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樂又稱「十班」、「五對」等,因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10件樂器演奏而得名。這種音樂輕鬆活潑,節奏感強,音律和諧,悅耳動聽,在我國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廣為流傳。
十番曲調大多來源於民間小調和譁牌(嗩吶曲),同時也從戲曲、曲藝及歌曲曲調中吸取了不少養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時一般由掌板者充當指揮。
佛山十番
佛山十番是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分布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佛山鎮方圓五六公裡的範圍內,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據老藝人口傳,大約二百年前佛山十番由安徽、江浙一帶傳入當地。原有鑼鼓合奏的「素十番」和絲竹鑼鼓合奏的「混十番」兩種形式,現僅存「素十番」一種,與蘇南十番鑼鼓關係密切。
佛山十番中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在流傳過程中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吸收了飛鈸演奏和本地八音鑼鼓的常用樂器,形成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民間器樂形式。
特色樂器
佛山十番最大的特色是輕薄小鈸不按常規碰擊,演奏者一手執鈸冠,一手甩動穿上繩子的另一鈸擦擊,10人8人同時表演各種花式,呈現出很強的可舞性和可觀性,故有「飛鈸」之稱。這種飛鈸表演目前在國內獨一無二。
二鑼
大鈸
翹心鑼
高邊鑼
飛鈸
十番鼓和群鼓
佛山十番作為喜慶鑼鼓樂,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間節日及神誕、「出秋色」(又叫「秋景」)活動中演奏。目前有完整錄音和樂譜記錄的佛山十番曲牌共有兩套,一套是「明星影映」的《掛牌》、《長鑼》、《碎錦》,一套是茶基村的《耍金錢》、《合鼓引》、《套鼓起》、《長鑼》。
佛山十番自成一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民俗學研究價值,同時還可以為蘇南十番鑼鼓的流變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佛山十番已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