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2021-01-08 騰訊網

慶陽:

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檣之事。

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

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

真靈之所翔集,禎祺之所保綏。

作者:空靈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一個女子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國家的和平事業,這是一種高尚,這種高尚猶勝嫖姚千萬兵。

1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歸附漢朝,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並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主動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這麼一個絕色美女在當時的宮廷中為何沒有被發現?據範曄《後漢書 南匈奴傳》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這些史書記載表明:王昭君本是漢元帝的宮女,但是連漢元帝的面也未曾見到,在漢宮裡虛度青春,後來呼韓邪來漢求親,王昭君自動請行出嫁匈奴。入匈奴後,先嫁老單于,後不得不服從成帝之敕令,按照胡俗又嫁給了新單于,而且在那裡生兒育女。昭君的和親,完全是漢朝強盛匈奴衰弱的形勢下,為了民族和睦而採取的政治婚姻。

東晉葛洪編的《西京雜記》中的《王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文章在史實基礎上增添了畫師毛延壽這一形象。毛延壽因向王昭君索賄不成,醜畫昭君像,昭君「遂不得見」元帝。後來匈奴單于求婚,元帝臨別時才發現昭君的美貌,但為時已晚,便把毛延壽殺了。這篇文章讚揚了昭君潔身自好、剛正不阿的高貴品質。很多詩文都採用《西京雜記》裡的這一說法。

結合以上史料及《西京雜記》中的描述,昭君自入掖庭以來,未見到元帝,雖有不舍,但在當時和親的大背景下,皇帝一言駟馬難追,昭君的出塞不管出於自願還是政治的犧牲品已經無關緊要了。但昭君的出塞確實為匈奴和大漢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昭君出塞後,漢朝匈奴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一派和平的景象。

2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從長安到匈奴王庭有兩大天險黃河和陰山是繞不過去的,因此大致有兩條最主要的路線。一條是從長安向北走秦始皇當年修築的秦直道;一條是先向東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然後再向北。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這兩條路線各有優劣,都有可能成為昭君出塞所選擇的路線。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修築秦直道,來快速連接關中和河套地區。秦直道南起秦都附近的雲陽縣(今陝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北至秦朝北部邊防重鎮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孟家灣村),途徑旬邑縣、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志丹縣、安塞縣等十四個縣,全長700多公裡,路面平均寬度約30米,最寬的地方約60米。若以最寬處的寬度60米來衡量,即使放到現在秦直道也是相當寬的了,在當時絕對是世所罕見的。

從秦始皇對疆域的控制和擴張欲來看,秦直道可以理解為大秦的「戰備高速公路」,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向北部投放兵力和後勤物資。當然,客觀上來說,也為後世南北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公元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去世後,因單于繼位權上出現了問題,造成匈奴內部的分裂,出現數位單于並存的局面。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公元前52年和公元前4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虛閭權渠單于之子)兩次從秦直道入長安,以尋求漢朝的支持。這幾次大漢朝覲,匈奴呼韓邪單于均利用秦直道便利的交通直達都城。

關於昭君出塞時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不同的討論結果,縱觀各種觀點,筆者認為昭君出塞騎馬或者坐車的機率比較大。

歷史上大多是把昭君描繪成:頭戴紅暖兜(即後人所稱「昭君套」),身穿紅鬥蓬,騎著白馬,懷抱琵琶。匈奴「以馬上戰鬥為國」的民族,馬是匈奴人交通和工具,而且適應塞北草原的地理環境,昭君隨同返回漠北時,騎馬的可能性是會有的。唐朝詩人李商隱《王昭君》詩說:「馬上琵琶萬裡行。」可見很多人都是騎馬出塞的。

匈奴人廣泛運用車輛作為交通和軍事運輸的工具,在文獻中是有明確記載的。《鹽鐵論.散不足》篇說:「胡車相隨而鳴。」所謂「胡車」就是匈奴車。匈奴人還在漢張掖郡(今甘肅張掖市一帶)設有製造車輛的工場。

匈奴人擁有的車輛很多,往往在作戰中一次就損失千餘輛以上。因此昭君出塞時,很有可能是坐車。北宋王安石《明妃曲》說:「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秦觀《調笑令.王昭君》也說:「漢宮選女適單于,明妃斂袂登氈車。」元代張翥《昭君怨》說:「隊隊氈車細馬,簇擁閼氏如畫。」更是勾畫出一幅昭君乘車出塞的優美圖畫。可見不少畫家、詩人都設想昭君出塞坐的是馬或駱駝拉的車。

傳說中昭君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這似乎令人不可思議。長安去漠北,有的是最為便捷的秦直道,騎馬或者乘坐馬車都極為方便,此時的匈奴和大漢關係極為融洽,為什麼不走秦直道而要捨近求遠呢?

