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唱片公司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於1998年停產後,有20年的時間國內再無一條完整的黑膠唱片生產線。
5月9日,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唱片總公司)在中國唱片的發源地上海,舉辦了「新時代中國唱片音樂文化戰略」新聞發布會暨「UOD黑膠工坊」揭幕儀式。
今年3月始,這條硬體投資逾千萬的黑膠生產線具備了從音頻刻紋、金屬製版到黑膠壓片的全線生產能力,標誌著時隔20年後中國又恢復了黑膠唱片的獨立生產體系。
音頻刻紋
全國唯一的黑膠唱片生產體系
鼎盛時期的中唱上海一年能出版幾百個片號的黑膠唱片作品,單個片號的生產數量最高可達幾十萬張。
保存著大量上世紀珍貴黑膠模版的中唱上海,八年前即搭載歐美黑膠復興之風開始了對黑膠市場的重新探索。2010年,他們出版了新世紀以來的第一張黑膠唱片——1959年由俞麗拿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聲音母帶被送至德國「老虎魚」工作室進行後期修復,並以DMM直刻金屬母盤的方式製作「二版」後,送往另一家擁有66年歷史的德國工廠「寶拉斯」壓制生產黑膠唱片。
決定重啟黑膠線後,中唱上海赴德國引進了這條全自動黑膠唱片壓片機、刻紋聲學系統及母版製版系統組成的「老虎魚」生產線。
比生產線更珍貴的是一支由五六位70歲左右技術骨幹領頭的團隊。他們大都是中唱的老員工,即使在黑膠線關閉的二十餘年亦從未離開行業。
十八歲加入中唱的王龍海在這裡工作了一世,「黑膠唱片的技術那麼多年幾乎沒有變化,唯一的變化只有電腦的加入。」
製作黑膠,設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工程師的經驗、耳力和鑑賞力。
整間房間都「懸浮」避震的刻紋室
黑膠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音頻刻紋。在這間「懸浮」避震、全國唯一的刻紋室裡只有一師一徒二人:師傅邵善均和徒弟沈宇航。二十年前中唱黑膠線仍在時,「末代傳人」邵善均已經對這套系統非常熟練。刻紋師需要對音頻非常熟悉,要在刻紋之前和過程中修補瑕疵,計算參數保證在有限空間達到音質最好。不用任何修復,刻紋前即設定好全部參數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幾乎不可能。需要刻紋師反覆聽、反覆調節參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坐鎮第二道製版工序的是退休工程師裘洲龍。中唱上海關閉黑膠線期間他曾赴新加坡工作,內容仍是黑膠相關。
四十歐元一張刻好紋的膠片必須在72小時內送至製版室。確認刻紋沒問題後,裘洲龍和徒弟們首先對其進行表面金屬化(鍍銀)操作,用6種溶液(清洗、脫脂、潤色等)清洗後再進行化學噴淋。
化學噴淋
經過預鍍、電鑄(至將近0.25毫米)、剝離後完成頭版。頭版可以直接壓盤,但壽命僅800-1000張。所以需要繼續電鑄,得到二版。二版可以當作金屬唱片直接試聽。二版通過後繼續做成三版,表面為鎳。將三版拿到工業投影儀上打中心孔,切割外圈以成型。
黑膠市場上,DMM銅版刻紋製造的唱片(銅版唱片)和膠片刻紋製造的唱片(膠片唱片)平分秋色。區別在於,銅版唱片的聲槽更淺而窄,因此可錄製時間超過膠片盤,最高可達40分鐘,但其單位面積信息量不及膠片。
銅版唱片儘管在聲場、密度、聲音飽滿度上略遜於膠片,但製作工序上省去母版、化學溶液處理等工序,可以直接製作三版,雜質也比較少。
電鑄
第三步驟為壓片,由兩臺全自動壓片機組成。操作過多種壓片機的王龍海認為這兩臺機器的性能是最世界最優,「結構緊密,壓力可達200噸。」
一張唱片成品的重量標準各處有差異,「廣東人要求180克,德國標準是120-140克。」王龍海認同德國人的標準,「因為輕質唱片更柔軟,若變形自行用重物壓放即可恢復」。
黑膠唱片的保養並非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困難,「主要是怕曬,溫度不能超過45攝氏度。如果髒了用紗布蘸熱水擦拭即可。」
電鑄後的二版唱片
為何在20年後重啟黑膠線?
