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發文幾年孫叔敖固始縣為官時使「山漵之湍波」成為「沃壤之美澤」的故事。
荀子說:「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說孫叔敖是楚國期思地的鄉野之人。孫叔敖年幼時喪父,他的母親見載於劉向的《烈女傳·孫叔敖母》,裡面講到孫叔敖年少時曾在野外遊玩,看到雙頭蛇出沒,他將蛇殺死並埋掉。當時的雙頭蛇被認為是災禍之物,遇到便會遭遇不幸。回家後孫叔敖將此事告知母親,說自己快要死了,母親問他雙頭蛇現在何處,他說為避免雙頭蛇被別人遇到已經殺死埋掉。孫叔敖的母親倒是見識非凡,告訴他「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說上天公正無私只會庇佑品德高尚的人,你一心求善,他日在楚國必有一番作為。
孫叔敖年輕時便成為治水頗有政績的地方官員。楚國地處東南,為水鄉澤國,水災極為頻繁。孫叔敖在期思陂(今河南省固始縣)為官時,發動當地百姓,利用山區下來的水流,在泉河、石槽河修建水陂塘,用類似長藤結瓜的樣子分流河水,既疏導激流防止水澇,又有陂塘積水灌溉農田,使「山漵之湍波」成為「沃壤之美澤」。
《淮南子·人間訓》說:「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應母親所言,孫叔敖後來果真官拜令尹(楚國執政官,相當於宰相),有了前面的治水經驗,孫叔敖又主持興辦了中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que)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芍陂因芍亭得名,靠近楚國北部,這裡是東抗吳越,北拒中原強國的戰略要地。芍陂修建後「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為後來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東漢年間,王景任廬江太守,還修復過當時近乎荒廢的芍陂,不多時周邊又再次富饒豐足,芍陂的治水功用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