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

2021-02-07 和訊網

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部真人秀?

《隱姓億萬富翁》

劇組挑選一位億萬富翁,在剝奪他所有人脈和財產後,把他扔到一個十八線小城市。

然後再給他100塊美金要求他在90天內翻番賺回100萬元美金。

富翁挑戰是不是看起來很困難?

劇組安排是不是特變態?

但你別看它又難又變態。

事實證明,你大爺就是你大爺。

富翁從一開始每天睡在車裡,到處撿垃圾來賣;

到後來,看準商機倒賣輪胎,倒賣二手車、二手房,籌足創業啟動資金,並創業成功;

史坦斯借貸公司——美國第五大私人抵押貸款機構的創始人,葛倫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身家22億美元)

儘管網友評論,國情不同,很多操作無法複製,但他的不少致富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鑑。

定下目標

確實和很多打工人不同。

富豪在被扔到小縣城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著找賓館或者工作,而是開著劇組配的一輛小破車環城一周了解情況。

他上網查詢了當地生活水平,並定下目標:

第一周內,要賺到3300美元!

甭管人家富豪能不能在第一周內賺到3300,但光憑他「定下目標」這點就足以打敗不少窮忙族。

菜鳥曾經讀過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寫的,裡面有個觀點:

說窮人之所以一直陷入貧窮,是由於他們只關注短期利益下最緊急的問題,卻把更重要的問題擱置一邊。

用老闆常掛嘴邊的話說就是:

別用你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清晰地定下適合自己的理財目標,是我們每一位投資者邁出理財行動的第一步。

這個理財目標要包括:

目標金額、目標期限、目標利率、實際成本等各方面因素。

但往往實際投資操作中,不少投資者偏愛追漲殺跌,沒有目標止盈、止虧想法。

因而虧錢是常態,賺錢是偶然。

找準時機

富翁定下目標不久,就開始尋覓機會。

他在網上看到市場有不少輪胎需求,於是決定倒賣二手輪胎賺取差價。

但身上僅有100美金的他,何來二手輪胎呢?

他選擇去垃圾場撿可用的廢舊輪胎!好一招「空手套白狼」!

不過事情沒他想得那麼容易,富翁並沒有在垃圾場找到合適的輪胎。

迫於溫飽,他終於換上了常人思維——打工。

接著,你會看到富翁在公園裡賣玩具、給流浪漢派發午餐、清貓砂、刷馬桶等等操作。

而5天過去後,富翁只賺到了146塊美金,距離他3300元的美金目標還差好遠!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目標,並時刻關注機遇。

終於在第6天,富翁在街道上發現了商機——他打算投入自己這幾天所賺到的所有資金,定製聖誕節的主題T恤。

幸運的是,定製的T恤賣得特別好,富翁那天一口氣賺回414美元。

投資市場邏輯也是這樣——

看準時機,低吸高拋。

關鍵是你有沒有判斷市場機遇的眼力,有沒有強大的情緒把控能力,不畏懼市場低位。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巴菲特

強大的情緒控制能力

事實上,富翁雖然在聖誕節時小賺了一筆,但坎坷並沒有結束。

相反,越演越烈。

但有別於常人,富翁面對再大的困難,再豬的隊友,他都不會當場發飆、情緒失控。

說說他有多坎坷吧:

剛賺了414美元,但由於吃睡都不好,富翁生了場病,白白花了250美元;

後來,創業路上,談好的店面,房東說不租就不租;

再後來,在團隊參加美食節時,員工撂擔子、磨洋工……

但不管問題有多嚴峻、多複雜。

每一次,富翁都會直面問題,並花很短的時間內消化情緒,後迅速填坑、總結經驗。

他說道:

理財、投資不也是這個理兒?

菜鳥認識的不少投資大神中,他們聊起往昔時,時常說道:

「哪有天生的厲害?都是虧出來的!迅速調整心態、總結經驗才是正道!

消極只會讓你越陷越深,還不如積極應對、走出困境?

