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河三聯合中國演出協會及摩登天空新血計劃發起的「歸山·尋聲計劃」自11月2日啟動以來,已吸引到來自雲南、廣西、四川、北京等各地逾40組音樂人參加,參選作品中有方言民謠、民族融合、世界音樂等各類音樂作品,經過初輪試聽,其中不乏令人驚喜之作,目前尋聲計劃仍在持續進行中,歡迎各地音樂人踴躍參加,加入到歸山大家庭中來。
今年8月31日,歸山·雲上音樂會成功在成都國際友城青年音樂周舉辦線下演出,參與活動策劃的北河三藝術總監穆謙先生與客串主持人為大家講解非遺音樂的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劉雯老師,為歸山寫下了精彩的回顧,此文將在某國際學術期刊上發布,讓我們跟隨兩位老師的視角,一起了解世界音樂的發展歷程和趨勢,一起回顧當日的精彩演出。
從西南到世界:成都歸山音樂會手記
劉雯 四川音樂學院教授 / 穆謙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
從五月的歸山音樂生活節,到8月31日的歸山音樂會VOL.4,伴隨著疫情的好轉,歸山終於從雲上來到了雲下。作為2020成都國際友城青年音樂周的重頭戲,在成都東郊記憶的專場也標誌著歸山系列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歸山」是北河三音樂在疫情期間探索線上展演的嘗試。活動邀請了原生態音樂人和融合性世界音樂團體共同參與,並計劃在將來進行錄音、國內外巡演等一系列開發,將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推向廣闊的世界音樂舞臺。
歸山在成都
成都的歸山音樂會由磽磧多聲部(藏族)、見車牙多聲部(羌族)、阿惹妞(彝族)三個來自四川的原生態組合與雲南的三跺腳、貴州的神納姆兩個「世界音樂」團體聯合演出,展現了西南音樂在非遺保護與流行音樂兩種語境下的生存狀態,並試圖在二者之間搭建橋梁。除現場演出之外,音樂會在look平臺上的直播高峰期吸引了近10萬人同時觀看。
磽磧在藏語中的意思是「最高的地方」,而磽磧藏族鄉就位於雅安市寶興縣海拔最高的地方。正是這樣的高海拔保留了磽磧藏族的多聲部歌舞的完整性。磽磧人屬嘉絨藏族,他們的多聲部民歌融合了宗教、民俗、舞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磽磧藏族多聲部組合18人的團隊到了成都現場表演,非常難得。根據男女音域的不同,磽磧藏族歌手們自然形成了相距四度或五度的疊唱。每位歌手在大致相似的旋律框架上,又各自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加入顫音、揉音,形成了多調性、多色彩的富有高原特色的合唱。他們的每一首曲目都是不斷移調向上,音區由低到高,音量由小漸大,舞蹈動作由緩慢到有力,表達出磽磧藏人對聖潔天界的嚮往。
在磽磧組合之後,來自雲南的三跺腳樂團向觀眾展示了中外傳統民間音樂是如何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的。三跺腳樂團取名於雲南的一種民間歌舞,樂手也用吉他模仿白族三弦,而他們演奏的電貝斯、架子鼓則使用了來源於加勒比海的雷鬼節奏,並採用了Dub的表演方式,可以說深受黑人音樂的影響。再加上穿插其間的花腰跳樂的採樣、佤族吹管樂器,三跺腳的音樂塑造了一個多元文化的音景(soundscape)。觀眾仿佛在三跺腳的音樂中進入了一個熱鬧的市集,看到不同民族的人們穿著各自的傳統服飾,說著各自的語言,但是歌舞卻將大家的心連在一起。母語演唱描繪出各族人民圍圈跳舞的熱鬧場景,而貝斯與鼓的配合,則賦予這種舞蹈以強烈的現代感。
羌族的見車牙組合在神聖的開壇敬酒中開始,吟誦之間敘述了人類的三代始祖,敬祝了東南西北諸神。隨後,非遺傳承人見車牙與他的女婿唱起了古老的羌族多聲部酒歌《應畢曼》。兩個人的歌聲相互盤繞,唱到最高處,咆哮之聲震天,後又化作顫抖的鼻音哼鳴而結束全曲。見車牙手摸喉頭而歌的姿勢在整個藏彝走廊各族群中普遍存在,這正是古老的氐羌音樂文化的遺存。酒歌之後的合唱《尼莎》不同於學院派合唱,高低聲部並不固定,每位歌手時而高聲,時而低聲,每個人聽著集體的音響,依據個人的嗓音條件來選擇聲部。這樣的音樂傳統富含即興因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非常現代。
來自四川美姑的彝族組合阿惹妞由男歌手沈爾阿培和女歌手吉裡么子扎組成,擅長表演彝族情歌、口弦、克西舉爾(笛子)等涼山彝族的傳統音樂。吉裡么子扎的悠長高腔與沈爾阿培的假聲歌唱,令人驚嘆於他們強大的氣息控制與巧妙的真假聲轉換能力。沈爾阿培用克西舉爾演奏的《思念曲》,是他小時候聽父親吹奏過的一首曲子。他將它取名為思念曲,因為每次吹這首曲子就會想到他的父親,一位曾經在美姑地區遠近聞名的彝族克智論辯手、民歌手。吉裡么子扎演奏的四片銅製口弦極具表現力,聲音時而似琵琶,時而似鼓聲,時而似三弦,時而似低吟,小小的口弦展現出了一個樂隊的音色。
神納姆樂團的名字源自於貴州方言,表示「度化」的意思,代表樂手們希望通過他們的演唱能夠度化掉人們的負面情緒,引發人們內向的正能量。
《酒拳》、《支差羅》將幽默的酒令說唱、原生態民歌與富有貴州特色的樂器相結合,表現了貴州的酒文化。《趕場》運用竹笛、侗族琵琶、嗩吶、鑼、鑔等民族樂器,勾勒出農村趕場時的各種叫賣聲。《活路》吸收了勞動號子,而最後一首《阿細跳月》用少數民族樂器和母語方言營造出熱烈的氣氛。如果說三跺腳樂團的雷鬼節拍與雲南民族歌舞的結合讓人感到放鬆的話,神納姆則以其天馬行空、節奏多變的搖滾樂讓觀眾穿梭在各種各樣的貴州生活場景之中。
世界音樂與全球在地化
「世界音樂」(world music)一詞最早由美國民族音樂學家羅伯特·布朗(Robert E. Brown)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他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而邀請一些亞洲、非洲的音樂家到大學裡表演,並將這些音樂會命名為「世界音樂」系列。布朗使用的「世界音樂」指的是世界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傳統音樂,特別是來自非西方地區的傳統音樂。這一概念類似於中國學術界使用的「世界民族音樂」。
