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語,即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它一般來源於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經典著作,看似短小簡單,卻往往隱含著深刻的道理,代代相傳,實乃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語「狼狽為奸」,此成語出自於唐代的《酉陽雜俎》:「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比喻人們如狼和狽那般,互相勾結幹壞事。
那麼問題來了,狼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食肉類犬科動物,那麼和它一起幹壞事的狽,又是個啥動物呢?有人說親眼見過狽,有人說親手殺過狽,還有人說狽是傳說中的動物,根本不存在。那麼它究竟是何來頭?別急,咱接著看。
1、關於狽的記載
《本草綱目》中記載: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康熙字典》中記載:狽,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顚,故猝遽謂之狼狽。《太平廣記》中記載: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
結合以上三者,一種名為「狽」的動物便漸漸有了輪廓,首先,它和狼的外形特別相似,並被歸類於狼屬(犬屬),唯一不一樣的,便是狽天生前腿短(甚至沒有前腿)、後腿長,故而無法像狼那樣行走。
而眾所周知,狼是群體動物,並擁有非常牢固的「社會關係」,每個成員都互相信任和依靠,絕對不會背叛彼此,若是狼群中有狼崽受傷,其他狼都會主動為它捕獵,照顧守衛它,這種信任和依靠,同樣體現在狽身上。
上文中提到,狽天生前腿短,後腿長,自然行動不便,沒有捕食能力,全靠狼群餵養,為了照顧狽,狼還主動讓狽趴在它們身上,一起行動。又由於狼群經常「幹壞事」,所以當人們看到狼身上的狽時,就自然而然地說出「狼狽為奸」幾個字。
2、關於狽的傳說
關於狽的傳說,最出名的就是長白山地區流傳的《老太太智殺狼狽》,說的是長白山下一獵戶,殺了一匹狼,多年後獵戶病逝,與那匹狼「搭檔」的狽找上門來要報復獵戶,發現獵戶死了便決定報復獵戶的母親,老太太不慌不忙,用計反殺了狽,這個故事裡的狽形象,就和史書典籍中記載的狽幾乎一模一樣:前腿短、後腿長,並有一匹狼作為「搭檔」。
其次便是1956年發生在山西的「目擊狽事件」,那年冬天,一輛運輸卡車在路上拋錨了,於是一個人留下來看守,其他人去不遠處的村中求援,就在此時,一群狼包圍了卡車,嚇得唯一的留守人員趕緊鎖車,並開燈嚇跑狼,狼群受驚四散而逃。
就在他以為沒事的時候,一匹狼又衝了過來,接著其他狼也來了,留守人員定睛一看,為首的那匹狼身上竟然趴著一個像狼的「東西」,正在嗷嗷亂叫,而聽到它叫聲的狼群,則輪番撞擊駕駛室的門,留守人員這才反應過來,那個「東西」是狽,正在指揮狼群!
眼看著車門就要被撞開,所幸隊員們帶人回來了,迅速打跑狼群,而那隻狽,則在混亂中被扔在了地上,失去狼幫助的它,甚至站都站不穩,留守人員見狀,氣呼呼地拿鐵鍬把它打死了。
3、現代專家對狽的猜測
雖然在眾多史書典籍中都有關於狽的記載,但說實話,時至今日,都沒有人能提供狽存在的決定性證據。根據專家們的推測,狽應該是狼生下的畸形後代,前腿發育不健全,而狼不會隨意拋棄成員,所以就一直照顧它。對此,你怎麼看?你相信狽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