中唱上海為何在黑膠絕跡國內20餘年後重啟黑膠生產線?中唱上海總經理章利民的分析是:「首先,出於作品版權保護的考量,把帶有強烈時代意義的音樂母源送去海外生產會有安全風險。第二,即使低迷時期,黑膠在世界範圍內也一直保持一定量的出版規模,2010年以後黑膠更是以二位數的速度迅速增長。第三,中唱的版權積累和良好的市場預期。」
2010年以後,中唱上海開始通過海外加工的方式進行老唱片黑膠復刻,投放國內市場。幾年的觀察後,他發現國內的黑膠市場亦呈上升趨勢。
隨著交貨周期的不斷延長,章利民發現全球現有的約66家黑膠工廠已不能負荷需求。目前亞洲僅日本有一條完整的黑膠唱片生產線,機遇很大。
國內市場方面,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樊國賓在發布會上公布了新時代中國唱片的業務版圖和音樂文化戰略部署,並與騰訊音樂、太合音樂、立陶宛音樂商業協會、易華錄、上實倪德倫文化等多家戰略合作夥伴就相關合作項目進行籤約。
「唱片店日」
歐美黑膠復興
過去的十餘年,歐美經歷了一次黑膠唱片的復興。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的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6年十年間,全球黑膠產業的營收增長近10倍。英國娛樂零售商協會(ERA)的數據顯示,2016年底英國黑膠唱片銷售收入(約合240萬英鎊)首次超過數位音樂付費下載收入(約合210萬英鎊)。福布斯2017年的調查數據則顯示,去年全球的黑膠唱片常量預計到達4000萬張,新千年以來銷售總額首次接近10億美元。
在歐美,黑膠唱片成為日漸萎縮的唱片店「救星」。2007年,美國巴爾的摩市的幾家獨立唱片店聯合起來在4月創立了「唱片店日」。這一天,人們可以在各家唱片店買到獨家限量版的唱片,唱片店們亦會策劃現場演出等音樂活動,漸漸使之成為全球性活動。
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選擇推出黑膠唱片,此舉既為唱片公司提供更多的收入,豐富產品樣式,也因為黑膠唱片銷量有限的特性製造奇貨可居的景況,為歌迷提供支持偶像的時髦形式。
黑膠唱片的價值讓人們重新意識到音樂並非應該免費,好音樂是值得付費購買和珍惜保存的。因為堅持賣黑膠唱片,很多獨立唱片店才得以在2000-2009年的行業大蕭條中存活下來。
黑膠銷售量的激增帶來黑膠生產的復甦。根據小鹿角智庫的2017年發布的《2017中國黑膠產業概覽及黑膠消費者調研分析》,目前全球正常運行的黑膠壓制工廠有66個,多集中在歐美地區,其中成立於2007年之後的有31個。也正是從2007年開始,全球黑膠銷量直線上升,目前的全球黑膠仍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唱片在工業投影儀上打中心孔
選擇黑膠的理由1:門檻和儀式感
一份英國調查機構ICM2015年發布的研究顯示:在英國,15%的實體音樂介質買來不是為了聽的,無論是黑膠唱片、CD還是傳統磁帶。買而不聽的比例在黑膠購買者中尤其高,34%的黑膠唱片購買者根本沒有用過黑膠唱機,他們的購買動機或為收藏、裝飾、支持喜歡的音樂人,或單純為逐潮流、標榜自我。
為什麼黑膠會有這樣的價值?因為嚴格來說它是手工品而非工業品,黑膠製作中核心的刻紋環節最「吃」工人的經驗和能力。刻板師需要用刻紋機在黑色大膠盤上雕刻出凹紋,其深度和寬度決定了音色。其後的關鍵性工序:母版製作和唱片壓制也都需要師傅的經驗和技術。
製造的手工特性之外,黑膠唱片從播放到保養亦頗費人工,且考驗聽者的能力。黑膠唱片不便攜,播放必須依序,然而不便能帶來完整的聆聽體驗和珍貴的儀式感。
正是黑膠的門檻使它具備了奢侈品的屬性。
許多變數會影響黑膠系統的表現:唱頭與唱片的垂直及水平夾角、唱頭的偏壓、唱重、唱臂的水平與高度、唱放的性能,乃至音箱/喇叭部分的搭配等。
和數位音樂和CD不同,黑膠的播放不是「播放」即可,它需要播放者手動調整音色和音域等。持有者還需要考慮唱頭和唱片的保養。另外它們並不是一經購買即可永久保存的,唱頭需要更換,唱針摩擦唱盤的溝痕兩側帶來的磨損亦不可避免。黑膠唱片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音質會隨播放次數劣化。
黑膠生產線的工程師在檢查成片
選擇黑膠的理由2:溫暖聽感和高還原度
黑膠用一種名字叫乙烯基(Vinyl)的硬膠材料製成,由於呈黑色狀,故稱黑膠,也有一些呈現半透明的彩膠甚至畫膠,如茶褐色、黃色、螢光、白色、綠色等。黑色原料貴於彩色原料,因黑色耐磨耐瑕疵的特性。
LP是Long Play的縮寫,指播放容量較大的密紋唱片,即12英寸唱片。後來CD和數位音樂沿用LP的稱謂,便是源於黑膠這個定義。
黑膠的存儲量不大,一般而言底面相加不超過60分鐘,容量和唱片尺寸和轉速有關。
前文講過黑膠的「奢侈品」屬性。它的獨特音色即是其核心價值。黑膠唱片的動態範圍很寬泛,頻率響應達到12Hz - 60kHz。它使用模擬錄音,所以天然地比限制音頻、「砍」掉超高頻和超低頻的CD和數位音樂更能真實還原聲音原貌。
由於CD在播放環節使用的是數模轉換,0和1的轉換中無法做到絕對連續,因此會丟失一部分信息,讓聲音聽起來總有失真。黑膠則通過唱針和唱盤的摩擦產生的震動傳回唱頭,利用電磁感應輸出電信號;微弱的電信號經過唱放和前後級放大到可用水平,最後經由喇叭播放出音樂。
很多人愛的黑膠獨有「溫暖感」來自黑膠唱機在播放時會引入的輕微的諧波失真。主觀的角度來講,這就是「溫暖自然的聲音」。然而若播放者缺乏好的唱機,不懂專業調教,反而會把噪音和失真放大。
當然黑膠也有缺點,相比起CD,黑膠並沒有那麼高保真的音質,而且也容易受損。設備受到一點震動,就可能會引起跳針,從而損害到黑膠唱片表面精細的螺旋槽。隨著播放次數的增多,音質亦不可避免地逐漸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