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周潔瑩通訊員孫健、陳曉霖)45歲的趙先生3年來跑了18次全馬拉松,竟然一直沒有發現自己早在20年前一次打球受傷後,左膝蓋前叉韌帶就已經斷了。直到去年,雙腿一粗一細,膝蓋還出現疼痛,才在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得到確診。
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的前叉韌帶已經吸收消失,半月板也發生了退變磨損。上周,南醫三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曾春為其重建了韌帶,修整了半月板,目前恢復良好。不過,要想激烈運動,可就要等到差不多兩年後了。
三年跑馬八千公裡
回想起20年前打籃球那次左腿膝蓋受傷,趙先生記憶猶新。受傷後,他在當地就診,醫生說是扭到了,讓他保守治療,最好不要再打球了。
「那時候年輕,也沒放在心上。」趙先生說當時自己的左腿膝蓋一直腫著,但疼痛還可以忍受,就這樣持續了好幾年。後來走路、開車都沒問題,就是不能發力、爬不了山、打不了球,時不時膝蓋有不適感,甚至下蹲時左膝蓋都無法彎曲。
打不了球,趙先生就喜歡上了跑步。從2015年開始,他從兩三公裡開始,逐步增加公裡數,直到每天早上跑個十公裡都不在話下。後來,從半馬到全馬,全國各地的比賽,他幾乎都積極參與,三年多以來,他已經跑完了18次全馬,半馬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他說自己加起來共跑了8000多公裡。
不過,也正是因為跑馬,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左腿有點「異樣」,好像老是勾著腳跑。有次,家人看到他跑全馬的視頻,都問他「你怎麼好像是拖著一條腿在跑步?」朋友也提醒他說看起來一條腿粗一條腿細,加上左膝蓋時不時也會酸痛不舒服,他這才開始重視起來。
20年後重建韌帶
在嘗試換跑姿、戴護膝、針灸等各種理療都沒效果後,趙先生來到了廣州南醫三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就診。
南醫三院院長蔡道章在為他查體的時候,一拉他的左腿,就說「應該是前叉斷了」,後核磁共振拍片確認前叉韌帶斷裂。
曾春介紹,前交叉韌帶的功能主要是穩定膝關節前後穩定性以及旋轉穩定性。在前交叉韌帶斷裂後關節就處於不穩的狀態,關節內的組織就會發生碰撞,最終會引起半月板以及軟骨面的損傷。
最後,趙先生接受了關節鏡微創手術,重建了韌帶,並接受了半月板修整和關節骨贅的清理。術後結合康復治療,趙先生恢復得很好。據介紹,雖然重建了韌帶,但趙先生估計還要等手術1年半後才適合從事比較激烈的運動。
關節不穩後果很嚴重
曾春表示,關節的穩定不僅靠韌帶來固定,骨頭、肌肉、韌帶、關節囊、半月板等周圍的軟組織以及肌肉都能達成動態穩定,「周邊的肌肉強大了,也會代償一部分的關節不穩」。
跑步,尤其是慢跑,相對來說屬於非對抗性且比較緩和的運動,因此不適的症狀不會即時出現。而至今趙先生無法從事籃球這類對抗性劇烈的運動,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一韌帶組織,膝蓋無法發力和做急起急停的動作。同時由於韌帶沒有得到及時重建,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軟骨磨損、半月板損傷和其他韌帶損傷等,從而形成創傷性關節炎,加速了關節的退化。
「一般人在六七十歲時隨著關節退變會出現骨關節炎,但如果是膝關節損傷、關節不穩的患者,出現骨關節炎的時間會大大提前。」曾春說,趙先生本身愛好運動,身體素質可能較好,但是如果再拖延下去,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他提醒跑步愛好者,當出現損傷或者不明原因的疼痛、腫脹時,要及時到正規醫院的運動醫學專科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