當然你可能會反問我們:

「那我血汗錢都賠進去了,我能不有情緒嗎?」

這就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目標問題了——定下合適的目標,是理財成功第一步。

節目最後,富翁創業的燒烤店是被估值75萬美金的,雖然沒有達到劇組定下的100萬目標。

但不少網友認為,富翁還是「贏」了。

他向我們展示了,從窮光蛋到奔向小康的全過程:

定下目標、尋找機會、不言放棄、強大共情力……

(很要命的是,富翁挑戰過程癌症復發,但節目組隱瞞了,富翁堅持了,真不言放棄!)

投資理財也是如此。

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我們需要合適的目標、清楚的投資邏輯、反人性的投資心態……

如果你不清楚如何定下投資目標、自己適合哪種投資工具、目前市場主流的投資邏輯、畏懼市場低位等等。

菜鳥理財建議你,不妨參加我們為期7天的【小白訓練營】

我們會採用理論+實操的方式,向你全面介紹當下市場主流投資工具特點及邏輯。

你可結合自身情況及行卻選擇適合自身的投資工具。

除外,我們還會手把手教你打新,選擇基金、股票、保險等投資工具,包治癒各種「學廢」朋友。

具體課程如下:

現限時特價0.1元,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

戳閱讀原文,趕緊加入小白營!

開啟你的新年新氣象、新規劃、新變化吧!

