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2020-12-23 歇斯底裡kk

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

【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

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如今召回本命飛劍的阿良,終於開始放開身手了,我們也見到了阿良的劍修瀟灑。「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這或許才是烽火想寫的劍修,明明是山上最巔峰的練氣士,卻能和山下人一樣於江湖中翻湧。《劍來》充滿了市井氣息,充滿了人間煙火,這些才是真正走入人心的。劍修出劍如飲醇酒。(阿良說過:江湖沒什麼好的,也就酒不錯。我信了這個,才發現其實酒也沒什麼好的。真正好的是喝酒時陪你眼前的人,或是天邊的心上人;是喝酒時想起的往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壇酒,名曾經。)入口為酒,入心則為情。

【2】禮與理

「禮重還是理重?」對於這個論題可以說是決定儒家脈絡走向。理是基礎,禮是終點。儒家教化是以理為重,而最終目標是禮化天下。禮制是浩然天下的秩序之本。

陳平安回答「不教而誅」這個問題,又開始問心。真正的制度是人們是從內心敬畏還是靠著別人(執法者)監督才能遵守?沒人監視便可心中毫無約束?陳平安這個主角,其實很多書友不是很喜歡,某些時候更像著一個道德聖人盯著我們。陳平安太遵守規矩,太喜歡講道理了。這些道理有些時候並不能說服所有人。

「無人看管,我們就可以隨意撿取嗎?」是陳平安對拾取劍氣長城石塊人的拷問,也是陳平安對自身學問的自我否定。神性代表著絕對的理性,但人性中不只有理性的。禮制是約束我們,理是時刻教化我們。

【3】萬年之期

萬年之前,人族登山,推翻神道。他們也預見了末法時代。人族登山修道,誕生心魔消耗靈氣,人妖殊途,死後魂魄消散……等一系列問題都急需解決。

道祖騎青牛前往青冥天下建立白玉京打殺化外天魔,佛祖遠遊西天鎮壓幽冥厲鬼,至聖於浩然天下教化眾生,一種劍修被流放抵禦著蠻荒大妖。

可萬年之間,三教的諸多嘗試依舊不能阻止末法。末法將至,而崔瀺也交出了一份答卷。這份值得三教祖師入局,足以讓人間大道更加完善。

天衍四九而餘一。這個「一」是大道,也是陳平安。陳平安作為三教合一的問心臺,如何在末法後將各家學問作出合適的傳承就是三教合一的最終目的。

(猜測)對於末法到來後,將再無山上修道者,而寶瓶洲作為崔瀺學問的試點工程,在人妖大戰中大放異彩。而末法到來後,肯定是法制天下,對於崔瀺的一位原型「李斯」可以說是法學的集大成者。不放猜測一下末法以後會不會是一個規矩更加森嚴,禮制更加完善的時代。

