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運動系統常見損傷之一,傷後關節疼痛、穩定性差、自然修復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功能活動,並且使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增加。
圖片來源:Pixabay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後關節不穩,通常依賴外科手術重建前交叉韌帶才能根本解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已是非常成熟的手術治療方法,被公認為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手段。
什麼是前交叉韌帶損傷?
前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它與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共同作用,來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使人體能完成各種複雜和高難度的下肢動作。
圖片來源:終結膝痛:運動者的有效護膝指南
有身體發生衝撞或者高速度的運動時,容易造成前交叉韌帶斷裂,常見的受傷機制包括屈膝外翻傷,外旋傷,過伸傷等,常見的易受傷運動包括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滑雪、柔道、摔跤等。一些群眾性運動,例如拔河、跳馬、跳箱等,以及劇烈外傷、車禍傷等情況也容易出現前交叉韌帶損傷。
除此之外,臀中肌肌力不足、股四頭肌內側頭肌力不足、扁平足足弓塌陷、運動前熱身不足、過度疲勞、肥胖靈活性差、年齡增長柔韌性降低以及場地不適等等都是前交叉韌帶損傷不可忽視的因素。
損傷後的表現
前交叉韌帶受傷的當時經常能感覺到關節內有撕斷感,隨即就會產生疼痛,關節不穩而摔倒等,受傷後會出現運動障礙,多數會在很快速度內出現關節積血,也就是膝關節很快就會腫脹起來。劇烈的疼痛會使周圍肌肉出現痙攣,固定在微屈的姿勢。如果是完全斷裂,那麼斷裂的韌帶可能會嵌入到關節間隙內,因此膝關節會出現卡住的現象。
前交叉韌帶斷裂後必須手術嗎?
當前交叉韌帶斷裂後,由於它特殊的解剖特點,自行癒合的機率很低,即便對殘端進行縫合一般也不會癒合,因此多數情況下想要恢復韌帶的連續性就需要重新做一根韌帶,穿到骨頭上恢復關節的穩定性,也就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圖片來源:終結膝痛:運動者的有效護膝指南
這種手術也適用於18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他們的股骨和脛骨骨骺多未閉合,單束重建交叉韌帶對於骨骺的影響是有限的,所以他們依然可以正常發育,術後關節的穩定性良好。否則青少年患者活潑好動,反覆損傷,會導致膝關節軟骨、半月板更大的磨損。
常規的 ACL 重建手術適應證包括:
①膝關節MRI 顯示 ACL 完全斷裂,尤其是中青年患者;
②ACL 斷裂合併側副韌帶、後交叉韌帶損傷,出現膝關節異常活動或旋轉不穩;
③ACL止點處撕脫性骨折伴移位明顯者;
④合併有半月板Ⅲ度損傷者。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康復
1術前
正確的膝關節功能鍛鍊對於ACL重建術後功能的康復至關重要,能有效提高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和關節穩定性,防止術前發生肌肉萎縮,提高術前日常生活的運動能力,並為術後儘快恢復工作和生活創造有利條件,若無明顯疼痛可進行以下訓練: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伸膝坐於墊上,一側膝後方放薄墊並下壓,使小腿產生向上抬離床面的趨勢,能感覺到大腿前側的緊繃感即可,保持10s,休息10s,重複30次。
直腿抬高訓練:患者平臥,將腿伸直抬高,開始時可能抬高 20°-30°左右,可以在他人的協助下進行,經過鍛鍊後應能達到 70°左右且抬至最高點時能停留幾秒鐘。
踝關節背伸蹠屈訓練:仰臥位,雙下肢伸直,做足踝部的背伸蹠屈,持續30s,然後放鬆,重複10次左右。目的是增加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
2術後1-2周
① 超短波:無熱量,每次10min,每日1次,術後24h後開始連續3d。
② 鬆動髕骨:術後24h後開始上、下、內、外方向推髕骨,要求活動充分,動作輕柔,避免反覆刺激,活動後立即冰敷 10min,每天1次,連續3d。
