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飛:唯有飲者留其名

2021-03-05 蝶語蘭心

     做小孩子的時候,對什麼東西都感興趣,對什麼東西都滿不在乎,走近鍘麥草的鍘刀,大人就斷喝一聲,趕忙離開,拿起割麥子的鐮刀,大人又是一聲喝斥,趕緊放下。大人越禁止的東西,就越是毫不顧忌,甚而肆無忌憚。一日,終於從盛酒的壺裡滴出一點,大著膽子舔嘗,那辣味真難用文字形容呢。及至年稍長,讀到連環畫本的《水滸》,武松這個名字就深刻進了腦中,是他的一身膽氣、豪氣、英雄氣,還是那一股酒氣總讓我的心潮奔騰澎湃,我至今還是個囫圇兒,說不清也道不明白。走向社會以後做了一名教師,閒來喜好寫個文章,文朋詩友相聚,常常也喝得滿臉通紅擬或昏天暗地,李白詩曰:「唯有飲者留其名」,可像我等至今尚未寫出傳世的佳作美文,能留名麼,我也就只奢望,能在飲中飲出一種境界,或者在飲中尋找某種感覺了。

    東晉的陶淵明一句「歸出來兮」把自己的魂魄從官場上招回來,留下「酒聖」的名號。早年他家中困頓,無錢買酒,他卻嗜酒如命,「吾常得醉於酒,足矣,」這是他的人生宣言。酒給了陶氏一份安頓,給了他生命的支撐,《歸去來兮辭》和《歸田園居》,都可以看作是他辭官歸田後的明志之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我們可愛的淵明先生每日在自己的小小庭院裡散步,抬頭看天,看雲從山谷裡飄出來,看小鳥倦飛歸巢,他對富貴無所追求,對得道成仙已不抱希望,一個人「倚南窗以寄傲,審蓉膝之易安,」就在鬥室之中,詩酒流連,自得其樂。陶氏之所飲,想來絕非佳釀,但他的微醺,卻燦爛了千古田園,他的斜陽溫暖了一叢叢帶霜的菊花,雖然困頓卻安貧樂道,他是名副其實的酒中聖人。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上正節,四十幾位文人雅士賢集於蘭亭,荷葉載杯,曲水流觴,酒杯沿著九曲流水,到誰面前便要作詩一首。吟不出詩的人,罰酒一杯,此時依然酣醉的王羲之文採書興大發,醉寫千古名作《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將至。」「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天高地迥,眼前美景,王羲之洞悉了生命如同白駒過隙,更知曉眼前的一瞬將成為永恆。把眼前一個又一個可以酣暢的瞬間定格在流光裡,連同自己的名字。王羲之,潑墨揮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那種妙境,是酒醒後連他自己也無法達到的,是酒成就了王羲之,我深深地嘆服這位中國古代的「飲者」了。

    其實「書聖」王羲之並不常醉,史上以醉留名的書法家是張旭和懷素,他們是不醉不書。杜甫《飲中八仙歌中》這樣描寫:「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筆如雲煙」。三杯酒下肚,他便豪興大發旁若無人,在王公顯貴面前脫帽露發走筆如飛,仿佛得了草聖張芝的真傳,他喝醉酒後居然以發濡墨,在地上狂草,真是狂顛可愛啊。懷素是「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欲書書不得。」他自己在《自敘帖》中也說:「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這真是醉中的神妙境界啊,酒後酣暢盡興,痛快地大叫三五聲,胸中的浩然之氣便澎湃出來,奔走筆鋒,這是中國藝術風神朗秀的大寫意,酣墨濃情,如江河奔突,似有神助。畫聖吳道子奉旨描摹嘉陵江三百裡山水圖,手中畫稿全無,唯一的功課就是喝酒,酒漸漸減少,人沉沉醉去,畫稿即在心中漸漸清晰,突然間拿起筆來,心中的寫意便噴薄西出,三千裡嘉陵山水,一天間揮灑而就,成為不朽的巨製。傅抱石有一枚閒章「往往醉後,」蓋上這枚閒章的畫作,往往是滿紙意緒縱橫,凌厲之氣撲面而來,這幾位藝術奇才,不也是「飲者留其名」的範例麼。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井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興致勃發時,「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且盡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萬古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旦須傾三百杯」。在這裡詩,思加酒力,掠過歡樂與憂傷,在一生的風雲際會中,酣暢淋漓,盡情展現他的狂傲和曠世詩才,酒入心懷,故有「古來聖賢會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了。賀知章是李白的酒中知己,曾任禮部侍郎、秘書監,杜甫《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勾勒他的醉態:「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搖搖晃晃,飄飄欲仙。李白的《蜀道難》裡那種「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磅礴氣勢曾讓他讚不絕口,以為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神來之筆,與李白飲酒中,為李白的翩翩風採所折服,驚為天上貶謫的仙人,李白的「謫仙人」的雅號由此得名。賀知章去世後,李白痛心疾首地寫下《對酒憶賀監》一詩: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知章曾用皇帝所賜的金龜換酒與李白飲,意氣豪奢,為詩壇留下了佳話。唐時王維也曾寫下「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的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的詩句,馬上相逢,意氣相投,立即栓上馬就上樓喝酒去了。宋代文豪蘇東坡寫道「料峭春天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東坡先生常寫酒醉的詩,每日必飲,酒量又不大,喝一整天也不過五杯,用酒招待客人時,自己卻不勝酒力,只能把玩著空杯,看著別人喝酒,這一次他已微醉,經風一吹,酒就醒了,身上微微一冷,抬頭一看,雲開雨散,山頭的斜陽靜默溫暖相迎。看來,東坡先生喝酒,喝的是一個意境,喝的是一份感覺啊。他在黃州時刻也不離酒,酒中寄託著他常人無法會解的意趣。「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至於監管他的官以為真的走了,急急看時,見他已鼾聲如雷,長醉不醒了。風雨不懼,榮辱不驚,我感到這種微醉初醒的灑脫與超然的確可愛。在他的心中「也無風雨也無晴」,他內心的深處的雅量,正是流傳千古的倜儻風範。

