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2020-12-23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

酒,亦稱杜康。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

杜康究竟是誰,根本無從考查。大約可說明,酒在夏朝,至少商朝就已經出現。商人好像特別喜歡喝酒,《語衡·語增》說商紂王在王宮裡建「酒池肉林」,作「長夜之飲」。

周滅商後,周公頒布過一部《酒誥》。這部《酒誥》是周公寫給剛剛封到殷墟的弟弟康叔的訓令,措語非常嚴厲:第一,除祭祀和慶典外,平時不準喝酒。即使祭祀和慶典喝酒,也要注意德行,不得喝醉。第二,殷商先前的君主都不喝酒,後來紂王飲酒作樂以致亡國,這個教訓要永遠記住。第三,國君和大臣要嚴厲禁酒,如果發現有人「群飲」,就處以死刑;禁令宣布以後,如果有人不服從、不遵守,也處以死刑;如果是管理釀造的官員和釀酒的工人喝酒,可以不殺,但要對他們進行教育。這部《酒誥》,就是一道禁酒令。

周公這道禁酒令,估計也就是說說而已。事實上,也沒聽說周朝有人因為喝酒被砍腦袋。特別到了東周,諸侯國各自為政,周天子形同擺設,更遑論周公的《酒誥》。《晏子春秋》載,有一年齊國連續下了十七天大雨,齊景公呆在宮裡無事可做,就夜以繼日地與身邊人飲酒作樂。

孔子也喜歡喝酒,他認為喝酒可以不限量,以不亂性為準。(《論語·鄉黨》:唯酒無量,不及亂。)

酗酒,豈止亂性,而且傷身。孔子是個明白人。

漢代也曾禁過酒,不殺頭,只罰款。《史記》、《漢書》中均有「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記載。不許群飲,大約是怕鬧事。

文人飲酒之風,應該始於東漢。酒能解憂,更能激發詩興,此功效大約是曹操最先發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魏晉時期文人,喝酒成瘋,代表人物便是「竹林七賢」。

阮籍有個姑娘長得漂亮,大將軍司馬昭就想為兒子司馬炎求婚。阮籍不樂意,又不好直接拒絕,於是天天喝酒,直喝到醉不能言為止。就這樣,一連醉了六十日。司馬昭心知肚明,只得作罷。

劉伶看不慣司馬氏弄權,拒絕為官。一次,朝廷派特使徵召劉伶入朝。劉伶聽說特使已到村口,趕緊把自己灌醉,然後脫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這一幕後,只得搖頭而回。

如此看來,魏晉時期的政治風氣不太好,文人賣醉裝瘋多是為避禍,並非真正好酒。

真正喜歡喝酒的文人,還是唐代詩人。

打開唐詩,酒香撲面而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王維《少年行》)

酒香最濃的詩篇,自然是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一說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為便於理解,我將它翻譯成白話文:

賀知章(約659-744)酒後騎馬,晃晃悠悠像似在乘船,一次酒後眼花掉入井中,居然在水中睡著了(不是井水不多,就是老賀身輕若羽)。

李璡(唐睿宗李旦之孫,汝陽王)總是喝完三鬥酒後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載酒麴的車子,饞得他直流口水,怨恨自己沒能封在湧泉似酒的酒泉郡。

李适(694-747,唐太宗李世民曾孫,曾任左丞相)每日酒興一起總要花費上萬的錢,喝起酒來就像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而且只喜歡美味的清酒,不喜歡寡味的濁酒。

崔宗之(唐玄宗宰相崔日用之子)是個瀟灑美貌的少年,常常舉杯傲視青天,氣質如玉樹臨風一般高潔。

蘇晉(676-734)喜歡在佛前念經吃素,但是一喝起酒來,就會把佛門戒律忘得乾乾淨淨。

李白(701-762)一鬥酒下肚,能寫出百首詩賦,他常常在長安街頭的酒肆裡喝得酩酊大醉,天子召他去遊賞湖景,他非但不上船,還一個勁稱自己是酒中神仙。

張旭(約675-750)這位飲酒三杯才揮毫作書的草書聖人,常常在王公貴戚面前摘下帽子露出他的秀頂,紙上揮筆就如同飄動的雲煙。

焦遂只要五杯酒下肚,便會精神振奮,高談雄辯,妙語連連,震動座中酒客。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重點人物,自然還是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酒香與豪情沖天的《將進酒》,足以證明李白無愧「酒仙」與「詩仙」之名。

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約715-770)有些促狹,他居然想用榆錢去騙人家酒喝:「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傍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戲問花門酒家翁》)

初冬某日傍晚,彤雲密布,似有一場大雪來臨。詩人白居易讓家人升起紅泥小火爐,煮上一鍋菜,準備小飲幾盅。一人喝酒,實太無趣,他想到了好友劉禹銅(劉禹錫堂兄,族中排行十九),於是提筆寫了一張便箋:「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

白哥,我也想跟您喝幾盅!

