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衛如何「重建」?哈佛教授說了幾句大實話

2020-12-25 健康界

「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應該向前看,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會發生什麼?」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葉志敏在接受健康界專訪時,強調中國的公衛學院如果要「進補」,首先要明確補什麼,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快速擴張」上。

葉志敏曾經負責在華合作辦學二十餘年,她認為,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最薄弱之處在於公衛學科內不同方向的交叉融合不夠,以及公衛和社會科學的割裂。

在葉志敏看來,疫情給了公共衛生學科一個發展的巨大推力,當下也是思考「公共衛生學院應該怎麼走」的最好時間點:「問題越來越複雜,不和其他學科交叉,將很難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

在為公眾解惑上,中國的公衛學院應該做得更多

健康界:面對新冠這樣級別的全球傳染病,一個公共衛生學院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葉志敏:在大的流行病面前,公衛學院的角色應該是多重的。

公衛學院首先是一個科研機構,第一個角色肯定就是加快對新流行病的研究,搞清楚引發病因是什麼。第二方面,公共衛生學院可以利用大數據和地理數據建構模型,對疫情的傳播趨勢進行預測。

有了科學認知,不等於政策會跟得上;沒有政策,科學認知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第三方面,公共衛生學院可以在衛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作用,給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及建議。當然,這些建議都是從科學研究出發的,絕不能是從個人觀點和好惡出發。我們學院不少老師都參與了麻省(即麻薩諸塞州)防疫政策的制定過程。

第四個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公眾對於新發傳染病的認知。新冠疫情中,在社交網絡上很多普通人對新冠有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公衛學院可以直接面對公眾來糾正很多誤解,哈佛大學每周都會辦線上的講座,傳達最新的研究進展,答疑解惑。

健康界:在這四個功能的實現上,中美的公衛學院之間有什麼區別?

葉志敏:我覺得在第一點對新發傳染病的研究上,中美公衛學院的科學家們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大數據這塊,美國的公衛學院可能做得比較活躍一點,比較積極地和企業對話,希望能同企業一起建立新的規則:如何利用民眾的數據、如何保護每個人的隱私。我觀察發現,中國的公衛學院很少參與到類似的事情中,都是企業自己在做。

在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上,中國做了很多。但是中國的學者和政府的合作形式,大部分是政府需要學者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拿出一個報告。對於一份好的研究來說,時間是不夠的。在美國,公共衛生學院很少承擔短期報告的撰寫,這種工作一般會交給顧問公司去做。公共衛生學院大多承擔一些長期的項目,這樣可以保證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開展研究工作。

在和公眾交流的功能上,從我個人的觀察來看,我覺得美國的學校做了很大的貢獻。以哈佛為例,藉助我們自身的影響力,把我們自己的研究和整個科學界的共識跟公眾溝通,解答他們的疑惑。在這點上,我沒看到哪個中國的公共衛生學院在做類似的事情。

健康界:我們注意到,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是把「免疫學與傳染病學」獨立成系,在美國其他的學院大多設在「流行病學系」下,在專業的設置上是出於何種考慮?

葉志敏: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關注的議題很廣闊,從最小的細胞,到衛生政策,這都是包含在公共衛生內的範疇。我們把傳染病和免疫學單獨成系,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認為傳染病需要格外重視;與此同時,免疫學和傳染病息息相關,要想研究好傳染病,免疫學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學科交叉不僅限於公衛內部,應該擴展到社會科學

健康界:在流行病中,包括慢性病和傳染病。哈佛公衛學院更側重於兩種中哪一個?

葉志敏:傳染病跟慢病都非常重要。哈佛關注的全球範圍內的公共衛生,關注的不僅僅是美國自己,我們有很多教授研究非洲的公共衛生,傳染病是當地的首要議題。我們也有很多教授是研究美國的,或者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慢病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

健康界:新冠給全球的公共衛生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中國很多人呼籲稱公衛學院要補課。在你看來,國內的公衛學院需要怎麼補課?