呼韓邪單于和昭君所走的路線,雖史無明文,但從支離破碎的歷史線索中還是能夠找出端倪。史書記載了呼韓邪單于在第一次入塞(公元前51年)時,漢朝曾派兵沿途迎接和護衛,共歷七郡。這七個郡。據《資治通鑑》所載這七個郡是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左馮和長安。那麼昭君在公元前33年隨呼韓邪返回漠北,自然也是取道這條路線。即從漢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出發,先過左馮(在長安東北),然後經北地(今甘肅慶陽縣)、上郡(今陝西榆林縣)、西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而至五原(今包頭市)。以上各地地名均以當時郡治為準,這條路線基本上是秦朝開築的交通大動脈秦直道。

3

昭君出行的路線既然能夠通過史料證明為秦直道,那麼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打扮梁是子午嶺上的小地名,在今華池縣喬河鄉境內,是秦直道上一個古驛站。

相傳漢代昭君王嬙出塞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時,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經打扮梁這個地方時,曾有小駐。當時這裡是西漢和匈奴實際控制的邊界線,王昭君越過此地,便意味著離開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別故土父老。於是,便留下了「打扮梁」這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地名。現在這裡除了一個城障遺址的殘垣斷壁和一座烽臺外,再也看不到當年驛站的任何遺蹟,但昭君梳洗打扮這歷史的一幕卻永遠定格在了這裡。

打扮,是愛美行為,也是一種愛美教育,是華夏文明的標識。王昭君把內地崇美的傳統文化帶入邊地,使邊地人民的生活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便是打扮梁的歷史含義。打扮梁,銘記了王昭君的和親路線,也反映了慶陽人民對美的追尋以及對王昭君的敬愛和禮讚。

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唐、宋以來,文人詠唱昭君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史學家翦伯贊說,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慶陽地區關於王昭君的傳說,均與秦直道相關。王昭君死後,遺體安葬在直道之旁。可見,秦直道便是昭君文化的傳播之道。

4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係,因此西漢末年的和親是成功的。西漢呼韓邪單于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通過和親加強了和親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位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昭君出塞後,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因為昭君不只是一個北上匈奴的人,她帶著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加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人民網評論:王昭君化身和平使者,遠嫁胡地,她不是簡單的出嫁,而是為維持漢與匈奴的和平局面,身在異鄉的她做了許多實事。如今,王昭君墓的"青冢"出現在很多地方,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歷代人民感念她的大德。

歷史網評論:王昭君和親遠嫁匈奴,歷來被認為是件極其悲慘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體如何已經不要緊,倒是透過後人對此事的解讀,能看出歷朝歷代的婚姻觀、地域觀和審美觀等。

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了。這回,沒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朝廷似乎把她忘了。昭君又寡居了一年,撒手西去。那年,她只有33歲。這個美貌絕倫而又多災多難的奇女子,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即便遠嫁,也比當漢朝皇帝的小老婆強。在茫茫漠北,她像耐旱的野草一樣紮根,生兒育女,一嫁再嫁,景況遠比人們的想像更悽涼。

秭歸的菜花開了,遍地金黃。可嘆,那位明眸皓齒、楊柳細腰的的小姐姐,再也回不來了……

世界真的很小很小,好像一轉身,就不知道會遇見誰;世界真的很大很大,好像一轉身,就不知道誰會消失。光影的世界裡,此時此刻的你,正錯過著誰,又或者,正遇見誰,開始或是結束著怎樣的一個故事。