宋代文人,個個能填詞,不是豪放,就是婉約。

北宋大文豪蘇軾是個美食家,尤其擅長烹飪豬肉,而且喜歡釀酒。貶黃州時,他用蜂蜜釀蜜酒;貶嶺南時,用米和麥釀酒,並命名「真一酒」。大約就是一種米甜酒。

南宋大詞人辛棄疾,酒量應該不差,因為他曾說「醉時拈筆越精神」,還說過「問何方,可以平哀樂,唯有酒,萬金藥」。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辛棄疾共計作詞620首,其中300多首與酒有關。一生志在抗金,收復大好河山,可惜不能如願。

女詞人李清照,亦是酒知己,有事沒事都喝酒,而且常常喝多: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瀋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也怪不得李清照好酒,人到中年,國破夫亡,傷心事兒一件件。明知借酒消愁愁難消,卻又只能借酒將愁消。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

罷、罷、罷,這首更令人心碎!

明代書畫家唐寅,喜歡桃花,更喜歡酒。

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用賣畫所蓄購得章楶(北宋名將)的桃花塢老宅,在四周種下數畝桃樹,取名桃花庵,並自號桃花庵主。唐寅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隱居在桃花庵,呼朋引類,詩酒度日。

唐寅詩作中,最膾炙人口的當數這首《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你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不知唐兄有沒有釀點桃花酒,註冊一個「醉伯虎」或「伯虎醉」品牌,生意不要太好哦。

清代哪位文人喜歡喝酒?報上名來。

嗯,好像沒有。

算啦,這一節留給別人寫了。

清華大學教授聞一多先生講課時,開場白總是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

上世紀三十年代,聞一多任教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前身)時,便和校長楊振聲、外文系主任梁實秋等人號稱「酒中八仙」,酒量肯定不差。

當代作家汪曾祺,也是一位「酒仙」。從在西南聯大求學直至生命之終,他就沒停過喝酒。晚年,他曾說自己有三樂:「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裳,三曰無事可做。」酒,自然排在第一位。

汪曾祺喝酒不挑酒,從五糧液到紹興黃酒,來者不拒。饞的時候,連廚房料酒都喝。

京中文化人,無論老少都喜歡跟汪曾祺喝酒。去汪曾祺家中喝酒,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品嘗他的「汪氏家常菜」。要知道,汪曾祺不僅是個作家,更是一位高明的廚子和美食家。

最愛讀汪曾祺的美食小品,從《宋朝人的吃喝》到《故鄉的食物》,仿佛一碟碟美味的下酒小菜。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不知美酒成就文人,還是文人提升酒香。或許,二者密不可分。

感謝杜康!

