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

2021-02-19 梧桐樹邊羽


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並不複雜,其實就是記錄了王維在送別朋友歸隱之時的情景和心理感受。容易讓人理解錯誤的就是首句「下馬飲君酒」,看正常語序,「下馬/飲君酒。」從字面上來說,這就是詩人從馬上下來,喝你的酒。既然是來送別,自然詩人是我,而要離開的朋友就是你了。你要走了,我卻急急忙忙騎馬過來喝你的酒。

那是不是說不大過去?

古人在送別的時候,一般是送者開宴贈酒送別朋友,就算到了今天,也沒有讓要走的人請客的道理。這裡一般解釋是「飲」字是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


最簡單、常用的例子就是「驚天地、泣鬼神」,是讓天地驚動,使鬼神哭泣。

其實就是讓賓語變成動作的主語,所以「飲君酒」,就是「請君飲酒」。

這種解釋其實大多數人就滿意了,知道「下馬飲君酒」的意思是:請你下馬來飲杯酒。解釋得過去。

但是我是不滿意的。因為並非「飲君」,後面還有一個「酒」字。我能不能解釋成請「君酒」下馬來喝一杯?抑或是請「酒」下馬來喝一杯「君」?這種解釋當然是錯誤的,所以在這裡和「泣鬼神」不一樣,賓語兩個字代表不同的名詞是不行的。但是理解成「君的酒」也不對,請「君的酒」下馬來喝一杯?

這不胡扯嘛。

這種使動結構在文言文中很多,比如《五柳先生傳》中的「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中的「其志」就是「他的志趣」,這句話就是讓他的志趣感到快樂,這就是能講通的。如《五蠹》中的「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懷西戎」指使得西戎歸順,這都是偏正結構,而「驚天地」的賓語是並列結構,但實際上也是一體的,「天地」、「鬼神」指代的都是上蒼、幽冥,是一種東西。

很顯然,「飲君酒」在我這種比較認真的人來看,光是一個「使動結構」講不過去。


個人認為,這就是一個「詩家語」的典型。

前面有篇文章專門講「詩家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實際上我們打通這句詩的正常邏輯,應該把「君」提到最前面,而「酒」字不用動:「君下馬飲酒」,意思是不是就順暢了?

但是意思順暢了,節奏感和平仄對應就完全沒有了。有朋友就要說,《送別》本來就是古風,講什麼平仄?不錯,這確實是一首古風,王維也有相當部分的詩作都是不按平仄格律來的,不過在他出生的時候,平仄格律已經出來了,並且飛速地在詩人中流行。

李白、王維都是同一時代的人,這個時代,格律已成氣候,逐漸成為科舉用文體,但是並不是格律詩就取代了古體詩。個人在寫詩的時候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同樣佳作如繁星燦燦。隨著杜甫時代(比李王小十多歲)的到來,格律才完全成熟,平仄格律在保證詩句語音清朗方面的巨大功效也展現出來,最終成為古人啟蒙教育。


王維的大量古風作品是有時代背景的,格律本身還處於不斷探索、不斷完備的時期,所以他寫的詩古風居多。不過平仄概念已經漸入人心,雖然可能「相粘」的規則因為形成時期晚,對詩詞音律影響小,經常不被他使用(如《渭城曲》),成為「折腰體」。但是王維的句子大都是律句,也就是講究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交替,同時保證上下句的相對。

李白、王維寫古風,實際上已經開始用律句寫古風。到後來,真正不按平仄的古風基本消失,出來的律句古風,我們稱之為「律古」。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王維這句詩,無非是為了保持詩的節奏感和平仄相替,選擇了這種表現方法,把「君、酒」兩個字放在了「飲」的後面。為什麼要這麼放?因為在相替的原則下,沒有其他地方可放。

雖然這是一首古風,但是押平聲韻「四支」部。所以第一句肯定不入韻(沒有「四支」平聲字或者鄰韻平聲字),而這句詩只有「君」一個平聲字,那麼按照相替的原則,這個字只能出現在二或者四的位置。「飲君下馬酒」?「飲下馬君酒」?「下君飲馬酒」?


「飲君下馬酒」還算有點節奏感,「飲君下馬酒,問君何所之?」好像也還說得過去,其他的,不都是瞎扯麼。但是第二句的二字是「君」,這無疑就打破了「相對」的原則,而且字還一樣。這當然就不好,反正也邏輯不順,所以最好別用。

結果都排除了,就只好「下馬飲君酒」了。這種為了平仄打破邏輯的表達方式,其實就是「詩家語」,強迫讀者跟著他去換一個思路。

反正我不相信當時是這麼說話的,這很明顯就是為寫詩做出的改變。咱們今天要是這麼寫,還不給罵慘去?

後面的意思就簡單了,至於領悟出各種超然的感覺,那是每個讀者不同的事情。這首詩,關鍵是要把首句理順,其他的都好說,屬於人類共情,稍微撩撥一下,我們就會有共鳴。人家畢竟是和李白、杜甫齊名的大唐詩人三甲啊。


個人的翻譯就附在後面,就不一一對應去解釋了。字面意思很簡單,好是好在詩外的意思,唐詩之特色正是言在詩外,意在詩外,大家不妨自去領會。

下馬來喝一杯酒吧,哥們,你去哪裡呢?

