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南如珉 編輯|樸芳
今年國慶檔正式告一段落,最終8天長假斬獲近40億體量,成為僅次於去年的存在。
經過歷時8天的廝殺,以及多部影片的參與,呈現出了異常精彩的國慶大戰,最終《我和我的家鄉》以逆襲之勢,在假期第三天拿到單日票房冠軍,最終斬獲了今年的國慶檔冠軍。鑑於去年太過於耀眼,導致了今年並未產出太多的紀錄。整體來看,今年國慶檔有驚喜也有遺憾。
國慶檔盤點,基本符合預期
(歷年國慶檔表現)
其實在疫情之下,並未徹底復甦的情況下,拿到歷史第二的成績已經是相當不容易。8天近40億的水準,亦是達到了平均單日5億的表現,這已經是非常優異的成績,基本是僅次於春節檔的存在了。從單片的表現來看,今年國慶檔基本符合之前的預期。
(2020國慶檔各部影片市場表現)
其實去年《我和我的祖國》的橫空出世,就已經徹底顛覆了主旋律電影的玩法,最終升級版的主旋律徹底把「觀眾不愛看主旋律」這一千古難題給解決了。
今年其實在選題跟立意上都不如去年,從「祖國」到「家鄉」是一種降級,從「建國七十周年」到「脫貧致富」亦是一種降級。鑑於選題的劣勢,《我和我的家鄉》並未從宏觀上做到那種愛國情緒的宣洩,對底層的增量群體的吸引力不如前者,因此必須在其他維度上有所提升才行。
因此,以喜劇的類型來呈現,更具有娛樂性跟觀賞性,提升觀眾離場感,這是《我和我的家鄉》有所升級的地方,而這唯一的優勢,便是成功打開市場的利器。
最終《我和我的家鄉》在爆發力上遠不及《我和我的祖國》,但在走勢跟抗跌性上卻要強於後者,這便是口碑的力量。而且考慮到國慶檔後續的檔期寬鬆情況,最終《我和我的家鄉》還是有希望達到30億,甚至不輸於《我和我的祖國》。
作為史上熱度最高的動畫電影,亦是熱度能夠排到歷史前五的影片,頂著封神宇宙旗號的《姜子牙》被賦予了太多的期待,最終取得了首日3.6億的驚人開畫成績。在它的帶動與號召下,國慶檔首日突破了7億大關,成為今年復工以來的單日最好成績。
單從市場角度來看,首日開畫拿到3.6億的成績,打破動畫電影的開畫紀錄,累計將達到16億的體量,顯然是非常成功的操作。如此成績將有很大可能成為內地市場僅次於《哪吒》的存在。
但從整個封神宇宙的角度來看,《姜子牙》較《哪吒》是一種大幅的倒退,甚至是一種崩塌式的毀滅。因此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是衝著《哪吒》的名頭衝進的影院,這種預期的營造下,勢必會造成巨大的反差,差評便隨之而來。
前兩名尚能與去年國慶檔相抗衡,但後續的斷崖式表現,讓今年國慶檔跟去年拉開了差距。改檔後的《奪冠》失去了它最佳的曝光點,以至於進入國慶檔之後,發酵的效率完全未能達到預期,最終在8天裡僅斬獲3.6億多的票房,要知道這僅僅是《姜子牙》的首日體量而已。
其實《奪冠》所經歷的波折並不比《八佰》少,但最終卻未能收穫後者那般的票房體量,更多原因跟自己的操作不當有關,尤其是檔期上的選擇不利,更是令其失去了最終的籌碼。以老片的姿態進入了國慶檔,被幾部高熱度碾壓,以至於難以翻身。按照目前的市場走勢來看,最終很難達到10億量級。
上映首日斬獲了近6000萬票房,已經感覺到了苗頭不對,但始終未能想到《急先鋒》的國慶檔徵程如此不堪,在接連狂跌之後,最終預計將在2.5億收官。
演員在發生更新換代,觀眾亦是在升級,曾經那些老一套的東西,已經陸續被淘汰掉。在接連迎來票房失利後,已經在證明了觀眾在迎合哪些內容,又在拋棄哪些內容。這一個個的用腳投票,一個個的市場結果,就是鐵一般的證明。
很顯然《一點就到家》是要走逆襲路線的,畢竟它的題材、熱度都差得太多。從改檔的策略亦是能夠看出一二。首日開畫的2500萬水準便是它低熱度的寫照。但想要逆襲談何容易,因為今年逆襲通道也太窄了。這個賽道上已經有了一部《奪冠》,以至於《一點就到家》哪怕是走逆襲曲線都那麼困難。
