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張巍的「造像」總是在疏離真實與虛幻的距離,他意在探討人的價值與哲學含義。引導人們對自身存在本質的再思考,他的作品持續衍生並不斷突破傳統攝影的範疇。影像的形式與主題巧妙地結合一步一步挑動著觀看者的不安。荒謬,誇張,繪畫與攝影之間嫻熟地轉換「讓這些圖像保持著動人的張力」,讓人過目不忘。
政治文化在這種並置中消解,更多的表現為,對個體身份和價值的追問
色影無忌:將不同的臉上局部拼湊起一個個名人肖像,你的這些圖像在視覺上呈現出更多的是精緻、荒謬和突兀感,卻並非只在乎個體情緒,你的思考顯然更宏觀,這些「偽現實」的作品,所包含的深意是什麼?
張巍:這些虛擬肖像是《人工劇團》其中的一部分,是《臨時演員》延續,作品開始於2007年我收集拍攝了300多個中國普通人的素材用電腦將這些人物的五官拆分成小部件,然後再把這些五官隨機互換,製造出一張虛擬的面孔,來表現和展示著這個社會中各個階層、各種職業人群的一種的生存狀態。
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在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演技高超的人可以扮演很多角色,而且可以扮演的很好。在這種溫文爾雅貌似平靜的真實背後,深深的隱藏著一種從古至今的「生存智慧」,很顯然,它是病態的,這病態並非在現實中能夠輕易發掘,它隱藏於我們之間的精神深處。《人工劇團》是我把《臨時演員》中,人的五官用電腦虛擬的手法來還原一個具體的形象,我對這些我虛擬合成的人並沒有意識形態的評價,因為他們只是被構建的符號。政治文化意味著已經在這種並置中消解了,更多的表現為,對個體身份和價值的追問。
色影無忌:攝影有「偽造現實」的可能性,似幻還真,這種被篡改和處理後的景觀化的肖像,是否與社會處境、文化氛圍、時代範疇等不無聯繫?
張巍:現實是每個人對真實世界的一種感性的反饋。沒有唯一的、標準的真實,只有多樣的、豐富的「感觸和體驗」。
就「體驗而言」,攝影師無法在一副圖片作品中對「感性」的體驗做出「快速的、有效的反應」——即無法直達現實的本質;但它卻可以通過攝影作品對現實做出一種高度的概括、提煉和補救。
就我拍攝《臨時演員Temporary Performers》而言,面對的是一些現實中的人,但直接想要獲得的影像結果卻來自於我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真實感受。當時,我的下意識裡就覺得應該通過電腦去「處理一下」,然後影像中的人物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才是我想要的「一種我所認為的真實」。
網際網路時代改變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網際網路它在加深和印證著現實世界的無聊和荒謬,也許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若說網際網路和現實的關係,那它應該就是「個體對待現實世界的一種有力的印證和補充」。
色影無忌:創作難度更多的來源於?
張巍:更多源於思想觀念上的突破,觀念上的突破需要長時間的生存體驗和知識積累。
色影無忌:《人工劇團》分幾個系列。現在做了政治人物,娛樂明星、經典名畫...其它的有什麼考量?
張巍:《人工劇團》共5個部分,現在完成了3個部分,正在進行的第4部分叫《未命名的習作》這個是根據世界美術史裡的一些關於宗教題材的繪畫來進行分解處理,將一些局部放大使其更加具象化,具象化的圖像有種變異的效果,這個系列我想試圖來探索神,人,動物之前的微妙關係。
人工劇團--未命名的習作Artificial Theater ---The unnamed exercises 2013
第5個部分將探索是關於暴力圖像一些研究,目前還在收集素材。
色影無忌:《傷逝》、<無聊日記>《白色禮服》、《臨時演員》、《童話》、《某一死者的畫像》《人工劇團》、..你的作品日漸成熟,一路走來,你的藝術創作和心路歷程是怎樣的?
