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紅寺堡區大河鄉香園村充分挖掘同心、隆德兩地群眾的優秀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藉助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大舞臺,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廣泛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還融洽了鄰裡關係。
眼下正值寒冬,室外寒氣逼人,而在大河鄉香園村文化活動中心內卻是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該村秦腔自樂班子正在加緊排練春晚節目,高亢的唱腔、鏗鏘的鼓點,為寒冬裡的香園村增添了火熱的氣氛。
香園村是1999年由同心縣、隆德縣移民搬遷組成的一個回漢雜居村,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享有紅寺堡區文化第一村之美譽。近年來,該村巧借政府搭建的文化活動廣場、活動中心、鄉村文化大舞臺和戲曲戲服道具,充分發揮群眾優秀文化、良好生活習慣和鄉土文化能人帶動作用,組班子、建隊伍,強民風、樹新風,積極組織開展書法、社火、籃球、廣場舞、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扶持發展高臺社火製作非遺項目,不斷豐富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精氣神。
香園村黨支部書記史軍民說:「我們香園村文化傳統積澱比較雄厚,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都比較高。我們經常利用農閒時間組織群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通過編排、演繹正能量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切實提高群眾的精神面貌,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香園村把「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作為推動全村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內容,以「傳承文化美德、建設美麗鄉村」為切入點,動員群眾互幫互助發展生產,比學趕超發家致富。尤其在回族群眾慶祝古爾邦節、開齋節和漢族群眾過年、過中秋等傳統節日,都會邀請雙方鄰裡共慶佳節、共話發展,他們在互來互往中拉近了距離,建起了深厚的民族關係。
香園村現組建了社火隊、籃球隊、秧歌隊等5個業餘文藝團隊200餘人。其中高臺社火隊充分挖掘隆德高臺社火精華,從2010年至今經常參加展演,多次摘得一等獎、特等獎,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次受到自治區、吳忠市各大媒體的追捧和報導。(田飛 蔣 娜)
【來源:吳忠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