戳閱讀原文,趕緊上車小白營!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瑩 HN016)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窮人越來越窮,往往是因為過於「勤奮」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賽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爾德兩個人,根據多年的扶貧經歷以及大量的調查和實驗之後,得出了一些結論,並將這些結論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這本書裡有很多顛覆性的認知,今天我就來跟你分享其中一個對我觸動比較深的觀點。
  •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剛剛看了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國電影《最貧窮的哈佛女孩》,非常震撼人心,李礎平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觀後感。我給大家講述一下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Lisa,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一曲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託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的情感刻畫了人物;影片《風雨哈佛路》(也稱: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傳遞給人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什麼越努力越貧窮?哈佛教授指出4種負面思維,對應3大解決思路
    陷入越努力越貧窮的怪圈呢?01 越努力越窮背後的原理有句俗語,就是說明這個情況,叫「殺富富不去,濟貧貧不離」。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莎菲爾一直研究國際上的扶貧問題,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扶貧,窮人反而越來越窮,富人反而越來越富。
  • 哈佛大學最當紅的「中國課」教授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2020年三聯書店推出哈佛大學普鳴(Michael Puett)教授關於早期中國文化的兩種學術著作:《作與不作》《成神》。普鳴是獲得哈佛大學傑出教學教席的五位教授之一。他開設的「中國課」——《古代中國倫理與政治理論》——是哈佛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通識類選修課之一。
  •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窮人越來越窮是因為過於勤奮,你認可嗎?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認為,窮人越來越窮往往是因為過於勤奮,你認可嗎?那些長期陷入貧窮的人,即使給他們一筆錢,他們的運用方式也會導致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破產,從而長期陷入貧困。 窮人之所以窮,除了缺錢、缺資源、缺知識,缺技能之外,還因為這種長期的貧窮會讓人進入一種稀缺心態,這種稀缺心態才是導致窮人更窮的根本原因。
  • 最貧窮的女孩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又叫「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 最貧窮的女孩兒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又叫「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兒」,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一位叫Liz的小女孩如何克服先天環境的不足,而考上最高學府哈佛的故事。Liz從小生活在貧民窟,父母都是癮君子,家中沒有穩定收入。後來父親因為酗酒進入收容所,母親吸毒染上愛滋,家裡的房子被收回。
  • 中國公衛如何「重建」?哈佛教授說了幾句大實話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葉志敏在接受健康界專訪時,強調中國的公衛學院如果要「進補」,首先要明確補什麼,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快速擴張」上。葉志敏曾經負責在華合作辦學二十餘年,她認為,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最薄弱之處在於公衛學科內不同方向的交叉融合不夠,以及公衛和社會科學的割裂。
  • 哈佛大學教授:外星人2017年造訪地球,我們都被發現了
    根據美國《紐約客》雜誌近日報導稱,哈佛大學天文學院院長艾維·勞埃伯教授在採訪中表示,外星人曾經造訪過地球,我們都被他們發現了! 按照這位教授的說法,2017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穿行在太陽系中的奇怪天體。該天體是"一顆紅色的、極其細長的小行星"。
  •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逃離貧窮陷阱?
    同樣我們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一些人,雖然遠不能算貧困人口,但是也無時無刻不感覺到自己依舊貧窮,那麼這裡面的一些內容,對你也必然會有啟發。要想擺脫貧窮的束縛,就要自己做出一些改變。我們常說富人和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來自於思維,這話一點都沒錯。你必須先在思維上脫貧,才能在生活中脫貧。
  • 中國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最近一條科技界的新聞刷爆了國內媒體,物理天才尹希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此消息引發了國內的廣泛關注。尹希是何許人也,他留美不歸為啥會造成軒然大波呢?(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尹希)尹希出生於1983年12月,他從天資過人,是屬於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 打工人語錄火了,你是貧窮與忙碌的打工人嗎?
    打工人的自嘲背後是對生活無奈的積極與樂觀,加入打工人團隊汲取對抗生活艱難的力量,但是作為打工人,我們一定要思考一個問題:你是貧窮與忙碌的打工人嗎?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扎心,但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富人也會有貧困感,窮人也有內心富足的,最近在讀《稀缺》這本書,當你的時間和金錢稀缺的時候,你的心態也會很容易變得稀缺,從而陷入貧窮或忙碌的怪圈。
  • 一己之力,戰勝哈佛兩位知名教授
    我們這本書的作者,身經百戰的談判專家,當聽到「綁匪」對他說:「沃斯,你的兒子在我們手裡。給我們100萬美元,否則他就死定了。」這時候沃斯才真正理解和明白,同樣的事情,擱別人身上我們覺得沒啥呀,可真的擱在自己身上之後的感覺。更何況對面的「綁匪」可是實打實的高智商——一個是哈佛大學談判項目負責人羅伯特▪姆努金,另一個是哈佛大學國際談判專家布拉姆。
  • 數學王國的凱撒大帝: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 | CNCC 2017
    今天要介紹的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他的父親丘鎮英是哲學教授,來往的客人常常談希臘哲學,談康德,談中國文學,幼小的丘成桐懵懂地聽著,這些知識都對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數學。1966年,17歲的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數學系,大學三年級時,獲 Stephen Salaff 教授推薦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一代宗師陳省身。
  • 哈佛教授梅麗莎·戴爾獲經濟學小諾獎,研究制度對發展影響
    2020年美國克拉克獎花落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梅麗莎·戴爾(Melissa Dell)。近日,美國經濟學會(AEA)宣布了上述獲獎結果。梅麗莎·戴爾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37歲,其本科、碩士、博士分別畢業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MIT),於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其導師正是MIT近年在經濟學界名聲大噪的經濟學家德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阿西莫格魯本人也於2005獲得克拉克獎。
  • 耶魯教授「虎媽」,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真相居然是這樣!
    虎媽名叫蔡美兒,198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華裔教授,外號虎媽得名於一本引起轟動和爭議的著作《虎媽戰歌》。
  • 哈佛大學教授:右腦發達的孩子通常有「3」個特點,佔了一個也好
    很多家長也在思考如何才能開發孩子的潛能。這些父母會更關注孩子的左腦開發,認為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幫助,殊不知,那些右腦得到開發的孩子,各方面都更加的優秀。右腦比左腦更值得被開發的兩點原因★ 左腦能夠通過後天的訓練,而右腦需要儘早開發哈佛大學研究顯示:人的右腦當中存儲著許多本能的東西,其順序是先存儲起來,在進行利用,而右腦則不同。
  • 鄭渝川:哈佛大學裡的「女王蜂」
    這所高校經常被人用來說明何謂學術理想主義、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等宏大概念,但這種印象很可能是一種誤會。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甚至史丹福大學肯定要比哈佛以及哈佛化的中國香港、大陸多所名校更尊重學術自由,更推崇學術價值。哈佛大學以及其他一切以哈佛為建校藍本的高校,核心特徵在於為特權階層培養接班人。
  • 美研最強的大學之哈佛醫學院申請全解
    兩個多世紀以來,哈佛醫學院不僅在教授醫學實踐方面表現出色,而且在實踐醫學實踐方面也表現出色。在HMS,學生可以追求個人興趣,發現他們的呼喚,並發現他們如何改變醫學,科學和社會的結構。那麼美國醫學研究生教育最強的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到底如何申請及錄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