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唐》英雄:天下第三條好漢裴元慶

2021-02-23 往事


裴元慶,是《說唐》中的天下第三條好漢。

 

在第30回,為了攻打瓦崗寨,宇文化及向隋煬帝舉薦良將。

 

於是,他就此在宇文化及的口中亮相:

 

「今有山馬關總兵裴仁基,他有三子:長元紹,次元福,三元慶。這元慶雖只十二歲,他用的兩柄錘,卻有五升鬥大,重三百斤,從未遇過敵手。」

 

和李元霸一樣,這又是一個12歲的小朋友,又是一個手拿兩柄大錘子的猛人。

 

到底只是天下第三,錘子的重量,比天下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的錘子輕了500斤,只有300斤,約合現在的360斤。

 

即便如此,裴元慶仍然需要單手揮舞各180斤的大鐵錘,徵戰疆場。

 

在《說唐》中,裴元慶一開始是給隋煬帝楊廣打工的。

 

在與瓦崗眾將的第一次交鋒中,他揮舞大錘,砸斷了史大奈的刀,夾住了單雄信的槊,打彎了秦叔寶的槍,震壞了程咬金的斧。

 

這其中的單雄信,是排名最末的第十八條好漢,秦叔寶則是第十六條好漢。裴元慶一出馬,就打得這二位灰頭土臉。

 

就在瓦崗寨即將被裴元慶一個人踏平的時刻,不出意外地,敗壞隋朝好事的末世妖孽出現了。這個妖孽就是監軍張大賓。

 

由於監軍張大賓的直接迫害,裴元慶在一怒之下,投向敵軍陣營,反而成了瓦崗寨的人。

 

所以到了第34回的四明山大戰,裴元慶是代表瓦崗寨出戰的。

 

他趁著宇文成都疲累,以天下第三對陣天下第二,打得宇文成都回營就暈了過去。

 

然後在第35回,裴元慶跟天下第一條好漢李元霸單挑了:

 

元霸衝到西邊,當頭裴元慶一馬迎來,見頭上沒有黃旗,就把錘打來。裴元慶把錘一架,大叫道:「好傢夥!」元霸又連打二錘,元慶連架二下,叫道:「果然好厲害!」回馬便走。元霸大叫:「好兄弟,天下沒有人擋得我半錘的,你能接連擋我三錘,也算是個好漢,饒你去罷。」

 

這是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三的唯一一次交鋒,也是這兩位天才少年一生中的巔峰時刻。

 

裴元慶的死,在第37回。在這一回,和裴元慶對陣的第十條好漢尚師徒和第十一條好漢新文禮,真刀真槍幹不過,就玩陰的,布置下地雷火炮的陷阱,致使裴元慶葬身火海。

 

如果說天下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撕成兩半,死得最為慘烈的話,天下第三條好漢裴元慶如此死法,應該算是最為壯烈了。

 

但是,從真實歷史的角度來看,裴元慶在隋朝末年,就能夠如《說唐》所言,被地雷火炮所引發的大火燒死或炸死。實在是死得很超前。

 

因為火藥的出現,至遲大約在中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而且,有唐一代,只有火藥運用於煉丹的記載,未見運用於戰爭的記載。火藥在軍事上的運用,我們還要等到公元10世紀的北宋年間。

 

所以,隋末年間的裴元慶,被敵人如此熟練運用的火藥炸死或燒死,不可能。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死法有點超前,但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這樣一位英雄少年呢?

 

有的。

 

史上的他,名叫裴行儼。

 

線索還是來自第30回裴元慶剛剛出場時,宇文化及向隋煬帝楊廣介紹說,裴元慶的爹是山馬關總兵裴仁基。

 

山馬關在哪兒,今天已無法考證;隋朝更沒有「總兵」這一武職。但是,裴仁基此人在史上卻真有其人。

 

《隋書》《北史》,都有裴仁基傳記,說他「少驍武,便弓馬」,又說他的兒子裴行儼「每有攻戰,所當皆披靡,號為『萬人敵』」。

 

裴仁基年輕時,以隋文帝楊堅的侍衛起家。到了隋末大亂時,他已擔任「河南道討捕大使」這樣的方面軍司令員,帶著大兒子裴行儼一起,率軍對付李密的瓦崗寨。

 

而且,正當裴仁基和裴行儼屢有斬獲時,豬一樣的隊友出現了。和《說唐》中所說的一樣,真就出現了一個監軍,不過不叫張大賓,而是「監軍御史蕭懷靜」。

 

這位蕭懷靜,逼反了裴仁基父子倆,他們投降了瓦崗寨。隨後,隨著李密敗於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走投無路的裴仁基父子倆,只好又投奔了王世充。

 

王世充當然知道這父子倆在戰場上棒棒噠,於是極盡籠絡之能事:不僅將自己兄長的女兒嫁給裴行儼,而且捨得封官,他封裴仁基為禮部尚書,裴行儼為左輔大將軍。

 

然而,王世充畢竟並非真命天子,有此猛將在手,他居然不是「且行且珍惜」,而是「且用且提防」。

 

