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在《送靈澈上人》中的一句詩: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人都會有離別的時候,東西也是如此。有些時候有些東西是不能夠一直留存的,就像是現在很多的房屋,為了順應當地的發展,有很多的老地區,很有可能都被拆遷。在拆遷的時候最令拆遷都是苦惱的,並不是遇到了什麼不好的天氣,其實最可怕的就是一些不搬走的釘子戶。
尤其是那些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好,正處於開發區的房子。因為他們也知道,未來地方很有可能會漲價,所以不給足夠錢是不會搬走的。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有很多人就做了釘子戶,如果是一個3居室兩層的樓,很有可能是要了上千萬,而有這麼一個釘子戶,直接向拆遷隊報了1億的價格,如果說不給這麼多錢就不搬走。
該釘子戶就位於河南鄭州,鄭州本就是河南省的省會城市。作為一個省的省會城市,是經濟發展的都是非常好的,河南鄭州的常住人口達到了1035.2萬人,所以該地區的生產總值更是達到了11,589.7億元。所以也這裡被稱之為寸土寸金。
尤其是在市中心城市,想讓生活在市中心的人搬遷是要花費不少的價錢的。但是這位釘子戶即使是在市中心,也不至於要1億元呢,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原來他所住的地方是一個清朝時所建立的四合院,並且四合院所處的位置正是城市最為繁華之地。
他所在的村子也已經被列為是重點開放的地段,有不少的村民在拿著錢以後已經搬走了,只剩下這一戶,人家沒有搬離。這是在鄭州比較罕見的一個古建築物,有著大宅門的美稱。當剛剛進村子的時候,就能夠看到這個大宅門在人們面前是一幅非常大的牌匾。
上面寫著4個大字,能夠看出來是有一定的功底的,蒼勁有力,在牌匾的下面是有落款的,是清朝時期一個二品大員所住的宅子。而這個宅子的主人,名字叫任德潤,當時人事家族的產業發展的非常的鼎盛。而牌匾是在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的時候掛上去的。
而宅子的建造歷史是比牌匾掛上去的時間要更早一些,應該是在乾隆中期的時候建造的,歷經了8個朝代,大約有23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有樓房,客房,還有廂房,總共的佔地面積達到了1196平方米,這還不算有很多的小客房。所以說對於主人來講,要將這一個清朝的宅子拆掉,肯定是心情不好的。而作為現任家族的組長,在拆遷隊想要拆自己家祖宅的時候,直接說到了,別說是給一個億,100個億都不會拆的。
其實對於這樣的股災專家也是不建議進行拆遷的,因為現如今保存的這麼好的古宅大院並不是很多,拆一個我國就少一個這樣的古建築物。當地的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是將歷史的遺蹟作為代價,實在是得不償失。因為這種古建築是藝術性的存在,而且也是歷史的見證,是不能用金錢去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