    黃庭堅詩云「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現在經常有人說,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個酒,可惜的是,酒桌上推杯換盞,所說的詞兒往往與官場的升遷有關,與商場上的交易相連。新朋舊友相逢聚飲,唏噓情誼者少,資源交換的多,場面上歡聲笑語,豪氣沖天,敬重有加,他們敬的職位,敬的是投資,喝酒,有的是為自己喝,有的卻是為別人喝,真正純粹的酒卻越喝越少了,嗚呼。

    超乎功利的意氣相逢唯有我的一幹文朋詩友,他們的文名詩名遠勝於我,只有一份坦誠,未見一絲鄙薄,這就是我的酒中知己,我曾與文友飲於西安,我曾與詩人徐喆、路樹軍等飲於藍田的玉川,與作家李康美、王旺山等飲於南塬石鼓山下,與徐紅林、祁吉壽,王吉元等多次飲於渭濱。酒的形體是水,酒的品質卻是火,詩與火不可分,詩與酒不能分。辛卯歲末,渭南作協成立詩歌專委,與會者,都是渭南各地詩界朋友,新朋舊友,因詩而遇,大家談詩論論,吟詩詠詩,內中能吟而誦不好者,自有他人代誦,大家酒酣胸膽,決心要為崛起中的渭南寫出新的篇章,大家飲酒談詩,酒助詩興,好不痛快。我本不勝酒力,飲少輒醉,被詩友開車送回。

    飲酒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我到底是說不清楚了,就連酒是什麼玩意我也難究竟所以,記得《說文解字》上說:「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是說「酒」這個東西,是對人性情的順應,本性善良的就會醞釀得更其博大,更為深遠;本性為惡者遇灑,酒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了。我讚嘆陶淵明,一篇《歸去來兮》離開了官場,加入了文朋詩友的行列。文朋詩友們豪飲,只能談詩論文,酒後寫下一篇美文,或一首好詩,我曾作過一篇文章叫《對水當歌》,刊登於報紙副刊,如今我是真的要對酒當歌了,願我的文友們都成為文壇的參天大樹,我自己甘願做林中的一片茵茵綠草了。

