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
文/ 張羽
受逢甲大學之邀,在逢甲大學校園內三處重要的室外空間(學思園、紀念館廣場、忠勤樓中庭),呈現我的藝術作品。如此的個展方式,對於我還是首次。這像是一次具有公共藝術性質的展覽,更像是一次命題考試,似乎在考量一直以來我對藝術是如何思考的。更確切地講是挑戰我一貫認為的從沒有藝術到創造藝術,從不是藝術到成為藝術的認知。
連日來,我一次次漫步於校園,特別用心於所指定的三處展示空間,從感受中去意識整個校園與三處展示空間的結構關聯,去尋找可以觸發我展開藝術表達的關係點。當我的視線從不同角度反覆穿越這三處空間時,尤其是我從「學思園」這方具有園林式的空間穿過,觀望與其緊密相連的休閒式花園的園林空間,是通過環繞其間的溪水使這兩處有別的空間成為一處既是分割的也是整體的,也使「學思園」有了些許生機。整體上看這兩個空間,它們既是對應的,也是呼應的,從某個層面講,這個花園式園林更像是「學思園」的後花園,也就在這個現代式園林中透出了我可以在「學思園」中插入問題的縫隙——「山」。「山」在瞬間打開我對「山」與「學思園」的層層聯想。「山」只有「種山」,既可以讓「學思園」產生內外的對話,也使「學思園」本身有了主體本身的活的氣息。
在「學思園」內「種山」雖然是「捏造」,但卻是一次真實的「捏造」。而「種山」如此意象的「捏造」,既可以在校園構成一次「種山」行動,也可以使整個校園呈現出一種「種山」的意象。同時,通過「種山」將三處展示作品的空間巧妙地串聯為一條線索,更出於一種對「山」的重新思考及重新認識。重要的是「種山」作為觀念,在校園裡非常具有啟發性,也唯有「種山」可以在這個語境關係中,構成展開問題與表達的一種天然連接。
學思園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種山」的直覺還告訴我,種「水墨山」,非你莫屬。只有種「水墨山」方能帶我走向表達的深處,從傳統到當代,從日常到文化,走向關聯諸多層面的攜帶與言說。
顯然,「種山」行動,成為我的「種山計劃」,既集中了這一觀念的呈現,也打開了對這一觀念的表達。或許「種山計劃」會被人質疑,也許不解,山是種的嗎?的確,山不是種的,但山確實是可以種的,「種山」自古有之。中國式園林皆有山,園中之山皆種植。歷代宮廷庭院中的山也為種之。有山、有水、樹木花草,不僅調解生機,並實現依山傍水情緣。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雖然「種山」早已有之,但是種「水墨山」卻是有些新鮮了。如果「種山」是真實的,如果,能種出「水墨山」,然有「捏造」之意。但如果真能種出「水墨山」,也絕對是一次創舉。既然我們清楚日常生活中種出「水墨山」是不可能的,那麼就一定需要「捏造」,但這裡的「捏造」並不是虛構的「捏造」,而是運用藝術的思維、藝術的認知、藝術的方式或方法去實現。因此,「捏造」在這裡是一種真實的行動,是一種「捏造」後的視覺呈現,「捏造」在此雖然不是虛構,但也許會成為為未來而「捏造」的一個神話。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種植出「水墨山」這一神話般的想像呢。從感性到理性,我過濾出七種種植「水墨山」的方式,可以成為我的視覺表達:
1、首先,我專程考察了玻璃製造工藝。預想用玻璃工藝再現自然的山石形狀,玻璃山石形狀具有內部空間,可以將「水+ 墨」注入其中而形成一種認識上的、超越現實的「水墨山」。(實現這一構想,從工藝設計到製作,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也需要更多經費。因此,這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並未選用。但我相信它是一次將自然與認識自然完美結合的呈現)
2、用透明亞克力板製成不同的幾何形狀的山,此山內部尚可以注入「水+ 墨」,並同時置入一塊石山,形成山中有山的「水墨山」。在通過多面構成的幾何山形中,其中有一面選用可以反射周邊環境的鏡面材料,如此,即可通過鏡面把周邊的景象(無論是動的還是靜止的)帶進「水墨山」作品中,使作品中具有了一種內與外、動與靜的關係。而使用亞克力及鏡面這一現代化的工藝材料,不僅使作品具有一種當代性,也使「水墨山」這件開放性的作品,更具有了開放性。(此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使用了這一方式)
3、將如上所述已注入「水+ 墨」及石山的透明亞克力盒式的幾何山,與自然的石山組合成一種裝置方式的「水墨山」。將自然之物與現代之物在現實中發生一種是衝突、是碰撞、是凝視,還是對話,一種難以言表的當代關係,卻令人充滿想像。顯然,人與自然在「水墨山」的關係中構成一種言外之意的碰撞。(此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呈現了這一形式的作品)
4、製作數個透明的、大小各異的立方形狀亞克力箱,將「水+ 墨」按比例注入箱內,並置入石山,呈現石山浸泡在水墨中的景觀。讓觀眾直接通過亞克力箱裡的水+ 墨+ 山的景致思考對「水墨山」的理解及認識。(此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完成了這樣一組作品)
5、直接選擇自然的山石,再塗上自然淋漓的「水+ 墨」如同「水墨山」的視覺,或在自然的山石中尋找到水墨淋漓似的「水墨山」,以上兩種方式構成了視覺關係上真實與非真實的「水墨山」,這是一種最為簡潔、樸素,不需形式上轉換的直接呈現和表達。(此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使用了這一方式)
6、製作若干個亞克力透明的水池,注入特殊比例的「水+ 墨」,把石山置入其中,讓水+ 墨的特殊比例造成水墨會漸漸爬上石山而形成的一種「水墨山」。(這種山石一方面是從自然世界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特殊山石;另一方面選用特殊材料,製造這種可以吸食水墨的山石)。(此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使用了這一方式)
