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頻道 張一弛
說起戴森,往往第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就是:貴!
確實,無論是吸塵器、吹風機、捲髮棒,都比同行貴的不是一點。
如果要拔草定價3960元的吸塵器,一位北京白領將近要花去工資的1/3。戴森的其他產品如風扇、吹風機等也標出了將近同類10倍的價格。
在小紅書社區2.8萬條跟戴森相關筆記裡,「高端」、「顏控」、「逼格」,這三個詞出現頻率最高。
紅遍中國的戴森,自詡為家電界的奢侈品,甚至可以在各大網絡購物節來臨之際掛出一張「不歡迎使用滿減紅包」的公告,卻依然享受著產品在一瞬間被搶空的神仙級待遇。
不過,之前無往不勝的戴森,正在面對著越來越棘手的問題:
中國品牌的逆市上揚,正在讓「戴森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據本次618相關數據顯示,小米掃地機器人截止6月18日12點,成功登頂京東掃地機器人品牌銷量冠軍;
米家手持無線吸塵器1C,618全天獲得京東吸塵品類單品銷量冠軍,這也是中國品牌首次在重要節日裡單品銷量超過戴森,位居榜首。
雖然僅是單個電商平臺,但背後潛在的巨大勢能不可小覷。
來自小米生態鏈旗下,近兩年在清潔個護領域快速崛起的TOP企業—追覓科技同樣表現亮眼,618開門紅第一天,前兩小時成交額同比增長超2000%;616當天前一小時,成交額同比增長554%。
這一次,戴森還能硬氣的喊出最新的廣告宣傳語「戴森就是戴森」嗎?
——我看可未必!
1.中國正經歷著科技大爆炸,並且越來越「炸」
其實,放眼中國家電行業,少有人走戴森的路。
這是因為,很多中國的家電企業並不是原創者,而是在代工、追隨外國品牌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
中國的科技公司一方面是中國製造不斷發展、不斷進化的必然,但也是形勢所逼,我們曾經不得不主動求變。
2001年開始的綿延多年的DVD專利費之爭,就是中國製造業發展歷程中的難言之痛。
當時持有DVD技術專利的外國公司組成聯盟,向中國DVD播放器生產企業收取每臺16至19美元的專利費。
專利費高達售價的60%,給中國DVD製造業沉重一擊,很多生產企業只能為國外品牌代工,賺取廉價加工費,大量技工因企業倒閉而下崗。
截圖來源:新浪科技
附加值低、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製造業交了高昂學費,但也從此催生出「中國智造」的強大內驅力。
在過去十年裡,交了高昂學費的中國人不斷苦練內功,中國的研發經費增加了三倍多,達到每年4400億美元,比整個歐洲的還多。
中國越來越多科技公司也正在用硬核科技力不斷震驚世界。
2019年5月16日,美國宣布全面封殺華為,毫不留情地中斷全球合作的技術與產業體系,在毫無依據的條件下,把華為放入了實體名單。
而僅僅在美國宣布全面封殺華為的第9天,被視為華為作業系統的「備胎」——鴻蒙正式曝光。
8月9日,華為正式發布自有作業系統「鴻蒙」,國產作業系統鴻蒙初開,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儘管遭受了很多質疑,但它的發布無疑是「中國智造」的一個裡程碑。
這並不是個例。
美國第一的3D Robotics,曾被福布斯稱為「中國大疆的強大對手」。
2013年,3D Robotics剛剛拿到了3000萬美元投資,估值達到了3.6億美元,美國第一世界第二,據前3Drobotics員工說,創始人在開會時總是說「我要弄死大疆」。
兩年之後,他們押注全部資金的無人機Solo面世,售價1700美元;結果四個月之後,大疆就發布了精靈3,不僅比Solo便宜了整整700美元,而且是價格和技術的雙重碾壓。
大量的Solo堆在倉庫賣不出去,3D Robotics的資金鍊很快就崩了,不得不宣告結束消費級無人機業務,拱手把美國的市場讓給大疆。
從去年的市場佔有率看,在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大疆佔了85%的份額,其他品牌通通被歸到了「其他」。
可以說,中國近年的科技崛起,帶給我們一連串自豪的名詞:5G、雷射技術、無人機、華為手機、世界工廠……
中國正經歷著科技大爆炸,並且越來越「炸」,科技成果輸出的速度遠遠快於經濟增速。每年產出的科技成果,居世界第二,正高速接近全球科技頂峰的美國。
而在中國,還有一家敢跟外國巨頭正面剛的公司,就是追覓科技。
2.不懼戴森的圍追堵截,追覓憑實力崛起
不過,一個國產品牌硬剛國外老牌巨頭,靠譜麼?