相關焦點

  • 昭君出塞,一曲千古絕唱的戀歌
    而貂蟬,「四大美人」裡唯一的虛構人物,原先出現在說書話本的故事當中,歷史上本無其人,似乎離我們就更為遙遠,我又能對她妄加評論什麼呢?西施,美得無奈;玉環,美得悽涼;貂蟬,美得虛無。那麼,昭君呢?二、昭君其人一想到王昭君,這位絕世女子的驚人舉動,我的思緒便滾滾而來。
  • 《昭君出塞》: 「一帶一路」的文化音符
    探尋《昭君出塞》因何洛陽紙貴,可以發現,在表現層上,它完美演繹了以史為基、以美為面的東方舞臺劇美學概念;在精神層上,它深度挖掘了昭君出塞的人文內涵,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音符……多元文化融合:昭君出塞的文化啟迪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 《昭君出塞》 一場來自真正「東方美學」的震撼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葉錦添大師和李玉剛新作《昭君出塞》的一段情緣。自來,舞臺劇就一直是西方戲劇的天下,但今天,我們有了《昭君出塞》。葉錦添的加入,將帶給觀眾一場新東方美學的視覺盛宴,《昭君出塞》可謂是真正填補了東方舞臺劇美學的空白。
  •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並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
  • 張渠談舞劇《昭君出塞》的音樂創作!
    之所以第一篇選擇了舞劇《昭君出塞》「初見」這支雙人舞音樂,還是因為這是我在這裡初次與大家見面,「初見」這段最符合我的心境,就像這支舞劇故事的一樣,感情從相互了解,再到加深的過程才是最值得回味的。《昭君出塞》的音樂創作讓這種感覺更甚。昭君所處的西漢時期已經有了琵琶這件樂器,所以這段雙人舞中琵琶是代表昭君的一個符號。我沒有加入匈奴特色樂器,而是用大提琴和圓號來代表呼韓邪單于,因為我不想破壞整個雙人舞的情感意境,不想把觀眾的注意力拉扯到突如其來的特色樂器上。而且,大提琴和圓號是我覺得最能代表單于粗獷性格的管弦樂器,同時還能與昭君的美產生強烈對比。
  • 王昭君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看史書怎麼說
    而比《漢宮秋》早得多問世的描述古琴曲故事的《琴操》,對昭君出塞的原因概述的與上述不一樣,說是由於昭君入宮後一直未受到皇上召幸與寵愛,久居深宮,鬱鬱寡歡,心有積怨,當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願當漢家女婿,到長安求親,元帝便召集宮女,講明實情,讓她們全部坐好並提出誰願意前往就以站立起來,表示同意,王昭君「越席立起」,喟然長嘆,心雖不情願但又萬般無奈地應召去扮演一個「和番使者」的角色。
  • 老劇《昭君出塞》堪稱經典:李彩樺回眸一笑百媚生
    它就是由香港實力派女神李彩樺主演的歷史愛情劇《昭君出塞》。其中,李彩樺把才貌雙全、巾幗不鬚眉的「王昭君」詮釋得淋漓盡致,備受圈裡圈外的青睞與讚賞。至今,李彩樺版的王昭君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經典。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更是廣為大眾熟知,王昭君憑藉一己之力,維護了兩個國家的友好往來。
  • 昭君出塞歷史給出很高評價,她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無數文學,藝術作品,都以她作為主角。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從大漢族主義以及大男人沙文主義的立場出發,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甚至還有文學作品稱,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蠻荒,在呼韓邪單于死後,不願再嫁而自殺。更有版本說,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盡了。
  • 王昭君出塞前被誰蹂躪了三天三夜?
    一個是好色皇帝劉奭,一個是美貌宮女王昭君,兩人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主僕關係,不想千年之後,卻稀裡糊塗地出現了與兩人有關的風流韻事。真真實的歷史中,王昭君一直埋沒在後宮佳麗之中,所以劉奭根本沒有機會臨幸這個閉月羞花的美人,更不曾與其有過風花雪月之事,但是追求美夢、嚮往憧憬的後人卻不依不饒,誓不罷休,非要無中生有,再加上對漢元帝的憎惡,便不問是非曲直用自己那見證奇蹟的巧手,活生生的整出一出王昭君在出塞前被劉奭蹂躪三天三夜的「好戲」。這絕不是筆者個人杜撰,而是在翻閱舊雜誌時看到的。
  • 李玉剛悲情演繹《昭君出塞》:康震教授說,你的感情基調錯了
    7月18日,李玉剛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他男扮女裝,一人分飾兩角,用舞臺劇的形式展示了王昭君出塞時的壯觀情景。《昭君出塞》是李剛花費多年,打造的舞臺劇之一。為了感受王昭君的心路歷程,李玉剛從王昭君的故鄉輾轉到西安,又從西安一路向北採風,籌備了六年之久,把「昭君出塞」和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相結合,演繹出了2000多年前的家國情懷。舞臺上,他姿態優美,端莊大氣,宛若昭君再現。他美輪美奐的表演,讓主持人,鑑賞團,觀眾都如痴如醉。
