飛上枝頭變鳳凰,正因為心裡有怨氣,所以一氣之下就想跑到塞外去。
這種說法我認為站不住腳,古代的塞外連掖庭都不如,在那樣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遠離家鄉,而且風土人情都不適合久居漢地的人生活。
王昭君跑到宮裡來,要麼就是為了謀活路,要麼就是為了往上爬。即便掖庭再不好,但至少始終是在漢地,而且幹到一定的年紀就可以領一筆錢出宮。
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讓自己跑到塞外那種荒無人煙的地方。
而且古時候受制於交通,跑到塞外去基本上就別想回來了,因此我認為這種自願的因素是非常小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列記載中揣摩。
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後漢書·匈奴列傳》
當時挑選了五個人,這種挑選肯定都是強制性的,可能相貌姣好的就被選上了。
而且在皇宮中我認為一個人想要自願做什麼事情的機率非常小,畢竟皇宮中規矩繁多,不是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反倒是一些野史記載頗有意思,譬如《西京雜記》記載說: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當然,這些可能都是事後牽強附會,但也足見當時王昭君被選上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她長的漂亮。
而不管王昭君是自願還是非自願,最後她都後悔了,她想回到漢地。
我想,除了塞外惡劣的自然氣候以及人文環境讓王昭君不適應,還有就是匈奴人有「收繼婚」的風俗,什麼叫「收繼婚」呢?
《史記》如是形容: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也就是說父親死了,他的兒子除了繼承他的財產,還可以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娶過來。
當時王昭君就面臨這種情況,這讓對倫理重視無比的漢人王昭君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她向漢成帝上書希望能夠回來,但是漢成帝不允許,要求她從胡俗,被迫無奈的王昭君只好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而漢朝就這樣把王昭君犧牲了。
而根據這段歷史,也衍生了一些據說是王昭君創作的文章,譬如有《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又有詩歌《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這些都被懷疑是偽作,不過我倒認為更能貼切的表述出王昭君內心的那種苦楚無依。
畢竟偌大的塞外放眼望去,皆非她的棲身之所,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孤獨。
而關於她為漢匈和平作出貢獻的讚美,我認為也不過是一種政治需求的宣揚而已。
其實,只要仔細的感受一下這位女子的內心,你就會發現她並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