要知道,僅以戴森吸塵器為例,根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在當時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中國,戴森的產品就已經佔據線下吸塵器市場的最大銷售份額。
但其實,追覓狙擊戴森,勝算並不小。
戴森的產品並非完美卻依然備受追捧,聰明之處在於把家電定位成輕奢品來賣。
阿里大數據顯示,戴森在中國的購買者中,93.9%為較高消費水平人群,77.5%居住在上海、北京、大連等一二線城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居多。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產」。
針對這一人群,聰明的戴森牢牢把握住了其愛好奢侈、強調身份乃至虛榮、攀比的心理,避開千人一面的家電賣場,轉而進駐到高端商場售賣。
買完產品後在社交媒體上曬圖,才是這場消費的高光時刻,亮眼的設計、同樣亮眼的價格、滿滿的逼格——戴森就是戴森啊!
但戴森買的真的值麼?不一定。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3億中產階級的人口紅利,戴森昂貴的產品只能成為少數人手中的奢侈品,而無法成為多數人都能夠買得起的大眾消費品。
而追覓,填補的就是這樣的空白。
追覓無線吸塵器1999的價格,僅為戴森吸塵器的三分之一,在這樣的價格基礎上,卻做到了設計和性能相當!
在性能上,V11相當能打。
搭載航天團隊自研的12.5萬轉高速無刷電機,工作過程中150AW吸入功率瞬間產生25000Pa真空吸力,也就是說不但能吸入肉眼可見的大顆粒塵物,而且能拔除深層積塵,可以說是巨能吸,超越DysonV10的15%,並且最長續航時間突破性達到了90分鐘,讓用戶不在為頻繁充電而苦惱。
在此基礎上,追覓無線吸塵器又加入了5重過濾系統,12錐旋風分離系統。
這套系統僅靠空氣動力,就可實現高達99.67%的超高塵氣分離效率,通過精密HEPA攔截細菌、黴菌、蟎蟲、花粉等實現0.3微米細菌級精密過濾,這意味著在使用吸塵器的過程中不但能吸的更乾淨,而且還能有效的杜絕二次汙染問題,排出新鮮的空氣。
在設計上,追覓 V11 無線吸塵器的一大亮點就是搭配了全彩高清顯示屏設計。
陽光下也可以可以清晰的看到屏幕內容,方便我們用戶可以直觀的掌握實時的清潔狀態,比如電量、吸力、維護、耗材等狀態,不用再去靠感覺或是查看說明書。
3.為什麼中國製造能圈粉全球?
追覓追趕戴森的速度肉眼可見。
去年下半年,追覓旗下吸塵器產品就成為了西班牙速賣通銷量第一的吸塵器產品,並被全球速賣通評為2019-2020新銳之星;
在今年美國CES上,還榮獲了「科技突破大獎」;旗下產品已經銷往包含韓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波蘭等在內的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在韓國市場甚至已經位居國產品牌第一。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能圈粉全球?
答案是:對技術和用戶的極度敬畏。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裡,死磕技術變成了費力不討好的事兒,這讓不少公司開始喪失對技術的敬畏。
但這些出海的科技公司,無一不是在科技實力上下了狠功夫。
從2012年開始,大疆就形成完整無人機軟硬體設施,從軟體研發,到螺旋槳、支架、平衡環,遙控器,每一個零件都是自主產權,都是中國製造。
2015年,美國權威商業雜誌《快公司》評選出當年十大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型公司,大疆的名字列在谷歌、特斯拉之後,位列第三。
追覓創始人俞浩和整個追覓團隊也有相同的產品理念:
「追覓不是產品公司,我們把自己定位為科技公司。追覓也不會做一個小而美的公司,而是百億級甚至更大的規模。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造出代表未來的機器。」「追覓會持續至少拿出銷售收入的12%投入研發,去獲得更長期的回報。」
追覓的定位確實一直是一家科技公司,公司70%的員工聚焦在技術和產品研發埠,核心研發團隊來自於有航天背景的波音和神州飛船項目團隊,目前匯集了海內外行業頂尖技術人才,且在不斷吸收引進更多創新型人才加入團隊。
更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是,追覓科技從創業至今,核心團隊成員沒有一個離開過。
這樣的團隊和產品理念,讓追覓擁有了209項核心專利,113項發明專利,72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4項外觀設計專利,這對僅僅成立幾年的企業來講,可以說是非常亮眼的成績。
正是由於掌握了這些核心技術專利,才讓追覓等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加遊刃有餘。
結 語:
近幾年,在國產品牌集體的攻勢下,國外各大品牌的日子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2018年初,LG越賣越差,最後宣布退出中國;2019年,昔日超市一哥家樂福也賤賣蘇寧;前兩天,ZARA也宣布關店1200家。
種種現象表明,國外大牌只靠品牌溢價就想在中國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像華為、大疆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開始尊重技術,敬畏用戶,並在競爭中永遠保持進化。
這是不僅僅是追覓的機會,也正是中國科技公司狙擊國外巨頭的最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