相關焦點

  • 惟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李白名篇《將進酒》中的名句。因與飲酒有關而幹古留名,不論是正史野史小說演義,都不乏其人,而李白自己就是其中最為豪氣幹雲、酒氣衝天的一位。而就李白留下的詩歌來說,如果我們把其中寫飲酒的,或者就把其中的「酒」字給抽取掉,那麼李白的形象將會大打折扣,甚至不成樣子。由此我們可以做個比方,如果李白是一張強弓,那麼酒就是其堅韌有力的弦,而詩歌就是他射出的穿越千秋的箭矢。惟有飲者留其名,按理說,李白應該舉出些例證來,但他在《將進酒》中並沒有枚舉,而只是提到「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這一件事,我想其中原因就在「將進酒」。
  • 酒界現象: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人李白在其名作《將進酒》中寫道:「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說實話,《將進酒》這兩句詩連在一塊兒我從來沒讀懂,倒是這句詩的後半句放在酒界比較貼切:惟有飲者留其名。 確實,在中國酒文化史上,聲名最顯赫的人都是喝酒的人,釀酒的人從來沒有留下姓名。
  • 【散文】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文/蔡永慶     圖/網絡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鬥酒詩百篇」,我覺得不可想像,按唐代一鬥相當於現在六千毫升換算
  • 王曉飛:唯有飲者留其名
    走向社會以後做了一名教師,閒來喜好寫個文章,文朋詩友相聚,常常也喝得滿臉通紅擬或昏天暗地,李白詩曰:「唯有飲者留其名」,可像我等至今尚未寫出傳世的佳作美文,能留名麼,我也就只奢望,能在飲中飲出一種境界,或者在飲中尋找某種感覺了。    東晉的陶淵明一句「歸出來兮」把自己的魂魄從官場上招回來,留下「酒聖」的名號。
  • 李白|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盛世之中,他以詩為友,與酒為伴,繡口一吐,便描繪了半個大唐。他攜一壺好酒,背三尺青鋒,看萬千錦繡山河,以神來之筆描摹一個繁華的人間。他曾因才名遠播得到天子下馬迎接的殊榮,被尊為供奉翰林,九重宮闕之內,他以龍巾拭吐,令貴妃捧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古來聖賢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王翰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李欣說: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蘇子卿說:故鄉夢中近,邊愁酒上寬。   範仲淹說: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足球圈裡愛酒又能照應小弟的大哥很多,張鷺應該是最近的一位,帶張修維一起暢飲,哥倆都喝進局子了,還宿醉未醒。一段共話,永載史冊。足球圈裡,能喝的人不少,但要說迄今為止最能喝的,當數當年青島海牛隊的矯春本!當年在客場踢完比賽後,海牛隊乘坐火車回青島,矯春本狀態爆棚,做一宿火車喝一宿啤酒,整整一箱喝個精光!咋地沒咋地!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不管傳說如何,自有酒之日,酒就與我們相依相存。喜,酒來助興;愁,借酒澆愁;哀,以酒祭奠,我們的喜怒哀樂,皆由酒來盡情揮發。酒,氤氳了我們的生活,也飄渺了我們的情感。酒與文人,更是血脈相連,如影隨形。自古文人,都與酒有著不解之緣。
  • 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酒作為一種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熱議,其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談論酒時,往往津津樂道,古今如此。古代名流,善飲酒者不計其數,給酒文化增添了光彩。不少文人學士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踐行等酒神佳話。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鬥酒詩百篇的李白,在與好朋友的對酌中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將進酒》。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作為曹操的尚書郎。
  • 盤點六十部精品仙俠小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在遊戲《洪荒》下屬小世界中積累經驗,學習煉丹,練氣,陣法……然後回到現實裝逼打臉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主角是萬年老苟,畢竟是凡人流,苟到沒朋友……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所以苟到最後的才是贏家。這本非常好看的仙俠小說就是《黃庭道主》,仙俠小說精品之作!
  •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盛世之中,他以詩為友,與酒為伴,繡口一吐,便描繪了半個大唐。他攜一壺好酒,背三尺青鋒,看萬千錦繡山河,以神來之筆描摹一個繁華的人間。他曾因才名遠播得到天子下馬迎接的殊榮,被尊為供奉翰林,九重宮闕之內,他以龍巾拭吐,令貴妃捧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 蘇東坡與酒,豁達有趣的靈魂
    李白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鬥酒出詩篇,能名傳千古的人也很多,著名的有曹操、李白、李清照、辛棄疾、唐伯虎……而說到愛酒且懂酒,有一個人是繞不過的:蘇東坡。蘇東坡非常喜歡飲酒,更喜歡和朋友一起飲酒。
  • 喝墨水小酒館:三餐四季,適時而飲,原來白居易才是最懂酒的文人
    ·醉吟先生其人 ·  自古文人多愛酒。文人的酒,與其風格息息相關,蘊含了他們的寄託和情懷。  陶淵明歸隱不忘雅致,常愛小酌;李太白懷才不遇借酒抒情,偏愛豪飲;杜子美心懷人間疾苦,多愛愁飲......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光是酒的起源就有上天釀酒說,猿猴釀酒說,儀狄造酒說和杜康造酒說等等。而且自古盛酒器具可是讓人眼花繚亂,彩陶雙聯壺 、船形彩陶壺 、人形彩陶壺、 灰陶大酒尊 、袋足陶鬹、豬形灰陶鬹、彩陶觚、獸形灰陶鬹。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再見了,阿良!
    說到阿良的本命劍,不得不提一句,老夫再次預言成功(蒙對了)遠遊天外多年的那把飛劍(這就說明差異化了,別人的本命劍都是溫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聖賢皆死盡,如何能夠不寂寞。空留今人,飲盡美酒,飛劍,飲者,本命神通,就三個字:皆死盡(
  • 古代文人為何此何鍾愛「濁酒」意象
    古人愛酒,文人尤其愛酒,說起最愛酒的,當是李白,其詩云:"古來聖賢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然而劉伶、陶淵明之輩對酒的熱愛,也不再他之下,甚至李清照,也是愛酒的。酒在文人的生命裡,有著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中"濁酒"的出鏡率最高,明明"清酒"更加珍貴,可文人為何獨獨鍾愛"濁酒"呢?
  •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為我們展示一幅醉八仙的飲酒場景
    酒文化,自從以來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必不可少的話題,尤其是詩仙李白的一首《將進酒》,將勸酒詩發揮到極致,難怪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在眾多飲酒的詩篇中,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惟妙惟肖的醉八仙場景,讓我們看到大唐飲酒的盛況,也看出唐朝人的一種自信,杜甫將每個人的神態和醉酒後的狀態寫的生動至極,真是一位觀察細緻入微之人。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 飲一壇古人的酒,可否醉上幾千年
    據《說文解字.巾布》釋:"古者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即杜康。"因此杜康造酒這一傳說除去流行於文人,因舊時代唱本、寶卷一類書籍皆有此說法,使得這一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世對於杜康造酒更濃烈的認識,多是源於曹操於《短歌行》中抒發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在人們的眼中,是最早的釀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