③ 術後24h後用生物反饋儀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膕繩肌等長收縮訓練以及直腿抬高訓練,前3d在生物反饋儀的監測下完成,以後自行練習,每2周監測1次即可。
圖片來源:Pixabay
④ 術後第3天開始在支具、雙拐保護下患腿腳尖著地行走,2周內要求患腿不負重,以後患腿逐漸增加負重,爭取到達4周時可進行全腳掌著地行走,步態正常或接近正常。
⑤ 逐漸增加主和被動的膝關節屈伸練習,以閉鏈訓練為主,如足跟在床上前後滑動、CPM 機輔助鍛鍊等,這一階段活動範圍應控制在0~60°之間。期間禁止患者下床活動,避免 ACL 的再損傷。
3術後3-4周
① 繼續保持膝關節伸展的練習。
② 活動度練習:術後第3周,被動屈膝達到120°,術後第4周,被動屈膝達到130°。
③ 術後第3周,調整直膝活動夾板為0~45°,術後第4周調整活動夾板0 ~90°,並在此範圍內練習屈伸膝。
④ 術後第4周以後睡眠時可不帶直膝夾板。
⑤ 可開始固定自行車練習,早期要用最小的阻力。
⑥ 此時可以開始閉鏈練習,如靠牆淺蹲、壓腿。
4術後5-6周
① 術後5周被動屈曲應達到130°,該階段開始進行膝關節穩定訓練,如提踵練習,靠牆靜蹲時膝屈曲角度適當調整。
② 術後6周創傷後血腫吸收,瘢痕形成或發生瘢痕收縮,可引起關節運動障礙。此時,功能鍛鍊的同時配合中藥燻洗患處,能夠溫經通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康復效果更好。
③ 滿6周後可脫雙拐完全負重行走,並開始進行上下樓梯訓練。
5術後7-8周
康復訓練主要包括滑板、直腿抬高、夾球、膕繩肌訓練、抬小腿、功率車、步態訓練、單腿站立訓練、靜蹲和本體感覺訓練等。訓練患者帶支具完全負重行走,強化股四頭肌肌力和關節活動範圍訓練,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
6術後3-6個月
患者已經可以在正確姿勢下進行正確的坐、站、立、走等基本活動,患肢膝關節無腫脹,股四頭肌和膕繩肌的力量達到正常的70%。此時要求患者加強肌力、神經肌肉控制練習,開鏈訓練和閉鏈訓練結合進行。同時開始敏捷性訓練,告訴患者可以騎自行車代步,並可以進行遊泳、慢跑活動。
7術後7個月-1年
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全面恢復體育運動。
對於劇烈外傷造成的前交叉韌帶損傷
一般暫時予消腫、冷敷、制動等處理
待受傷1-2周後
膝關節腫脹疼痛好轉再行手術治療
對於損傷較為嚴重
並帶有合併傷的情況
手術時機還要延遲2-3周
對於陳舊傷
一旦確診,應即刻接受治療
一般在手術前先進行3周左右的肌力訓練
康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功能
因此必須儘早介入康復手段
【本文參考文獻】
陳家, 魏世雋, 王洪. 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研究進展[J].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 26(16):1489-1494.
顧莉華, 徐玉萍, 王蓓琳,等. 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治療[J]. 上海中醫藥雜誌, 2012(11):61-63.
江海燕, 於法景, 王亮.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的術後康復(二)[J].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2003(01):96-98.
龐紅梅.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運動康復臨床研究[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6(5):528-528.
王彬, 李穎智, 劉曉寧,等.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8, 022(012):2199-2203.
高麗潔, 陸琳, 覃鼎文, 馮華.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在醫院康復治療時間對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誌, 2010, 25(01):27-30.
鄭鋒.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訓練[J]. 內蒙古中醫藥, 2011(18):149-150.
張付.終結膝痛:運動者的有效護膝指南[M].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