葉志敏:我不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院長,我只能提供我自己的觀點。我負責和中國的合作項目也二十年了,我認為目前來看,國內公衛學院內部的各個學科都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流行病學的就做流行病學,環境的就做環境的,大家都是各自為政。

我們現在都知道,全球公共衛生事業面臨的問題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困難,沒有一個單一的學科可以解決如此複雜的問題。美國很多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就是學科交叉,不是僅僅把不同的學科疊加在一起,而是深度融合。

哈佛大學是越來越以問題出發,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而不是從學科出發。一個問題出現了,各個不同的學科要從各自的角度思考解決措施,交叉地一起來解決問題:流行病學可以提供什麼、政策研究的可以提供什麼、生物統計學又可以提供什麼。

健康界:除了公衛學院內的專業之間缺少深度交叉,和其他學科之間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葉志敏:同樣存在,尤其是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學科交叉非常薄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裡的健康政策和管理系裡有很多經濟學家。包括我在內的經濟學家們,都經過了正規的經濟學訓練,到公衛學院是希望把所學應用在衛生問題上。

相關焦點

  • 《風雨哈佛路》:在傷痛中完成自我重建,與世間美好環環相扣
    莉斯·默裡從小生長在紐約最爛的街道,經過自己努力進入哈佛大學,後來轉學去了哥倫比亞大學。現今的她已成為一名國際演說家,也被稱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勵志電影,告訴我們努力學習就可以跨越階級,改變命運。
  • 郝永強教授團隊再次成功完成個性化3D列印骨盆重建手術
    骨關節腫瘤的治療難點主要在於,腫瘤邊界難以確定、腫瘤切除後骨關節缺損形態複雜、個體差異大,傳統標準假體無法重建或重建後功能不佳。九院骨科郝永強教授介紹說,基於3D列印技術的個性化醫療模式,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上能「錦上添花」,對某些疾病就是救命的「雪中送炭」。2020年4月21日,郝永強教授團隊為一名來自浙江省台州市的53歲男性患者成功完成了「右側巨大骨盆腫瘤精準切除+個性化3D列印骨盆假體重建」手術。
  • 一己之力,戰勝哈佛兩位知名教授
    我們這本書的作者,身經百戰的談判專家,當聽到「綁匪」對他說:「沃斯,你的兒子在我們手裡。給我們100萬美元,否則他就死定了。」這時候沃斯才真正理解和明白,同樣的事情,擱別人身上我們覺得沒啥呀,可真的擱在自己身上之後的感覺。更何況對面的「綁匪」可是實打實的高智商——一個是哈佛大學談判項目負責人羅伯特▪姆努金,另一個是哈佛大學國際談判專家布拉姆。
  • 12歲被中大錄取,31歲成為哈佛年輕的中文教授
    在2001,年僅17歲的尹希完成了美國科技大學五年制本科課程,獲得了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並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他打破了哈佛大學博士不得繼續學習的慣例博士後,並獲準留在大學繼續研究工作;在2013中,他獲得了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他被P授予美國斯隆研究獎,SloanFoundation),他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裔教授(物理學教授);
  • 老外的「中國故事」 | 宋怡明:哈佛教授「中國夢」
    Szonyi)   口  述     張   梅  採訪整理宋怡明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兒時偶然來到中國我申請的是國際扶輪社的獎學金,當時臺灣的扶輪社影響比較大,發放的獎學金也比較多,所以我就選擇去了臺灣讀書,而大山則去了北京,我們自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山的中文很棒,表演的藝術領域也寬,所以他在中國做得很成功,甚至家喻戶曉,很多中國觀眾喜歡他。以至於現在一回加拿大說起大山就有人打我的趣:「你當哈佛教授有什麼了不起,瞧瞧人家大山!」
  • 外星體闖入太陽系,哈佛教授:可能是外星飛船
    與此同時,UFO 重出江湖,哈佛教授為吃瓜群眾揭秘外星人蹤跡。<1>故事要從 2017 年末談起,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根貌似雪茄樣的不明物體,它通體發紅,長度為寬度的 10 倍,有小區跳廣場舞的操場那麼大,以每小時 196000 英裡軌跡高速從太陽邊掠過。
  • ...教授領銜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攻克頜骨修復重建手術...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張陳平教授領銜團隊完成的項目《頜骨缺損功能重建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張陳平、孫堅、陳曉軍等。  劇裡阿傑,頜骨修復重建手術難度大,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功能重建是世界性難題。項目組歷經20 餘年研究攻關,率先提出「功能導向的頜骨重建」理論,創建關鍵技術體系並推廣應用。
  • 哈佛大學最當紅的「中國課」教授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2020年三聯書店推出哈佛大學普鳴(Michael Puett)教授關於早期中國文化的兩種學術著作:《作與不作》《成神》。普鳴是獲得哈佛大學傑出教學教席的五位教授之一。他開設的「中國課」——《古代中國倫理與政治理論》——是哈佛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通識類選修課之一。