  • 昭君出塞到底苦不苦?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昭君出塞的事情我們並不陌生,這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常識。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這位偉大的女子逐漸被文學作品塑造為一種特定的人物形象:容貌出眾,因不同流合汙而被冷落,被迫嫁給匈奴,鬱鬱而終。這些文人筆下的文字恣意橫生,雖然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正史的軌跡,真實的歷史,和眾人想像是不一樣的。
  • 宣平裡「昭君出塞」演出
    宣平裡【昭君出塞】每天演出好幾場,真
  • 探秘|昭君出塞途經地——雞鹿塞
    根據《漢書》中匈奴的傳說,胡漢燮單于三次出使長安,與漢朝講和,公元前52年第一次去長安,主要是為了爭取漢朝的支持,與他的兄長爭奪皇位,公元前43年,元朝派6萬大軍拒關,以示支持,公元前33年,胡漢燮再次前往長安,漢朝元帝賜單玉王昭君為妻,娶王昭君為妻,同年,他陪同單田芳赴吉路賽旅遊,據說,王昭君在雞塞和鹿塞住了兩年,在她的住所裡,早上有公雞鳴叫,晚上有鹿鳴叫,
  • 李玉剛攜中國歌舞劇院《昭君出塞》獻禮一帶一路,群星盛宴11月與你相會在蘇州
    從亞文化視角觀察,昭君出塞不是一次簡單的「和親」,而是由「和親」為引子,觸發一次大型的文化融合。而《昭君出塞》正是一樣一個將多元文化融合、「一帶一路」精神重新搬上舞臺的喚醒之作。據《昭君出塞》執行導演韓保全所言,《昭君出塞》對歷史的呈現是全面而真實的。早在作品創作三年前,就開始了詳實的史料研究。
  • 派王昭君出塞的漢元帝劉奭是個無能的君王?
    文/趙心放漢元帝劉奭(shì)派王昭君出塞和親這事「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四種不同的美哦,「落雁」指的就是王昭君。但王昭君對其身前身後事,筆者猜測有不少感嘆吧?王昭君入宮有幾年了,從來沒面見過皇帝,感到非常悲怨,就請求掖庭令讓自己去。與呼韓邪單于話別時,包括王昭君在內的五個宮女被召到劉奭的御座前。王昭君那天人一般的容貌,使得呼韓邪單于一眼就相中她。劉奭大吃一驚,頓時就打算把她留下來,但考慮到不能失信,最終只好「忍痛割愛」。
  • 趙振然:昭君墓
    ……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終於迎來了人生的機遇。西漢王朝答應了匈奴呼韓邪單于的求親請求,昭君自薦出塞和親,獲得準許,便踏上了遠嫁異族的漫漫徵程。不論昭君出塞是否有夾雜有個人的功利思想,但她的勇氣、膽識和她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容抹殺的。正如董必武先生所寫的那樣: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昭君是歷史上眾多和親女子中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女性。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使她在和親的動機和出塞後的表現上,與貴族婦女有著明顯的區別。
  • 《昭君出塞》女主17歲替父還債,36歲嫁富商,被寵成小公主
    更是那個遠嫁塞外的王昭君。《昭君出塞》是當年力推的一部歷史年度大戲,幾年沒有作品的李彩樺,以《昭君出塞》女主的光環打開了內地市場。雖然片約不斷,但都沒能一騎絕塵,直到2011遇到了《回家的誘惑》,扮演了一個不被大眾討喜的角色,反派小三,反而把人物角色演繹的淋漓盡致
  • 2021初中語文人物作文素材:王昭君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王昭君,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獲獎名片】   最美使者   【評價】   為了民族,為了國家,她甘願犧牲自我,舍小家為大家,她的出塞換來了六十餘載的和平。昭君讓人們銘記的不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無畏付出。
  • 昭君出塞換來兩國和平,她明明是單于閼氏,為何卻多次改嫁?
    而且漢代處於政治考慮,也要求昭君嫁給呼韓邪的兒子。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蜀郡秭歸人(今湖北興山縣)。生活在約公元前52年到約公元前15年。漢元帝時宮女,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漢元帝時,王昭君以民間女子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一名宮女。
  • 《昭君出塞》裡的王昭君,如今老到認不出,她靠什麼拯救顏值?
    到現在我都記得她演《昭君出塞》裡的王昭君時,真算得上是李彩樺的顏值巔峰期了,美到讓人驚嘆,靈動俏皮,讓人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