山上人山下人皆是世間人,

遠遊客歸鄉客皆是人間客。

相關焦點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再見了,阿良!
    讀至這兒,老夫便想到了,有類似經歷的,李淳罡,也就愈發不希望,阿良的命運會變得和他一樣,記得寫過一篇文章,有網友留言,如果阿良再死了,那《劍來》真就沒法看了,阿良就像每個男人心頭上曾經憧憬過的影子說到阿良的本命劍,不得不提一句,老夫再次預言成功(蒙對了)遠遊天外多年的那把飛劍(這就說明差異化了,別人的本命劍都是溫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聖賢皆死盡,如何能夠不寂寞。
  •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首《惜罇空》與我們熟悉的《將進酒》比較,有幾處明顯變化,即「高堂明鏡」寫為「床頭明鏡」。
  • 古來聖賢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沒有愛人,沒有朋友,沒有事業,被人忘記的滋味,都是寂寞。真正的寂寞到底是什麼樣子?誰又能說得清楚呢。寂寞地舉起酒杯,眼前的一切,縱是明月清風、縱是江花勝火,縱是千種風情,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辛棄疾說: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李清照說: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作為曹操的尚書郎。當時曹操下令禁酒,徐邈偷偷喝酒喝醉了。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喜,酒來助興;愁,借酒澆愁;哀,以酒祭奠,我們的喜怒哀樂,皆由酒來盡情揮發。酒,氤氳了我們的生活,也飄渺了我們的情感。酒與文人,更是血脈相連,如影隨形。自古文人,都與酒有著不解之緣。「但願長醉不復醒」的李白,「對酒當歌」,卻又嚴令禁酒的曹操,「把酒問青天」的蘇東坡,還有捨命陪友人一醉的孟浩然等等。
  • 【散文】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文/蔡永慶     圖/網絡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鬥酒詩百篇」,我覺得不可想像,按唐代一鬥相當於現在六千毫升換算
  • 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光喝酒沒意思,得連吃帶喝才香!用籃球名人朱投三的話說:大肉串子甩起來!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 古來聖賢皆寂寞的「聖賢」啥意思?不是指人,沒點水平真理解不了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其中,這四句是最能體現李白嗜酒如命性格的,為了說明飲酒的好處,不惜用「鐘鼓饌玉」、「古來聖賢」給自己打掩護。在我們普遍印象或者是語文課本的解釋中,「聖賢」的意思就是古代的聖人賢人,李白狂言道: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飲酒的人才能夠留下美名。
  • 盤點六十部精品仙俠小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修仙覓長生,熱血任逍遙,踏蓮曳波滌劍骨,憑虛御風塑聖魂!仙俠!仙俠!修仙的小說,我最早看的是洪荒類作品,還記得當初看的第一本洪荒類型的書《仙道厚黑錄》,然後就是番茄早期的作品,《寸芒》《星辰變》以及其它凡人流仙俠作品。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能和「酒中仙」李白媲美的,大概只有李清照了。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作為一個特殊的時代,明朝的酒文化之發達,比之唐宋,或許還要盛上三分。到明朝,喝酒更像是家常便飯,譜寫了另一種文化。
  • 到底是「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是「皆死盡」?
    我們來看一下敦煌殘卷中唐人抄本的《將進酒》,名字是《惜罇空》,全文如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 李白|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首《惜罇空》與我們熟悉的《將進酒》比較,有幾處明顯變化,即「高堂明鏡」寫為「床頭明鏡」。
  • 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酒作為一種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熱議,其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談論酒時,往往津津樂道,古今如此。古代名流,善飲酒者不計其數,給酒文化增添了光彩。不少文人學士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踐行等酒神佳話。
  • 《劍來》:飲者自成小天地,入我江湖皆醉倒,看阿良哥哥砍瓜切菜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劍來》,看到阿良的本命飛劍名為「飲者」時,想到的第一句話,便是李白的這一句詩句名言。可惜,阿良的「飲者」顯然與這種高遠絕塵的風格不沾邊。話說得很江湖、很瀟灑大氣,就像他努力想表現給世人的那副樣子,可實際上,他的心裡是這樣想的吧:一把就夠了,飲者自成小天地,入我江湖皆醉倒,看阿良哥哥砍瓜切菜。必須會自成小天地,不然他好意思叫阿良?
  • 王曉飛:唯有飲者留其名
    走向社會以後做了一名教師,閒來喜好寫個文章,文朋詩友相聚,常常也喝得滿臉通紅擬或昏天暗地,李白詩曰:「唯有飲者留其名」,可像我等至今尚未寫出傳世的佳作美文,能留名麼,我也就只奢望,能在飲中飲出一種境界,或者在飲中尋找某種感覺了。    東晉的陶淵明一句「歸出來兮」把自己的魂魄從官場上招回來,留下「酒聖」的名號。
  • 惟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李白名篇《將進酒》中的名句。因與飲酒有關而幹古留名,不論是正史野史小說演義,都不乏其人,而李白自己就是其中最為豪氣幹雲、酒氣衝天的一位。由此我們可以做個比方,如果李白是一張強弓,那麼酒就是其堅韌有力的弦,而詩歌就是他射出的穿越千秋的箭矢。惟有飲者留其名,按理說,李白應該舉出些例證來,但他在《將進酒》中並沒有枚舉,而只是提到「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這一件事,我想其中原因就在「將進酒」。「將進酒」就是勸酒,而勸酒的目的就是要同飲者盡情盡興喝,怎麼樣喝才算盡情盡興呢?陳王曹植當年大擺酒宴,鬥酒十千就堪為榜樣。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打開唐詩,酒香撲面而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 酒界現象: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人李白在其名作《將進酒》中寫道:「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說實話,《將進酒》這兩句詩連在一塊兒我從來沒讀懂,倒是這句詩的後半句放在酒界比較貼切:惟有飲者留其名。 確實,在中國酒文化史上,聲名最顯赫的人都是喝酒的人,釀酒的人從來沒有留下姓名。
  • 「劍來」阿良:「左右,見過14境劍客風採不?」
    一南一北,兩位浩然天下的劍修。 天下劍道最高者,阿良。 天下劍術最高者,左右。 阿良說到:「你先不用出手」,隨後仰頭瞬間拔地而起,腰間四劍左右各出一把,瞬間消失。 阿良身形在半空出現,怒吼道:「都給老子滾出來!」
  • 劍來:劍斬蠻荒後,左右、阿良的結局走向
    偶得三尺劍,跨海斬長鯨。事畢歸鞘裡,猶有錚錚鳴。這是對人間劍術最巔峰,文聖一脈第二弟子左右,最簡單直接的描述。劍氣之盛,不知碎去了多少浩然山上,天才劍修的紙糊劍心。蛟龍溝前,雲遮霧湧,數之不盡的白芒劍氣如雨墜落,剎那之間,世上再無蛟龍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