  • 哈佛大學教授: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
    菜鳥曾經讀過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寫的,裡面有個觀點:說窮人之所以一直陷入貧窮,是由於他們只關注短期利益下最緊急的問題,卻把更重要的問題擱置一邊。
  • 哈佛教授,教你怎麼解密碼!
    哈佛教授,教你怎麼解密碼!哈佛教授解密碼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電影《但丁密碼》裡面的劇情,該片講述了一位符號學教授在雙重威脅下,他穿越歐洲與時間賽跑,竭力阻止一場禍及全球的陰謀。其中飾演的演員有誰呢?湯姆·漢克斯劇中飾演 羅伯特·蘭登(符號學教授)湯姆·漢克斯,代表作《阿甘正傳》、《荒島餘生》等。在劇中他是一名宗教圖像學和符號學的大學教授,他記憶力超強,過目不忘,總是能解決各種謎題,揭露埋藏在藝術和歷史中的陰謀,危及全世界的末日謎題只有他能破解,也因此招來了多方勢力的追殺。他並在冒險與逃亡中拯救世界。
  • 耶魯教授「虎媽」,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真相居然是這樣!
    虎媽名叫蔡美兒,198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華裔教授,外號虎媽得名於一本引起轟動和爭議的著作《虎媽戰歌》。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哈佛教授上當記:為了女性權利,她太願意相信耶穌有妻室了
    這一天,哈佛大學神學院的凱倫•金教授(Karen L. King)收到一封郵件。發郵件者稱自己收藏古代寫本,藏品中有一件早期福音書的片段,似乎記載了耶穌和門徒關於抹大拉的瑪利亞的爭論。「瑪利亞」是極常見的猶太女性名字,新約中提到叫瑪利亞的女性計有十人。當然,最著名的是耶穌的母親和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這位來自抹大拉(Magdala)的女子,在四福音中是頗為搶眼的人物。
  • 直播回顧 | 肘關節不穩的韌帶重建——丁堅教授
    中國骨科菁英會•菁英公開課 創傷專業直播於10月15日完美落幕,由丁堅教授
  • 哈佛教授辛克萊訪談:衰老是一種信息丟失,我能活到200歲
    時光派研究院撰稿說到抗衰老學界明星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教授,我想你肯定不會陌生。他是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同時也是Paul F. Glenn衰老生物學中心的聯合主任。他先後發現了白藜蘆醇和NMN的抗衰老作用,引起了學界和大眾的廣泛關注。
  •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窮人越來越窮,往往是因為過於「勤奮」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賽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爾德兩個人,根據多年的扶貧經歷以及大量的調查和實驗之後,得出了一些結論,並將這些結論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這本書裡有很多顛覆性的認知,今天我就來跟你分享其中一個對我觸動比較深的觀點。
  • 前哈佛教授因性騷擾黑歷史,引新單位集體辭職抗議
    比如,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教授剽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再比如,繼實名舉報後,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饒毅在Cell Res發文質疑中科院耿美玉團隊。而就在最近,前哈佛大學癌症中心主任也引起了一次學術界風波,不同的是,該教授還有性騷擾等不良記錄,而且其目前所在的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已公開對其任職表示抗議。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放棄國籍,入美國國籍成哈佛終身教授
    尹希是我國培養出的物理學天才,18歲便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更是成為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人教授。但是曾承諾報效祖國的他卻放棄了中國國籍,在美國結婚生子,面對媒體的詢問,表示暫時沒有回國的打算。那麼為什麼我國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外學習之後就不願意回國發展了呢?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圈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 中國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最近一條科技界的新聞刷爆了國內媒體,物理天才尹希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此消息引發了國內的廣泛關注。尹希是何許人也,他留美不歸為啥會造成軒然大波呢?(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尹希)尹希出生於1983年12月,他從天資過人,是屬於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 拜登將任命哈佛醫學院教授、愛滋病專家瓦倫斯基為CDC主任
    據美國媒體POLITICO當地時間12月6日報導,當選總統拜登將任命哈佛醫學院教授羅謝爾·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為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目前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為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