張巍:我所有的作品都是關乎於人的——作為這世界最為複雜的一員,「人」獨立於「物」,成為一極,我想把人對世界的影響了解的更透徹。人的身體,作為人的外設,其一舉一動,皆幹預世界,那些被人熟視無睹的「人之片段」,最能表露真相。
「傷逝」創作於2002年,是我由繪畫轉為攝影的初期,當時我自己一貧如洗,因此只能臨時借朋友的相機進行創作,東挪西湊,最後完成時,算來使用了好幾個不同的相機。我將不同影像組合在一起,框定在統一的版式中,以此作為我在迷茫狀態的鏡像。
《傷逝》 DEATH MOURNING 2002-2004
《無聊日記》開始於2004年,當時我未能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於是便用數位相機進行即興創作,用業餘的、傻瓜式的偷拍或窺視,記錄生活中細枝末節。當我系統整理這些素材碎片時,才猛然發覺,那些真實存在過的生活,居然像發生在另一時空,陌生、意外、疏離,讓自己都感到可怕。
我之所以將兩幅畫面並置,是藉助兩個場景的互動,以人和自然,靜和動,美麗和混亂,物質和精神等不同的對立。在進行後期拼貼時,我捨棄了許多很好、但是孤立存在的作品,因為我需要呈現的是一個整體。
無聊日記 THE DIARY OF SENSELESS RAMBLING-18 2006
無聊日記 THE DIARY OF SENSELESS RAMBLING-23 2004-2008
「白色禮服」這一系列,講述的是人的孤獨。那些人被白西服包裹,被表面的、光潔的「白」所包裝,其真正的內心深藏不露,因而「泯然眾人」。這一主題創作,源於我自身的記憶,——我小時候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某次在街頭偶見一個身穿白西服戴白手套的人,在人群中鶴立雞群,給我極深的印象;前些年再次於北京地鐵上看到相同裝扮的人,已然見怪不怪。於是我想以此為題,表達原本特立獨行的個人,在時代或世界的變化中,被大量複製,因而喪失自我的過程。
白色禮服white suit 2007
「臨時演員」是我於2007年開始拍攝的系列作品,完成拍攝以後,這些肖像與我的想像相差甚遠。為了強化現實影像的魔力,我用電腦合成的辦法使他們的五官互換,製造出一張張虛擬的面孔,甚至是虛擬的「人」。我不知道,為什麼,隨機互換的臉最終達到一種「相似」的效果。
《臨時演員》實際上想表達的是每個人都是「臨時的表演者」,強調身份的臨時性、互換性、混亂性(臉上五官的錯位和互換)。身份的不同折射出精神層面的多變性,也體現出人在物化時代裡漸漸演化的過程。高速變革的現實世界中,不確定的身份使大家都有可能變成臨時的表演者。在急速變異的環境中,人的表演狀態也幾近於癲狂,像發情的動物,無所顧忌地你追我趕,手舞足蹈,低垂的眼袋和布滿血絲的眼睛刻畫出人物的脆弱的滿足感包裹之下的疲累、痛苦、壓抑、沮喪……
臨時演員 Provisional performers 2007
「臨時演員」兒童篇「童話」就是針對這種觀點所產生的一組圖片。那些孩子被置換上大人的五官,從而喪失了天性的浪漫、自由、天真,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迷茫、感傷而不明就裡的無辜神色。肢體、膚色、紅領巾、背景粉色而曖昧的色彩,讓這種無形而感傷的悲情氣氛加劇。我是試圖以「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穿越時光碎片,回到自己的過去,遵循自己的童年記憶,成長、受教育、被關愛、被限制,在「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的體制機器下,被壓制為統一的人體罐頭,過早學習用成人的視角,審視所謂社會洪流,而無視個人體驗,還未認知自我,已然靈魂老去。
臨時演員-童話 2008
完成《臨時演員》後,我積累了好幾百人的照片作為攝影素材。這些素材非常精彩,我想能否把他們利用起來。2008年,我看一個日本的電腦遊戲,《人工少女3》是一款由ILLUSION開發的3D-18禁戀愛養成遊戲,發售於2007年11月30日 。
