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強烈推薦你去看一下電影《看不見的客人》。
最近這幾年的電影市場,無論中外,都給人一種疲軟無力的感覺。儘管每年的片子並不少,但是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感受的影片卻幾近於無。這裡有一個標杆:好萊塢這一年裡,有多少部大製作是續集。續集佔比越多,說明市場判斷越趨於保守,影片也就越是難看,越是缺乏創意。
想一想看,遇見《盜夢空間》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王牌特工:特工學院》呢?
《看不見的客人》是一部西班牙電影,導演Oriol Paulo巴塞隆納人,這部電影算是他自編自導獨立製作的第一部作品。一想到他生於1975年,和我同歲,就讓我覺得振奮不已---70後在42歲高齡,還能打造出這樣的佳作,讓我有那麼一瞬間走出了保溫杯籠罩下的恐懼,對講故事這門傳統手藝恢復了信心。
為什麼我那麼推崇這部電影?主要是劇本寫得紮實,是個好故事。許多人也許第一眼看到海報就退縮了,覺得上面沒有帥哥美女,平均年齡40歲以上,這種電影沒法看,那是你被它騙了。因為電影本質上是講人和人之間鬥智鬥勇,是一個關於謀略和復仇的故事,當然需要一幫成熟的大人來表演這個故事。
同時,「懸疑」這個單詞在中文裡已經被用濫了,以至於人人看到電影介紹裡出現這兩個字轉身就想跑,並且坦誠地嚮導演交代:您饒了我吧,我就是個普通人,看電影就是為了消磨時光,我不想看10000多頁的劇情分析和暗線揭示。《看不見的客人》不是什麼懸疑片,它正經說應該是劇情片,導演沒有藏著掖著什麼,觀眾也不需要翻過去倒過來找線索。只需要從頭看到尾,就可以回到我這裡來點讚了。
為什麼說是個好故事?這裡,請允許我脫離開主題,吐槽五分鐘:
最近,我看了一系列所謂「中國青年導演」的新作和劇本。看完之後就想打人,簡直怒不可遏。因為他們的作品清一色都是文藝片,清一色都在談社會現實,然後,清一色基本功不過關。理論上來講,導演就是個包工頭,左手拿著劇本,右手拿著製片人給的錢,按照劇本把故事用鏡頭表現出來,然後去電影市場上把票房賺回來。因此,導演的基本功就是把類型片給拍順溜了。愛情片有愛情片的路數,幾分幾秒邂逅,幾分幾秒誤解,幾分幾秒抽完耳光按在牆上強吻,這都是套路。套路並不可恥,這是千錘百鍊出來的經驗,旗幟鮮明、穩定準確地滿足觀眾的需求,把觀眾在一個多小時裡牢牢定在電影院裡。能老老實實拍好類型片,這是導演懂得觀眾的第一步,所以是基礎。
類型片能拍好,知道了電影怎麼做,觀眾看的是什麼,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有所謂個性發揮,才能有所謂個人風格。這就是老話說的:先學會爬,才能走;先學會走,才能跑。而我看到的狀況是反了過來,一群爬都不會爬的人,竟然在飛!就不擔心自己被撞成鼻涕麼?最後,文藝片變成了一個災區。一群沒有能力能說好故事,拍不好類型片的人,扎堆在拍文藝片。然後一群這樣的人彼此捧臭腳,大談畫面、風格、結構。拿了投資人的錢,拍出這樣的東西給觀眾看,這是犯罪好嗎?詐騙罪可以判三年的好嗎?
《看不見的客人》很巧妙地選擇了一個點,一開始就進入了故事的高潮部分。在這個過程裡,不斷剝離、拷問事實,一點點展開故事的全貌。即便不是用這種討巧的方法,看完之後,按照正常時序重新排列一下電影,你會發現它依然是一部高水準的類型片。從生活發生意外開始,一連串的事件次序發生,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引導到結局,同樣讓人喘不過氣來,想要看到最後。這就是好故事,它有許多講述的可能,而且每一種可能都還不錯。無非是導演自己選擇了一個講述的方式,他覺得這個角度最好,最後他也做到了。
這部電影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塑造人物成功。愚妄的人類,在這個世間為各種欲望所折磨、所驅使,做出種種選擇,背後一定有合理的動機,這個動機讓他的選擇具有唯一性。在《看不見的客人》裡,主人公是一名極力出人頭地的年輕人,他剛剛獲得了夢寐以求的一切,所以他絕對不能冒著失去眼前這一切的任何風險,所以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所以,他會用盡全部的氣力去對抗、去掙扎,如同漁夫面對一條大魚,使得矛盾衝突變得分外精彩。
導演在這裡,只用了非常有限的幾個鏡頭,利用有限的一點點細節,就交代了這個人物的性格和處境,這就是對生活的觀察所至。反觀我最近觀摩的一批劇本,劇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寫的人物是誰,估計在生活中從來都沒有見過一個。所以,本子裡寫富人就是殘暴不仁,霸道至上,把一切阻礙轟殺至渣;寫平民就是多愁多病,沉默寡言,還帶著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寫醫生就是一心收紅包,誓把病家榨乾淨否則決不罷休.都是媒體上的刻板印象,都是微博上段子手的段子,沒有一個人物不是像紙片一樣單薄,風一吹就飛到九霄雲外。於是,這樣的人物開場五分鐘就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為什麼老天還沒有落雷直接給劈了?反正多他不多,少他不少。
所以,這個周末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建議你去電影院看一下《看不見的客人》。相信我,好故事是不會浪費你的錢和時間的。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看完之後長舒一口氣說:啊,這才是電影應該有的樣子!
題圖來自: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劇照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網上的崇古派基本都是在扯淡。為什麼那麼說呢?
比如說「從前車馬慢」這種說法,認為現代社會通訊工具交通工具發達了,人情反而變淡了,所以車馬出訪,郵路傳信是很風雅很深情的事情。真的麼?我就問一句:在古代,騎馬是不是當時條件下最有效率的交通工具?請驛站傳書是不是當時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今天飛機電話不也一樣麼?如果蘇軾那時候有飛機,丫每個周末不從海南飛回內地度假?那時候有電話有微信,丫不會在群裡發消息:「我寫了一首新詞,請群友們為我投票呀!謝謝老闆!」???
再比如說,以前的人都是把愛人孩子的照片放在錢包裡,現在的人只有電子照片,所以崇古派就感嘆前人情深如海,今人歡情似紙。人家當時放錢包,是因為錢包每天都要用N次,睹物思人啊。你他媽現在都電子支付了,用次錢包跟上次墳沒什麼區別,深情毛線啊?別人把照片設個屏保,設個頭像,每天看到100回,這就不是深情了?崇古派有病,真他媽深情,怎麼沒見一個殉葬的?對了,上完廁所怎麼都用手紙,為什麼不見用廁籌刮的呢?
蘋果用戶讚賞專用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