         壬辰二月初六於雅園

相關焦點

  • 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光喝酒沒意思,得連吃帶喝才香!用籃球名人朱投三的話說:大肉串子甩起來!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 惟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李白名篇《將進酒》中的名句。因與飲酒有關而幹古留名,不論是正史野史小說演義,都不乏其人,而李白自己就是其中最為豪氣幹雲、酒氣衝天的一位。由此我們可以做個比方,如果李白是一張強弓,那麼酒就是其堅韌有力的弦,而詩歌就是他射出的穿越千秋的箭矢。惟有飲者留其名,按理說,李白應該舉出些例證來,但他在《將進酒》中並沒有枚舉,而只是提到「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這一件事,我想其中原因就在「將進酒」。「將進酒」就是勸酒,而勸酒的目的就是要同飲者盡情盡興喝,怎麼樣喝才算盡情盡興呢?陳王曹植當年大擺酒宴,鬥酒十千就堪為榜樣。
  • 古來聖賢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李白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王翰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李欣說: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蘇子卿說:故鄉夢中近,邊愁酒上寬。   範仲淹說: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 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酒作為一種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熱議,其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談論酒時,往往津津樂道,古今如此。古代名流,善飲酒者不計其數,給酒文化增添了光彩。不少文人學士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踐行等酒神佳話。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作為曹操的尚書郎。當時曹操下令禁酒,徐邈偷偷喝酒喝醉了。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史記》、《漢書》中均有「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記載。不許群飲,大約是怕鬧事。文人飲酒之風,應該始於東漢。酒能解憂,更能激發詩興,此功效大約是曹操最先發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魏晉時期文人,喝酒成瘋,代表人物便是「竹林七賢」。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再見了,阿良!
    說到阿良的本命劍,不得不提一句,老夫再次預言成功(蒙對了)遠遊天外多年的那把飛劍(這就說明差異化了,別人的本命劍都是溫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聖賢皆死盡,如何能夠不寂寞。空留今人,飲盡美酒,飛劍,飲者,本命神通,就三個字:皆死盡(
  • 酒界現象: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人李白在其名作《將進酒》中寫道:「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說實話,《將進酒》這兩句詩連在一塊兒我從來沒讀懂,倒是這句詩的後半句放在酒界比較貼切:惟有飲者留其名。 確實,在中國酒文化史上,聲名最顯赫的人都是喝酒的人,釀酒的人從來沒有留下姓名。
  •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他曾因才名遠播得到天子下馬迎接的殊榮,被尊為供奉翰林,九重宮闕之內,他以龍巾拭吐,令貴妃捧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然而官場汙濁,並非青蓮安身之處。青蓮居士在我們心中最熟悉的《將進酒》,是語文教材上要求全文背誦的那篇。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其實不是李白的原版,你會不會感到很詫異和不解呢?
  • 唯有飲者留其名,賞飲酒詩人陶淵明醉態所作詩詞
    但後面的兩次入幕府做幕僚都讓他看到了官場的陰暗以及掌權者的野心,而他是忠於自己的君王的,這些掌權者和他的思想是有所出入的,他最終不堪忍受還是歸隱田園。而田園生活與他所嚮往的還是有所出入,生活較為艱難,連他最愛的酒都未能盡興飲之,這也是他後出任彭澤令之因。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將酒封缸,置於地下,待到經年之後,取出,其風味更甚。後來經過演變,酒已經跟中國的婚姻、祭祀、養生、職場等等都掛了鉤。愛酒的推薦給大家一個網站叫中華酒文化。女神精讀書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和大家準時相約。
  • 【散文】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文/蔡永慶     圖/網絡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鬥酒詩百篇」,我覺得不可想像,按唐代一鬥相當於現在六千毫升換算
  • 李白|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他曾因才名遠播得到天子下馬迎接的殊榮,被尊為供奉翰林,九重宮闕之內,他以龍巾拭吐,令貴妃捧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然而官場汙濁,並非青蓮安身之處。青蓮居士在我們心中最熟悉的《將進酒》,是語文教材上要求全文背誦的那篇。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其實不是李白的原版,你會不會感到很詫異和不解呢?
  • 盤點六十部精品仙俠小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在遊戲《洪荒》下屬小世界中積累經驗,學習煉丹,練氣,陣法……然後回到現實裝逼打臉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主角是萬年老苟,畢竟是凡人流,苟到沒朋友……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所以苟到最後的才是贏家。這本非常好看的仙俠小說就是《黃庭道主》,仙俠小說精品之作!
  • 新民藝評|無關性別 唯有作品留其名
    那麼,在人們的記憶中,在文字記載中,她只是個名媛,絕無可能躋身於女畫家的行列,也無可能在藝術史留下芳名。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女性或許處在一種較為「被動」的位置,她們被規定、約束,多以優雅、柔美的面貌出現在形形色色的藝術作品中;在美術領域裡,中國古代幾乎沒有專門從事美術創作的女畫家,偶有女性繪畫賦詩,能表現獨立人格價值更是鳳毛麟角。
  • 《劍來》:飲者自成小天地,入我江湖皆醉倒,看阿良哥哥砍瓜切菜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劍來》,看到阿良的本命飛劍名為「飲者」時,想到的第一句話,便是李白的這一句詩句名言。可惜,阿良的「飲者」顯然與這種高遠絕塵的風格不沾邊。話說得很江湖、很瀟灑大氣,就像他努力想表現給世人的那副樣子,可實際上,他的心裡是這樣想的吧:一把就夠了,飲者自成小天地,入我江湖皆醉倒,看阿良哥哥砍瓜切菜。必須會自成小天地,不然他好意思叫阿良?
  • 王曉飛:談家風——讀《薪火相傳》
    這種家訓屬於規勸,輕風細雨,聲音柔和溫軟,也不乏高亢。國有威儀以彰國格,家有家風代代承傳,萬物皆有根本,家和萬事興,自古而然。賢君治大國如烹小鮮,賢人操持小家篤行家訓,遵行家訓以孕家風。家與國小中見大,國與家大中窺小,大如文明國粹的傳承,小如家風操行的涵養。
  • 杯光夢影《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唯有侍者留其名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喝了至少35年的啤酒以及各種烈酒,才能在18天內一口氣寫完《我曾伺侍候過英國國王》,而這個故事又交給了其作品被譽為調和了人文思想與歡聲笑語的雞尾酒的捷克導演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