《人工少女3》的自由度非常高。玩家可以透過編輯器設計自己心目中的少女。包括少女的眼睛、髮型、鼻子、嘴唇、胸部、膚色等都可以具體地設定,並有30種性格喜好可供選擇,這樣每個創造出來的「人工少女」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可以設計人物之外,還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服裝和飾品來裝扮少女,同時配有三原色調色板供玩家調配出自己喜歡的顏色。本作的模型處理做得更為出色,動作舉止顯得比較自然,有著喜怒哀樂等豐富的表情變化。
在創造好自己的人工少女後,就可以在遊戲中和她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小鎮上。
這個遊戲讓我萌生了一個想法,我是否可以用我的素材去虛擬一個不存在的人,於是我開始嘗試《人工少女》作品系列
《人工少女》系列以後,我再次嘗試用電腦虛擬的方式去實驗。我開始在網絡上搜索我感興趣的一些人物肖像,我找到了很多包括希特勒,傑克遜,還有一些古典繪畫的圖片。我利用《臨時演員》中人的五官和電腦虛擬的手法來還原一個具體的形象,我想最終使我作品裡的人物進入一種小劇團的角色當中去,使得這個大家所熟悉的人不再是精神和靈魂的載體。我對這些虛擬選擇是不帶價值觀傾向的,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娛樂明星,都只是一些文化符號。 我想讓其有一種物化的變異感,我把這種身份虛擬化放大到作品裡,試圖去探索真理與虛構、真實與虛擬的意義,雖然只是一種假設,但卻是一種藝術的真實體驗。
希特勒,完成於2009年
愛因斯坦,(未完成)2009年 北野武,(未完成)2009年
達利,(未完成)2009年 傑克遜,完成於2009年
梵谷(未完成),完成於2009年 達文西(未完成),完成於2009年
毛澤東(第一版),完成於2009年
色影無忌:亞裡斯多德曾說:「藝術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現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現事物的內在意義。」在你各種具有鮮明社會屬性和身份特徵的芸芸眾生像中,是否暗含著一種當代社會的病態表徵。
張巍:我想讓我的作品看上去有一種無從說起的不安。想通過健康裝扮下透露出的病態,無表情中透著的無奈、恐懼和焦慮。許多的不和諧自然的組合在一起,通過這種被篡改和處理後的面無表情的形象告誡人們,其實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在扮演著各自的角色。但終歸都是表面的、臨時的,甚至可能無意義的。在這些被景觀化處理了的肖像中,暗含著一種當代中國人的病態表徵。這病態並非在現實中能夠輕易發掘,它隱藏於整個人類的精神深處。
色影無忌:納爾遜•古德曼在其著作《構造世界的多種方式》裡談到形式與主題,往往追求形式者在主題上很難做到,在你的作品裡是如何將主題與形式統一的?
張巍:我覺得形式和主題是缺一不可的,因為形式是觀眾進入的入口,進入才能更好的解讀作品,我覺得在兩者之間一定要把持好他們的尺度關係,使其平衡。
色影無忌:作為2013新銳攝影師提名獎得主,你理解的「新銳」是怎樣的?
張巍:請原諒,我並不知道「新銳」是什麼樣的。
色影無忌:前一段時間的「撞車」事件將你推上風口浪尖,有種說法叫「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發生問題時,國人很善於將錯誤歸於自己人,攝影師創作作品很不容易,這勢必會有影響,對你的觸動更多的在於哪方面?
張巍: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更多的人會因此去仔細的閱讀我的作品,但也因為此事表現出我們的脆弱和不自信。作為一個創作者來說,不管你的過程怎麼艱辛,旁觀者不會看到這些,但也無所謂別人怎麼看我,保持自己獨立思考,不去受外界幹擾這些就足夠了。
色影無忌:杜曦雲先生給你的文章寫到「在繪畫/攝影、拍攝/製作、真實/虛擬、正常/反常之間,你在精心調節著尺度,讓這些圖像保持著動人的張力,」你認為一個攝影師應怎樣維持攝影創作的生命力?
