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婚姻故事》一開始,畫外音便是夫妻雙方對對方的評價,配上剪輯的日常畫面。丈夫認為:妻子讓人感到自在,遇到棘手的家庭瑣事,很快能夠解決,作為母親,會陪兒子玩耍,她是一個好演員……妻子認為:丈夫無所畏懼,從不會因為別人的觀點或任何挫折而放棄自己想做的事,在紐約做戲劇導演,讓所有人有歸屬感……從生活,到家庭,到事業,對方在自己眼裡,簡直完美無缺。
查理(亞當·德賴弗飾),戲劇導演;妮可(斯嘉麗·詹森飾),原先的電影演員,現在演戲劇。這真的是一對模範夫妻?當切入一個全景,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對夫妻在鬧離婚,在調解人的要求下,各自寫一封給對方的信,歷數對方美好的一面。調解人原本想讓他們各自宣讀自己寫的信,最終遭到妮可的拒絕。
這是一個吸引人的開場,我們都很好奇:既然對方在自己的心目中評價不低,為什麼還要離婚?讓我們先看看妮可對她的律師是怎麼說的。原來,當初不入流的電影演員妮可和戲劇導演查理相愛,然後結婚,生孩子,放棄演電影改演戲劇。妮可認為,自己漸漸失去光彩,而查理卻日漸受歡迎,她沒能為自己活著,只是成了查理的養料。更讓她不滿的是,她接了一個電視劇的試播集,以為自己打開了一片天地,有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卻遭到丈夫的嘲笑。這讓妮可堅定了離婚的念頭。
我們有理由看看查理的表現,這個戲劇導演,造就了妮可,但他確實把自己的事業放在第一位;他愛家庭也愛妮可,但他確實忽略了妮可內心的感受。妮可曾經說過,當她受邀參演試播劇,假如查理能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並為她的冒險感到無比激動,那麼他們就可能不會離婚了。查理自私嗎?以自我為中心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在離婚這件事上,他似乎不是主動的。查理和妮可本來沒有打算請律師,當妮可把離婚文件交到他面前時,他還是有點突然。他被迫去找律師,開始的這個律師,竭盡貶低妮可,要她付撫養費,詢問她是否吸毒,罵她婊子,全被查理否決,妮可在他心目中不是這樣的。
本片導演是拍攝過《弗蘭西絲·哈》的諾亞·鮑姆巴赫,在執導《魷魚和鯨》時,他曾說過:「我試圖製作出一個忠實於經驗的電影,而不只是靠情節來驅動電影。」或許諾亞自己離過婚,所以他的這部有關離婚的婚姻電影,有著來自生活的真實感和許多小細節。比如,在已分居的情形下,查理還是忍不住指出妮可演戲中的不足;妮可在將要提交離婚文件給查理之際,得知查理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表示出由衷的高興;夜晚,查理為兒子讀故事,躺在床上的妮可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在和律師協調離婚午餐時間,連查理自己都不知道吃什麼,而妮可卻為他點了他喜歡吃的餐;妮可為查理剪亂蓬蓬的頭髮;離婚後,當查理抱著兒子離開,被妮可叫住,她蹲下身子為他系鬆了的鞋帶……
如此溫情,並不意味著鬧離婚的夫妻一直心平氣和,本片有一段將近十分鐘的爭吵,可能是現實最真實的翻版。開始聊天還算平和,各自感到找律師對簿公堂有點過火;漸漸地,都為自己開脫,說著自己的理由,指責對方的不是;後來,揭了對方的底,有些怒氣;不知不覺中,把對方的父母拿出來說事;再後來,怒氣衝天,怨恨的話語脫口而出;到最後,惡語相向、詛咒、謾罵,不可收拾;等到雙方意識到過頭了,又哭著,抱著,說著對不起……此時此刻,我們都在心裡問:誰對了?誰錯了?他們是不是都爭強好勝?是不是都沒有顧及對方的感受?是不是不甘或不願為對方改變自己?
結尾,查理終於在不經意間,讀到了影片開頭妮可不願讀的她那封信,讓查理幾度哽咽,「我對他一見鍾情……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他,即使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看到這裡,誰的心裡,都會五味雜陳。(劉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