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
【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
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如今召回本命飛劍的阿良,終於開始放開身手了,我們也見到了阿良的劍修瀟灑。「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這或許才是烽火想寫的劍修,明明是山上最巔峰的練氣士,卻能和山下人一樣於江湖中翻湧。《劍來》充滿了市井氣息,充滿了人間煙火,這些才是真正走入人心的。劍修出劍如飲醇酒。(阿良說過:江湖沒什麼好的,也就酒不錯。我信了這個,才發現其實酒也沒什麼好的。真正好的是喝酒時陪你眼前的人,或是天邊的心上人;是喝酒時想起的往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壇酒,名曾經。)入口為酒,入心則為情。
【2】禮與理
「禮重還是理重?」對於這個論題可以說是決定儒家脈絡走向。理是基礎,禮是終點。儒家教化是以理為重,而最終目標是禮化天下。禮制是浩然天下的秩序之本。
陳平安回答「不教而誅」這個問題,又開始問心。真正的制度是人們是從內心敬畏還是靠著別人(執法者)監督才能遵守?沒人監視便可心中毫無約束?陳平安這個主角,其實很多書友不是很喜歡,某些時候更像著一個道德聖人盯著我們。陳平安太遵守規矩,太喜歡講道理了。這些道理有些時候並不能說服所有人。
「無人看管,我們就可以隨意撿取嗎?」是陳平安對拾取劍氣長城石塊人的拷問,也是陳平安對自身學問的自我否定。神性代表著絕對的理性,但人性中不只有理性的。禮制是約束我們,理是時刻教化我們。
【3】萬年之期
萬年之前,人族登山,推翻神道。他們也預見了末法時代。人族登山修道,誕生心魔消耗靈氣,人妖殊途,死後魂魄消散……等一系列問題都急需解決。
道祖騎青牛前往青冥天下建立白玉京打殺化外天魔,佛祖遠遊西天鎮壓幽冥厲鬼,至聖於浩然天下教化眾生,一種劍修被流放抵禦著蠻荒大妖。
可萬年之間,三教的諸多嘗試依舊不能阻止末法。末法將至,而崔瀺也交出了一份答卷。這份值得三教祖師入局,足以讓人間大道更加完善。
天衍四九而餘一。這個「一」是大道,也是陳平安。陳平安作為三教合一的問心臺,如何在末法後將各家學問作出合適的傳承就是三教合一的最終目的。
(猜測)對於末法到來後,將再無山上修道者,而寶瓶洲作為崔瀺學問的試點工程,在人妖大戰中大放異彩。而末法到來後,肯定是法制天下,對於崔瀺的一位原型「李斯」可以說是法學的集大成者。不放猜測一下末法以後會不會是一個規矩更加森嚴,禮制更加完善的時代。
山上人山下人皆是世間人,
遠遊客歸鄉客皆是人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