你說在這過得很不爽,回終南山睡覺去。

好吧,既然你不詳說,我也就不再問了。不要惆悵了,得不得意,總不及白雲仙蹤,無盡縹緲。

相關焦點

  •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別》唐·王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古人云: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
  • 【每日一詩】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送別唐·王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作品賞析【註解】:1、飲君酒:勸君喝酒。2、何所之:去哪裡。3、歸臥:隱居。4、南山陲:終南山邊。【韻譯】: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裡?
  • 淺酌獨飲千鍾醉,長詞短句緒亂飛;此般心事,問君可知未
    風起,問君可知未,該怎樣描摹?月落,怎知其中味,該怎樣詮釋?花開,似醉非醉。瓣落,是誰心疼?——題記千鍾醉醉過知酒濃,醒時知夢空,看繁華落盡也是一種痛。誰在意春花似錦、夏日蔥蘢?誰在意秋山如畫、冬意朦朧?最後,只能守著那記憶,那誓言,那殘夢。縱留餘恨,問君可知未?
  • 「尹」、「君」、「父」,什麼意思?
    「尹」和「君」「尹」字和「君」字其實是同源字,我的理解是「尹」字是「君」字的初文,最開始用的是「尹」字,後來才用「君」字來代替「尹」字的功用,於是「尹」字又做他用。甲骨文 尹字在「尹」的基礎上,「君」字就好理解了,就是持杖之人在發號施令,所以下面加了一個「口」,其字型如下。
  • 除了《關山酒》,等什麼君的這首歌也很驚豔
    喜歡聽她歌曲的人,都會知道等什麼君偏愛古風,這從她唱作的歌曲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一首也不例外。 不同於《關山酒》,《歸尋》是等什麼君自己原唱的一首歌曲,所以,相比較而言,這一首歌更能展現得出她本人的風採。
  •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東籬」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描寫隱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淵明作為隱士之宗,田園詩創始人的位置。
  • 詩詞 |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裡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 40條關於酒的詩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2.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3.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羅隱《自遣》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5.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6.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道家神話裡,「三清、三君」是什麼意思,誰才是起源的神?
    道家神話裡,「三清、三君」是什麼意思,誰才是起源的神?道家的神話傳說裡,那些神仙的名字,讓人眼花繚亂,實在不大好記。而且,經過歷代的演變,似乎有了很多個系統,弄得讀者更是雲山霧海。最初的說法,是以「老子」為發派祖師,可是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元始天尊」,看名字似乎就是最初的老祖了。
  • 一杯酒,一世情;何日與君再共飲
    將自己的情況如實告知,可能是我南方口音太重,令他們二老聽得似懂非懂的樣子,手再次的伸進兜裡,將僅有的錢全部取出放在桌上,他們似乎才真正地了解我所表達的意思,老者當下就說"孩子的娘,你去下碗面,再弄幾個下酒菜,今兒個小兄弟陪我喝幾杯",並將桌上的前推到我面前,叫我收好。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論語·鄉黨》:唯酒無量,不及亂。)酗酒,豈止亂性,而且傷身。孔子是個明白人。漢代也曾禁過酒,不殺頭,只罰款。《史記》、《漢書》中均有「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記載。不許群飲,大約是怕鬧事。文人飲酒之風,應該始於東漢。
  • 酒知匯:帶有酒的詩句(精選七七49句)
    ,千言萬語都融在酒裡,杯盞觥籌間暢意人生。  6、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7、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8、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9、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賞。  10、依微水戍聞鈣鼓,掩映沙村見酒旗。  11、新豐主人新酒熟,舊客還歸舊堂宿。  12、醉酒當歌,人生幾何!
  • 公子之弱,仁義而庸碌的平原君
    躄者建議平原君殺掉美人,平原君佯裝答應其請求,私下認為躄者因為受美人嘲笑而想殺掉美人的行為很過分,所以沒有付諸行動。後其門客在一年內走了大半,平原君疑而問之,一個門客便說:「因為您不殺恥笑跛子的那個妾,大家認為您喜好美色而輕視士人,所以士人就紛紛離去了。」於是平原君殺掉了美人,親自登門向躄者道歉,其門客才紛紛回來。司馬遷專門寫這件事,是為了說明什麼呢?
  • 袁華琳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寫在《自由之上》兩周年之際當2018年日曆上的最後一天被我划去時,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不再執於追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因為,我終於知道,活著本身就是生活的意義。但是我想,生活若是一個陶罐,我得給它裝點什麼。生活若是一張白紙,我得給它畫點什麼。簡言之,不能白白活著。 像我這樣的人,多不多?因為這個問題,我突然想知道世界以及中國總人口最新數據。於是百度,得知2018年世界總人口已突破74億,中國人口數量仍然位居第一:13.9008億!
  • 重慶|有酒有肉,君在小松柏等你
    黎君一邊開著酒一邊說起:某一晚一外國朋友進門來,快速地看了看餐單就問「你們的牛肉是真的牛肉嗎?」 這話可把黎君問懵了,哪有賣牛肉不是牛肉的。簡言回答後,那位客人就點了一個牛肉漢堡。這時,蛋卷的照燒豬肉漢堡也上來了,吃著漢堡,繼續聽故事。黎君接著說:吃完後,那位國外客人你感嘆到:我來重慶18個月,這是第一次這麼滿足。話音未落,喝著他偏愛的那杯酒就高興地談起自帶的吉他。
  • 如何理解「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詩句所包含的意義?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話呢?單這句的意思是:即使千金耗盡,還是會重新再來的。要想更好理解這句話,要把這一句合在一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整句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有自己活著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就算是千兩黃金耗盡,它也是會能夠再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