它的低開並未迎來想像中的高走,最終將僅有2億的量級。而營銷熱度低和檔期的選擇亦是它的命門。倘若《一點就到家》選擇在10月中旬,亦或11月等冷門檔期,便更具有排片侵略性,以25%甚至30%的規模起片,那麼絕不會是如今這番局面。
國慶檔的三個現象
其實電影市場已經是相當的規範和理性,觀眾幾乎不會辜負每一部影片,既不會錯殺好片,也不會放過爛片,任何一個市場表現都是合理、必然的。但正因如此,由於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亦或其他不恰當的操作,導致了影片表現不及預期,便充滿了遺憾。
今年的國慶檔,看似接近40億體量到手,但依然是一個遺憾大於驚喜的檔期。驚喜可能只有《我和我的家鄉》在品質上的升級,市場表現一枝獨秀。但遺憾卻有三點。而三點遺憾,基本也代表了三個市場趨勢和現象。
首先,無疑還是《奪冠》的遺憾。影片止步於10億體量,想必是無數人始料未及的。雖然遭遇了從《中國女排》到《奪冠》的刪改,但它擁有了爆款所具備的元素,擁有20億,甚至更高的可能性。可目前的上映節點,讓它無法藉助到任何勢能,只能純粹的拼內容。
其實《奪冠》的素材是橫跨三個時代,這些故事元素很難糅雜在一部電影裡,甚至不具備電影創作的客觀規律,雖然最終呈現的效果不錯,但還是出現了前後的割裂感,尤其是刪改造成了代入感不足,讓影片的情緒很難轟出來。
不足10億的票房,已經在證明觀眾在用腳投票,《奪冠》所傳遞的價值觀和情緒無法觸動到當下的觀眾,它對當下年輕觀眾的共鳴感不足,以至於無法通過情緒發酵引發巨大的觀影狂潮。當然無論結果怎樣,都不能否定《奪冠》是一部優秀作品的存在。
其次,《姜子牙》的「過度借勢」。很難評估《姜子牙》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為評論它的維度有太多,每個維度看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電影營銷最重要之一是預期營銷,分兩步走,首先賦予觀眾一種預期,然後讓觀眾走進影院達成這種預期。但《姜子牙》只走了第一步,即賦予觀眾強烈的預期,而這已經足夠讓它擁有至高無上的熱度。但走進影院的觀眾發現營造的這種預期完全是一種虛妄。《姜子牙》好不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如《哪吒》好。
《姜子牙》的「過度借勢」,讓它變成了預期嚴重大於結果的存在,因此才有了鋪天蓋地的負面聲音。這讓封神宇宙的下一步動作變得異常謹慎,已經容不得半點馬虎了。
最後,當今幾乎告別了「娛樂至死」。從《功夫瑜伽》的17.48億,到如今《急先鋒》的2.5億,僅僅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其實兩者在品質上相差無幾。這並不是《急先鋒》的倒退,更多是因為國內整個娛樂片的倒退。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進步。
觀眾的需求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並非一蹴而就,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純粹的娛樂性帶來的快感,因為這方面好萊塢大片要優秀得多,開始期待更高層級的追求,比如優質、帶有思考的故事,比如強烈的情緒衝擊。因此,在未來只有娛樂性的影片,市場結果怕是都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