7、使用同樣方式的亞克力透明水池,不注入「水+ 墨」,而是只注入清水,再將已經選好像似具有水墨淋漓的石山或製造出水墨淋漓的山石,置放在清水中的一種「水墨山」。(此次「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使用了這一方式)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裝置),咕咾石、壓克力、水、墨,學思園,2018
或許,還有很多方式的「水墨山」,但我只思考了這幾種方式。其實對藝術表達而言,一種方式足以證明。
綜上,無論哪種方式的「水墨山」,我有選擇地將其種在「學思園」及「紀念館廣場」兩處空間,使原本充滿文雅書香的「學思園」,更具有了生機與活力。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而「紀念館廣場」空間的「水墨山」我又加入了「上水」作品作為補充,一方面是作為對「水墨山」的延展;一方面對應這個空間場域的關係。在實施作品時我發現廣場中央圓形的位置,並不處於整體形的中心,由圓形的中心點放射出去的形不是圓,而是橢圓的半圓形。一面是圓弧形,一面直線直角。而進入圓形中心為十字路,就是從東西南北方有四條直線的路通往中央的圓心,但這個十字並非正方的十字,我意識中這其中潛在著似是而非的某種關係,這裡似乎暗合著某種軌跡,這裡一定有風水之說。於是,我把「上水」的白色碗擺放成看似隨意的關係中,更像布滿星羅棋布的夜空,使「水墨山」在天地星空的軌跡中呼應。
你的所有布陣與場域不可分割。你所有重新認識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都處於這個世界的軌跡中;所有的發現都是對世界的不斷再次確認。因此,這不僅僅只是我對逢甲的發現。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引發逢甲大學的師生們,及參觀這個展覽的所有觀眾有所思考。
進一步講,我在逢甲大學的「種山計劃」中,無論是「學思園」,還是「紀念館廣場」的「種山」都不是直接追求自然,而是通過種植「水墨山」體現人——我們的進入及參與,將我們的認知帶入我們生存的空間,我們的世界。只有不斷地打開人的認識思維,使我們能不斷地重新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與自然相處,與世界相處。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上水(行為、裝置),紅鎧石、硬沙巖、壓克力、水、墨,紀念館廣場,2018
於是,「種山」,不只是一個觀念;也不只是一次行為;也不僅僅是一次大型公共藝術的展示,以及廣大觀眾的參與。而種「水墨山」雖然是一個觀念,但這個觀念一方面攜帶了諸多可以言說的關係,重要的是這個觀念具有的這些關係,在於如何通過多種方法、多種方式轉換出有針對性的、深入的認知表達,甚至這個轉換過程也成為表達不可分割的部分。更在於通過這次種植「水墨山」行動檢驗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是否有山。事實上,這山是我們的自然,這山是我們的山水文化。
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在逢甲大學「學思園」開幕
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開幕式後合影留念
山水文化中,有一種山水叫水墨山水。水墨山水是指用水墨畫的山水畫,就是畫的水墨的山。當然,我認為這種山水叫「水墨山」。問題是傳統的水墨山水畫,在千年之餘的演變過程中,被不斷地通俗化、庸俗化,而不可能在當代社會發出正能量的作用,因為水墨畫的歷史已經完結。水墨畫的終結不是我刻意為之,而是我認識上的必然,世界發展的必然。所以,今天我在逢甲大學種「水墨山」並不是偶然。
藝術家張羽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水墨在藝術的認知層面,過去叫文人畫,現代以來叫水墨畫。而當下,水墨不再是水墨畫。那麼,水墨究竟是什麼?中國水墨畫這個畫種,在近兩千年的發展歷史長河中,傳統、繼承、現代、當代,我們還能如何?我們應該如何?熱愛藝術,關心藝術發展的人們不會永遠被通俗、庸俗及市場左右。藝術與社會必然是同步發展的。
對我而言,藝術家如何才能將其歷史延續,也就是如何才能發展。換言之,藝術家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認知成為歷史中的歷史。
2018年4月8日初稿北京T3國際藝術區
2018年4月15日完稿於臺中逢甲大學
國際知名藝術家張羽:字鬱人,號石雨,藝術家、獨立策展人、高級編輯。1959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市,1979年考入天津楊柳青畫社而返城,曾為天津楊柳青畫社高級編輯、《國畫世界》編輯部主任、《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主編,後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2002年任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2004年任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客座教授,2016年任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在臺灣東海大學做駐校藝術家。2005年移居北京,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
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電:010-8078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