時間一長,王世充那點小意思,裴氏父子也知道了。於是,他們也開始想招兒正當防衛。可惜的是,事機不密,被人告發,裴仁基、裴行儼父子倆就此被殺,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表演。

 

請注意,史上的裴行儼是死於刀劍之下,不是死於火藥引發的烈火之中。

 

《說唐》中說,裴仁基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裴元紹、裴元福、裴元慶。

 

其實,歷史上的裴仁基只有兩個兒子:在裴元慶的原型裴行儼之外,還有一個在史上大名鼎鼎的兒子、唐高宗時的名將——裴行儉。

 

裴行儉似乎與裴行儼這個哥哥的年齡差距比較大。因為他在父兄遇難以後,才到學齡期。他因此受到唐朝官方照顧,進入國立大學學習。到了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他由明經出仕,先後擔任過長安縣令這樣的小官。

 

裴行儉文武雙全。文的方面,史稱他「工草隸」,系書法名家。

 

武的方面,裴行儉在由長安派往西域為官之後,為唐王朝立下了平定西域的大功,以至唐高宗對他的功勞激賞不已:「行儉提孤軍,深入萬裡,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其兼授二職。」於是,讓裴行儉同時兼任文武兩個方面的職務,以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裴行儉在史上還以知人而聞名。最有名的是他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傑的品評:「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衒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嘿,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驗之四人的結局,裴行儉果然言中。

 

而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名將,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等,都是經裴行儉提拔引進的。

 

很明顯,以裴行儉在唐朝的卓越表現,沒有丟英勇父兄的臉。

 

然而,裴氏父子的故事,還遠不止此。


 

裴世基、裴行儼、裴行儉父子三人,屬於河東裴氏這一個在我國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

 

河東裴氏產生於春秋,崛起於兩漢,發展於三國兩晉南北朝,鼎盛於隋唐,代代相傳,綿延至今。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無二裴」的說法。

 

據統計,在歷朝歷代,河東裴氏共出宰相65人、大將軍6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專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進士170人,其中文武狀元6人、附馬21人,郡守以下各種官員不計其數,被各種史籍載列的有上千人。

 

如此家族,盛產猛人。真實的裴行儼,雖然沒有虛構的裴元慶那樣被明確為「天下第三條好漢」,但他能夠在冷兵器作戰時代就有著「萬人敵」的外號,可見勇猛程度不是一般。

 

裴元慶,可以算是隋唐十八條好漢中,最為接近真實的一個人物。

 

