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骨科菁英會•菁英公開課 創傷專業直播於10月15日完美落幕,由丁堅教授主講的:《肘關節不穩的韌帶重建》精彩分享,直播觀看人數,達到了近千人次!
主講:丁堅 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中國骨科菁英會創傷專業會員
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
回顧連結:https://t1.allinmd.cn/Fl1Iu9
肘關節韌帶損傷導致的肘關節不穩,是我們在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是挽救肘關節功能的最後措施之一。本文中,丁教授重點講述了關於肘關節不穩韌帶重建的方法。
主要內容包括:肘關節的結構、內外側韌帶特點、內外側韌帶損傷檢查方法、內外側韌帶損傷處理方法、後外側旋轉不穩(PLRI)的處理、病例分析、術後維持穩定的裝置、內側韌帶相關問題、內外側韌帶損傷重建的其他方法、手術注意事項、術後常見併發症及術後康複方法等。
內外側韌帶結構圖示
1、外側韌帶:
外側韌帶是LUCL的主要結構,從旋轉中心,始於旋後肌上,是比較堅韌的韌帶,同時分為兩個亞型
2、內側韌帶特點:
內側韌帶前束相對堅韌
一般術中很少能看到外側韌帶,但有時會碰到,如上圖所示橈骨頭骨折同時合併橈骨頭近端骨折時,術中會發現此韌帶,但如果沒有注意到此韌帶,就可能會在手術中造成損傷,形成旋轉不穩。
內側副韌帶示意圖
一般認為內側副韌帶前束是最為重要的韌帶,但近期文獻證實其後束對於對抗外翻應力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擠奶工試驗
內側韌帶損傷,常用擠奶工試驗進行檢查,施加外翻應力,肘關節由屈到伸的過程中,會產生內側部位的疼痛,即為擠奶工試驗陽性
除了體格檢查外,影像學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上圖X線片可見外側髁韌帶止點的撕脫
磁共振可見韌帶損傷
外側韌帶損傷,肘關節脫位,需要做肘關節韌帶修補時,可見此問題,可見肘關節旋轉中心出現裸區,肌腱及韌帶結構整體撕脫,在肱骨外上髁,旋轉中心區域,需要進行韌帶修補
內側韌帶損傷,往往不需要進行修補,但如果合併肌腱損傷,如圖所示,可以在進行肌群修補時,將韌帶修補好
(四)外側副韌帶重建方法
進行軸移試驗可發現此問題
男性,27歲,左肘外傷後3年餘,左肘外側疼痛
影像學檢查可見橈骨頭出現後墜現象
術中進行韌帶重建
術後可見肱尺關節沒有間隙,手術效果良好
男,61歲,外傷後左肘疼痛20年餘
旋前旋後可見明顯的橈骨頭彈出
術中可見肱骨外上髁韌帶止點的部位吸收較多,形成裸區(三)病例3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術中可見肘關節僵硬,進行廣泛松解後,進行韌帶重建
術中可以用三頭肌腱膜代替掌長肌腱
術後恢復效果良好
(四)病例4
男性,34歲,2012年6月外傷致右肘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傷後1周於當地醫院手術
到我院後,進行以下處理:
術後雖然穩定性得到保證
但關節明顯僵硬,屈曲明顯受限
急性期是否需要可進行外側韌帶的重建?
一般來說不需要,修補即可,但患者發病時有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史,其外側韌帶稀鬆,需要進行韌帶重建
術中使用肘肌腱膜進行加強重建
術後初始期得到穩定
(七)病例7
肘關節內翻畸形矯正後,有時會產生外側韌帶的鬆弛,但不需要進行韌帶重建
外側韌帶重建後,需要維持穩定的裝置進行固定
(二)內側韌帶損傷手術適應症
急性損傷時,更容易造成肘關節不穩定
需要進行急性期修補
內側韌帶急性期損傷重建方法,但中國人由於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急性期重建容易造成併發症
國外常見陳舊性的損傷,造成患者無法完成投擲的運動,此時除了進行清理外,還需要進行內側副韌帶重建
Tommy john手術
不是所有的韌帶重建,都可以實現良好的效果,其他韌帶重建方式
1. 取伸肌腱進行重建
術前狀況
取伸肌腱,做鉸鏈式的結構,患者術後可恢復部分上肢功能
對於陳舊性關節不穩定,失敗乃醫家常事,50%的手術可能會失敗
1、支具固定3周,肘關節於屈曲40度
2、前臂完全旋前旋後位
3、三周後20-120度主被動活動
4、6周內限制肩關節外展
5、鉸鏈外固定支架6W
6、可調式肘關節支具(限制性)
7、輔助主動活動,力量訓練(6-12周內)
8、非衝擊性活動(半年內)
1、應力骨折
2、血管神經損傷感染
3、異位骨化
4、關節粘連、僵硬
5、骨量減少或丟失
6、創傷性關節炎
1、全面評估肘關節損傷內容
2、注意保護和修復LUCL
3、韌帶修復存在較高的失敗率
4、合理的康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