然而,作為學術用語的「世界音樂」影響力僅局限於學術圈,而且因為其涵蓋的內容過於龐大、界定不夠清晰而逐漸變得不再實用。與此同時,「世界音樂」卻在音樂產業中開啟了另一種存在。在八十年代的英國,越來越多的非西方音樂進入唱片市場,而唱片業已有的分類體系卻缺少一個名稱來為它們定位。1987年,一批英國音樂界人士在倫敦開會商議,最終決定使用 "世界音樂 "一詞。
作為一個營銷概念,「世界音樂」主打的是「他者」的音樂,即來自其他地域或民族的、帶有異域風情的音樂。這種音樂的吸引力在於其不同的音樂語言、審美體系對於既有欣賞習慣的顛覆。然而,這種顛覆如果過於徹底,則有讓聽眾望而卻步的危險。因而,在世界音樂產業中,一批西方音樂家、製作人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通過結合西方的流行音樂與非西方傳統音樂,在為作品增加新色彩的同時又能保證市場的接受度。這些世界音樂藝術家、製作人的代表人物有保羅•西蒙(Paul Simon)、雷·庫德(Ry Cooder)等等。
然而,在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音樂體系中,權力結構的不平等使得非西方音樂家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而只能成為被「凝視」、採集、拼貼的對象。這樣的例子,遠有Enigma對臺灣阿美族歌手郭英男的採樣,近有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以侗族大歌為「素材」創作的《黎平》。
任何一種音樂傳統都是當地人的文化表達,這種表達也在隨著時代而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在資訊流動如此便捷的今天。隨著全球化進程而出現的另一個現象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化(localization)結合的產物。該詞最早在八十年代出現於出現於日本商業界,後被社會學家羅蘭•羅伯遜(Roland Robertson)普及。他提出,全球在地化意味著普遍化和特殊化傾向的共存。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信息科技和世界流行音樂文化的湧入,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在主動融合本土與國際音樂語彙,創造中國的「世界音樂」。三跺腳對雷鬼音樂的借鑑就是一個例子。而在三跺腳的帶動下,雲南出現了一批融合雷鬼節奏的樂隊,已經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指出,「全球化」一詞可以掩蓋舊有的剝削形式,而「全球在地化」現象則有助於我們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同時存在的新的抵抗方式。當今的中國,有很多全盤西化的音樂作品,也有很多固守本土的傳統主義者。然而,在大多數人的生活當中,傳統與外來文化可以共存,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自然會反映到音樂的偏好上。可以想見,作為一種當代生活的產物,融合中國與世界音樂風格的作品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與世界、在地化與全球化的平等對話。本次音樂會所呈現的藏、羌、彝原生態藝人和兩組有本土意識的流行音樂組合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中相遇、對話的。希望這種對話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催生出化學反應,那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成都歸山音樂會的另一個特點是民族音樂學者的參與。本次音樂會的主持人、策劃人,亦即本文的兩位作者,都是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學者。劉雯長期在四川少數民族中進行田野調查,對當地的音樂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穆謙組織過多次中國音樂家的國際巡演,在世界音樂產業界有豐富的經驗。我們也希望通過學術界與音樂產業界的合作,為推動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凡有意參加者均可在此期間通過指定報名通道報名參加,請按報名引導正確提交報名資料,資料不合格者視為無效報名。
報名作品將由評選團依據規則進行評選,選出優秀作品30強及前三名優勝作品。
作品為民族類/融合類原創音樂作品
(作品系原生態音樂及傳統音樂改編請在報名資料中予以說明)
作品是否具備完整性、可聽性及音樂性
作品內容是否具備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作品是否具備市場價值
作品徵集周期:2020年11月2日-11月29日
評審期:2020年11月30日-12月6日
前三名優勝名單公布日期:2020年12月7日
官方信息公布平臺:
北河三音樂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
本次活動所有解釋權歸北河三音樂
報名通道:
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
點擊下方連結查看「歸山·尋聲計劃」更多詳細介紹
創作不停,音樂不止
願志同道合的你
在這裡跟我們擦出音樂的火花
P o l l u x M u s i c
The Pollux Music strives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national music and world music.
微博&豆瓣&公眾號|北河三音樂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PolluxMusic
掃碼申請加入「北河三守護者聯盟」
搶先獲取一手演出資訊及福利
還可以和北河三音樂人近距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