張巍:我並沒有刻意去維持這種攝影創作的生命力。創造力應該是來自於長時間的工作積累和更多的理性思考,在不間斷地去探索和實驗,雖然過程很漫長,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整個過程中所有的探索和思考都屬於自己,最終呈現出的結果是交給觀眾去評判去審視的。一切創作都是自然形成的,跟前者有一定的關係。
色影無忌:接下來的創作會向哪個方向走,動態影像和裝置藝術等新媒介手段也會嘗試吧。
張巍:我想儘量的去嘗試新媒介手段,要根據主題而定,影像裝置是我接下來主要呈現形式。
人工劇團
我的童年是在劇團家屬院裡度過的,小時候經常可以見到許多演員,可以觀看他們在舞臺上扮演的古今中外各類角色。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劇團因為要不斷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戲曲在悄悄地進行著變化——逐漸在傳統的、地方的、民俗的文化藝術中引入流行的、時尚的、外來的內容,相互交雜糅合,呈現出一種混雜、荒誕和無序的獨特審美。如今回想起來感觸很深,一直懷有將這種感覺表現出來的衝動。
《人工劇團》是《臨時演員》系列作品的延續,我希望將之前的「臨時演員」融合到「人工劇團」的角色當中——用更加標誌化的角色,來淡化人物本來的演員身份,使其「表演」顯得愈發典型和荒誕。在表現上,我借用了電腦遊戲式的人物虛擬方式,選取一些我喜歡的人物形象作為演員扮演的對象,應用電腦合成,將數以百計真實的普通演員的身體局部重新進行拼貼組合,利用每個演員與經典人物形象之間的微小相似點,包括膚色、頭髮等細節特徵,通過人工互換,上百位演員原始的真實形象消失不見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虛擬肖像。這些肖像不再是「靈魂或精神」的載體,而是變成了具象的圖式,有種物化的變異之感。
現實生活中,渴望成功的人往往因為不能如願而失意, 虛擬的網路遊戲,卻能帶給處於遊戲身份中的人們一種成功的感受。整個遊戲都是從「人」這個基本的身份開始,由你為他設定性別和基本外型,並確定其人格特質。如同網路遊戲中對角色的塑造,我把這種身份虛擬化誇張應用到我的作品裡,整個過程雖然是一種假設,但卻是一種精神上的真實體驗。
關於攝影師
張巍,1977 生於陝西省商洛,2002 進修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北京
2012 Openspace Bae國際藝術家駐地計劃 韓國釜山
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部分展覽】
2013 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 中華世紀壇當代藝術館 北京
直覺甦醒—13屆平遙國際攝影節 棉織廠 平遙 山西
色溫—(CYAP)伊斯坦堡交流展 伊斯坦布 土耳其
個人技藝的新攝影—四人作品展 穀倉當代影像館 蘭州 甘肅
多元叢生 布魯姆畫廊 北京
懸置—四人展 城床單廠D2 大理 雲南
顯微無間—國際攝影展 時代美術館 北京
放大Enlargement---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 莫拉-卡納雷喬宮 威尼斯 義大利
藝術北京 NUOART 農展館 北京
2012 遊戲,夢幻與創傷----第二屆德國魯爾雙年展 杜伊斯堡 德國
風向 -- 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 俄羅斯
亞洲先鋒攝影師成長計劃展 第四屆大理國際影會 大理 雲南
Openspace Bae國際藝術家駐場創作展 釜山 韓國
引爆!2012 CYAP匯報展 國際會展中心 北京
2011 孵化器 荔空間 北京
Harmony+Love多媒體跨界藝術展 國際貿易中心 北京
TOP20·2011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 浙江美術館 杭州
虛實同源--北京新媒體藝術年展 宋莊美術館 北京
虛構即真實--青年藝術家邀請展,明圓藝術中心,上海
黑白現實主義文獻展,北京當代藝術館,北京
CIGE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國際貿易中心B15,北京
2010 這個世界存在嗎?--第六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糧倉,連州
雙重語境--上上國際美術館 ,北京
暖--跨年藝術展,創智天地,上海
真實的假象--798紅鼎藝術,北京
錯位--影像交流展,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三不靠——鑄造藝術館,一號地,北京
上海藝博會青年藝術家推介展,世貿商城,上海
向前一小步—青年藝術家實驗藝術邀請展,798創意廣場藝術館金屬庫,北京
草場地攝影季|阿爾勒在北京——中國新銳影像展,草場地紅一號藝術區,北京
2010實驗影像檔案展, 宋莊美術館,北京
2009年主權亞洲藝術獎,提名展,圓形大廳,香港
2009 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廣東美術館,廣州魔盒----國際跨界創作展,學學文創,臺北
混合與分享——CC影像與新媒體作品展, 798映藝術中心,北京
麗水國際攝影節, 油泵廠展區,麗水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棉織廠F區,平遙
2008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棉織廠A區,平遙
看不見的青春 ——中國新銳藝術家聯展,WATERGATE gallery,首爾韓國
攝影地圖,798時態空間,北京
07影像檔案展, 798 OPEN實現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
Global Times2010國際風尚年度新銳藝術家大獎
亞洲主權藝術獎提名
麗水國際攝影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