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應該向前看,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會發生什麼?」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葉志敏在接受健康界專訪時,強調中國的公衛學院如果要「進補」,首先要明確補什麼,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快速擴張」上。
葉志敏曾經負責在華合作辦學二十餘年,她認為,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最薄弱之處在於公衛學科內不同方向的交叉融合不夠,以及公衛和社會科學的割裂。
在葉志敏看來,疫情給了公共衛生學科一個發展的巨大推力,當下也是思考「公共衛生學院應該怎麼走」的最好時間點:「問題越來越複雜,不和其他學科交叉,將很難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
在為公眾解惑上,中國的公衛學院應該做得更多
健康界:面對新冠這樣級別的全球傳染病,一個公共衛生學院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葉志敏:在大的流行病面前,公衛學院的角色應該是多重的。
公衛學院首先是一個科研機構,第一個角色肯定就是加快對新流行病的研究,搞清楚引發病因是什麼。第二方面,公共衛生學院可以利用大數據和地理數據建構模型,對疫情的傳播趨勢進行預測。
有了科學認知,不等於政策會跟得上;沒有政策,科學認知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第三方面,公共衛生學院可以在衛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作用,給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及建議。當然,這些建議都是從科學研究出發的,絕不能是從個人觀點和好惡出發。我們學院不少老師都參與了麻省(即麻薩諸塞州)防疫政策的制定過程。
第四個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公眾對於新發傳染病的認知。新冠疫情中,在社交網絡上很多普通人對新冠有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公衛學院可以直接面對公眾來糾正很多誤解,哈佛大學每周都會辦線上的講座,傳達最新的研究進展,答疑解惑。
健康界:在這四個功能的實現上,中美的公衛學院之間有什麼區別?
葉志敏:我覺得在第一點對新發傳染病的研究上,中美公衛學院的科學家們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大數據這塊,美國的公衛學院可能做得比較活躍一點,比較積極地和企業對話,希望能同企業一起建立新的規則:如何利用民眾的數據、如何保護每個人的隱私。我觀察發現,中國的公衛學院很少參與到類似的事情中,都是企業自己在做。
在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上,中國做了很多。但是中國的學者和政府的合作形式,大部分是政府需要學者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拿出一個報告。對於一份好的研究來說,時間是不夠的。在美國,公共衛生學院很少承擔短期報告的撰寫,這種工作一般會交給顧問公司去做。公共衛生學院大多承擔一些長期的項目,這樣可以保證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開展研究工作。
在和公眾交流的功能上,從我個人的觀察來看,我覺得美國的學校做了很大的貢獻。以哈佛為例,藉助我們自身的影響力,把我們自己的研究和整個科學界的共識跟公眾溝通,解答他們的疑惑。在這點上,我沒看到哪個中國的公共衛生學院在做類似的事情。
健康界:我們注意到,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是把「免疫學與傳染病學」獨立成系,在美國其他的學院大多設在「流行病學系」下,在專業的設置上是出於何種考慮?
葉志敏: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關注的議題很廣闊,從最小的細胞,到衛生政策,這都是包含在公共衛生內的範疇。我們把傳染病和免疫學單獨成系,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認為傳染病需要格外重視;與此同時,免疫學和傳染病息息相關,要想研究好傳染病,免疫學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學科交叉不僅限於公衛內部,應該擴展到社會科學
健康界:在流行病中,包括慢性病和傳染病。哈佛公衛學院更側重於兩種中哪一個?
葉志敏:傳染病跟慢病都非常重要。哈佛關注的全球範圍內的公共衛生,關注的不僅僅是美國自己,我們有很多教授研究非洲的公共衛生,傳染病是當地的首要議題。我們也有很多教授是研究美國的,或者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慢病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
健康界:新冠給全球的公共衛生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中國很多人呼籲稱公衛學院要補課。在你看來,國內的公衛學院需要怎麼補課?
葉志敏:我不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院長,我只能提供我自己的觀點。我負責和中國的合作項目也二十年了,我認為目前來看,國內公衛學院內部的各個學科都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流行病學的就做流行病學,環境的就做環境的,大家都是各自為政。
我們現在都知道,全球公共衛生事業面臨的問題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困難,沒有一個單一的學科可以解決如此複雜的問題。美國很多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就是學科交叉,不是僅僅把不同的學科疊加在一起,而是深度融合。
哈佛大學是越來越以問題出發,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而不是從學科出發。一個問題出現了,各個不同的學科要從各自的角度思考解決措施,交叉地一起來解決問題:流行病學可以提供什麼、政策研究的可以提供什麼、生物統計學又可以提供什麼。
健康界:除了公衛學院內的專業之間缺少深度交叉,和其他學科之間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葉志敏:同樣存在,尤其是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學科交叉非常薄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裡的健康政策和管理系裡有很多經濟學家。包括我在內的經濟學家們,都經過了正規的經濟學訓練,到公衛學院是希望把所學應用在衛生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