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一下歷史資料記載
公元前198年,漢高祖劉邦以「家人子」封「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
公元前192年,漢惠帝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
公元前174年,漢文帝遣「宗人女」(諸侯王女)為「翁主」嫁匈奴老上單于;
公元前162年,漢文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老上單于;
公元前161年,漢文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公元前152年,漢景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接下來,「和親」對象首次轉變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以「宗室女」細君公主嫁烏孫昆彌(烏孫王)獵驕靡公
元前101年,漢武帝以「宗室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翁歸靡;
公元前66年,漢宣帝以「宮女」嫁鄯善國王;
公元前60年,漢宣帝以「相夫公主」嫁烏孫王儲元貴靡,「相夫公主」到敦煌後,烏孫發生內亂,漢遂取消婚約;
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
注:
「宗室女」是宗室或王族的女兒。
「翁主」開始於漢朝,對諸侯王的女兒的尊稱。
「烏孫王」、「鄯shan善國王」國家都在西域,西域是匈奴通往漢朝的咽喉要道,穩住西域就能擋住匈奴。
西漢時期「和親」匈奴,便宜了這些匈奴老單于們。冒頓單于享受三次漢朝送來的美女;老上單于最少,兩次待遇;軍臣單于最霸道,「和親」五次,最多。「和親」的次數,似乎更代表著匈奴的榮耀。
「和親」匈奴是漢朝國力衰弱,懦弱的表現。堂堂大國,漢朝竟然混的如此地步,靠幾個懦弱的女子維持,為後人留下了笑柄。
這一習慣被各位皇帝們代代相傳,屢試不爽,無不應驗。只可惜,可憐了這些「和親使者」美女們,她們會受到尊重嗎?她們作為犧牲品,她們的羞辱和功勞,又有誰知曉?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以「宗室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後,「和親」對象變成西域國家,這標誌著漢朝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恢復,強大到可以和匈奴抗衡。國家弱久必強,打敗匈奴已無須再忍。「和親」西域,是要聯合西域國家共同抗衡匈奴。
「和親」背景:
西漢剛建立不久,漢朝與匈奴大戰,漢高祖劉邦孤軍奮戰,被困白登山,九死一生,僥倖逃出包圍圈。
此時漢朝元氣大傷,國力匱乏,隨與匈奴和解,採取「和親」政策,息事寧人,休養生息。
這個時期實際上匈奴強,漢朝弱。往後的歷年曆代為了避免戰爭,習慣性的採用這種方法,保證邊界的和平。
「和親」解析
「和親」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稱呼上由「公主」逐漸變成「宮女」,可以看出漢朝由弱變強,匈奴則由強變弱。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國力逐漸強盛,為漢武帝打敗匈奴提了物質條件。
王昭君以「宮女」身份出塞下嫁匈奴,此時的匈奴已是手下敗將,秋後的螞蚱。漢朝看得起匈奴,又得到美人歸,已是匈奴的幸運。
今非昔比,王昭君有「娘家人」漢朝撐腰,要比以往的「和親」公主們幸運多了。雖說是「宮女」的身份,在漢朝尊貴的情況下,就好比「香餑餑」,到哪哪香,到了匈奴也會得到特殊尊重的,所以王昭君在匈奴也是有一定地位的。比起在漢宮裡當宮女,已經是天壤之別了,後人用「悲傷」、「悽涼」來形容美女王昭君出塞後 「客死他鄉」的命運,也只是出於同情,一箱所願罷了。
有一點,王昭君促進了漢匈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維持了兩族的和平和繁榮。她的勇敢、善良、智慧,激勵著人們,她是「和平」的天使,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永遠懷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