所以,裴元慶這個天下第三條好漢,人兒是真的,事兒也基本上是真的。

相關焦點

  • 《說唐》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使用的流金鐺長啥樣?很多人理解錯了
    少年時讀《說唐》,對裡面的英雄好漢煞是敬仰佩服。對各位英雄好漢的兵器也是耳熟能詳。包括李元霸和裴元慶的鐵鎚、雄闊海的熟銅棍、秦瓊的金裝鐧、羅成的虎頭槍,以及程咬金的宣花大斧。但不知道其中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的流金鐺和第六條好漢伍天錫的混金鐺長啥樣,很是好奇。
  • 隋唐十八好漢排名!堪稱最準的隋唐18好漢排名榜!
    隋唐第十五名好漢,掛錘莊莊主.是隋唐八大錘之一.《說唐》瓦崗英雄之一單雄信與梁師泰有一戰.梁師泰僅僅兩錘將單雄信震的兩手酥麻,虎口震開.單雄信為隋朝第十八好漢,可見梁師泰的厲害.
  • 宇文成都是隋唐第二將,為何被裴元慶一錘砸敗,回去還倒地昏死?
    宇文成都是《說唐》第二條好漢,身長一丈,腰大十圍,金面長鬚,虎目濃眉一條鳳翅鎦金鎲,重四百斤,除了李元霸就數他厲害了。
  • 雄闊海和裴元慶誰更厲害?裴元慶其實並不是雄闊海的對手!
    提到裴元慶,凡看過《隋唐英雄傳》影視作品或者看過小說《隋唐演義》的朋友們,相信大家對裴元慶這個人物多少應該有一些了解吧。
  • 隋唐十八條好漢排行榜中,為何秦瓊只能排第十六,羅成排第七?
    不過,《說唐》也只寫了第一到第十一個好漢,另外在秦叔寶和單雄信出場時,明確標識了他們是「第十六條好漢」和「第十八條好漢」,剩下的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條好漢空缺。
  • 隋唐十八條好漢,排名靠前的都是虛構人物!
    「隋唐十八條好漢」是《說唐》中的說法,原著中共出現十三人,有五人作者並未提及。其餘十三人,排名靠前的好漢均為虛構人物,反倒是歷史上真實的猛將排名靠後。第一條好漢:西府趙王李元霸,原型為李玄霸,是李淵的第三個兒子,但年僅十六歲就去世。
  • 四五六傑聯手都能輕鬆打敗,卻接不住裴元慶一錘
    宇文成都在隋唐系列評書中,一般認為是第二條好漢、第二傑,但宇文成都的表現實在是不敢恭維,也不知宇文成都是咋回事。在《說唐》,宇文成都戰敗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這四五六傑聯手,卻接不住裴元慶一錘。《說唐》對宇文成都的表現還是相對客觀的,宇文成都在書中是第二條好漢,裴元慶是第三條好漢,雄闊海是第四條好漢,伍雲召是第五條好漢,伍天錫是第六條好漢。四明山之戰前,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作為三路先鋒前來截殺楊廣,宇文成都奉旨殺出,與三位英雄對戰。
  • 裴元慶是誰的轉世,能硬接李元霸三錘,還能力克宇文成都
    裴元慶,《說唐》《興唐傳》等書中人物。隋唐第三條好漢,裴仁基之子,手持一對銀錘,驍勇善戰,是唯一一個能接李元霸三錘的武將。坐騎「抓地虎」。
  • 演藝中為何裴元慶能擋住李元霸三錘,排名還在宇文成都之後?
    宇文成都——隋唐好漢排名第二。宇文成都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外號天寶大將,號稱大隋第二條好漢,武力僅次於李元霸,「身長一丈,腰大數圍,金面長鬚,虎目濃眉,使一柄鳳翅鎦金钂,重三百二十斤」,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在抑制反王勢力方面有突出貢獻。後十八路反王討宇文化及,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所殺。與李元霸相比,宇文成都算是比較正常的人類。
  • 隋唐故事:天下十幾條頂級好漢,只有五大名將,排名和地位沒爭議
    簡單地說起來,在眾多天下十幾條頂級好漢的排名中,只有五大名將沒爭議。首先,當然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西府趙王李元霸,他是書中公認的第一戰神,無論是哪個版本,即使會強調他的招數不如羅家槍,也會被魚俱羅斬殺,但是李元霸的力氣和錘法,始終都是其他人無法超越的。
  • 此人是裴元慶師父、羅士信舅舅、羅成剋星,為什麼不入隋唐名將榜
    看到「此人是裴元慶師父、羅士信舅舅、羅成剋星,為什麼不入隋唐名將榜」這樣一個標題,熟悉隋唐系列小說故事的朋友,應該對這位高手不陌生。因為能夠克制羅家槍的人,在小說裡都是用雙槍的好漢,雖然不同版本出現的人物不止一位,比如薛英、丁曉嵐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兼具裴元慶師父,以及羅士信舅舅身份的,只有雙槍大將定彥平。
  • 宇文成都到底能不能打贏裴元慶?
    一宇文成都和裴元慶都是隋唐英雄中響噹噹的高手,二人實力算是差距不大。在《說唐》中,第一高手毫無爭議的就是李元霸,而第二就是天寶大將宇文成都,第三是銀錘太保裴元慶。按照排名來說,宇文成都是勝過裴元慶的,但是二人交手一次,宇文成都卻被裴元慶打傷,故而很多人就對二人的排名的合理性產生質疑。
  •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為何這麼排名?看看他們前世就知道
    隋唐十八好漢,前三名分別是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不管《說唐》、《興唐傳》還是《隋唐演義》都是這樣排名的,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達成了共識:這三人的順序不能打亂
  • 隋唐中有位好漢,能讓李元霸認輸,使裴元慶哀嘆,就是打不過秦瓊
    比如好漢排名,很明確告訴你,有十八條(十三條)好漢,第一是李元霸,第二是宇文成都,第三是裴元慶…… 哪怕出現 「反殺」也會有個解釋,比如裴元慶打敗宇文成都,因為之前,宇文成都早跟多位好漢交手多時了,體力消耗太大,所以被養精蓄銳的裴元慶縱馬一衝,掄錘一砸,就給敗了。
  • 隋唐英雄中最慘的五個好漢,一人被萬箭穿心,兩人被撕成碎片
    今天的話題是《說唐全傳》中的好漢,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隋唐那個亂世時代,龍爭虎鬥,當真是出了很多英雄好漢,在《說唐全傳》中有一十八條好漢的排名,受到不少讀者和觀眾的追逐
  • 隋唐第一衰勇將:遇裴元慶和羅士信傷身,逢王伯當或羅成「變色」
    看到「隋唐第一衰勇將:遇裴元慶和羅士信傷身,逢王伯當或羅成變色」這樣一個標題,熟悉隋唐小說主線故事的朋友,也許能通過這些線索,想到一個人,沒錯,這個所謂的第一衰勇將,就是瓦崗英雄對面比較重要的敵人,虹霓關守將,八馬大將新文禮。
  • 隋唐第三將:膂力三萬斤,四錘震瓦崗,打跑李元霸,死無名輩刀下
    我們說的「隋唐第三將」,是《說唐》、《興唐傳》、《隋唐演義》等書中的,如果到歷史上去找「隋唐第三將」,那可不好找,因為歷史上沒有人排名。
  • 隋唐18條好漢,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有幾個?三個保底
    隋唐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李元霸在隋唐中是個無敵的存在,雖然其貌不揚,卻力量驚人,掌中一對擂鼓甕金錘共重八百斤。憑著這一對錘,李元霸二錘將宇文成都砸成傷,三錘砸跑了裴元慶,並以一人之力將十八路反王的百萬大軍砸的死傷大半,由於沒人能打得過他,最終舉錘罵天被雷劈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