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迪士尼經典動畫片改編的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昨日全球公映,片中艾瑪·沃森(Emma Watson)飾演女主角貝兒。繼《哈利·波特》系列後,中國觀眾將再一次在電影院和艾瑪見面。時隔6年,艾瑪依然需要面對所有童星都會面臨的困局:少時了了,大未必佳。赫敏之後,艾瑪·沃森是誰?
文|吳呈傑
圖|網絡
人們已經很久沒在大熒幕看到過艾瑪·沃森了。自從2011年最後一部《哈利·波特》上映以來,她參演了8部電影,但大都沒什麼水花。除了《壁花少年》口碑和票房雙豐收以外,其它每部都在IMDb上獲得了及格線上下的評分。老實說,這不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聯繫到最近「艾瑪·沃森原為《愛樂之城》欽定女主角」的新聞,就更讓人憂心忡忡艾瑪小姐的演藝生涯了。是的,此「艾瑪」非彼「艾瑪」,一舉奪得本屆奧斯卡影后的「石頭姐」艾瑪·斯通(Emma Stone),是該好好謝謝另一位艾瑪的讓賢。艾瑪·沃森回應自己是因為《美女與野獸》推掉的《愛樂之城》,「我要進行馬術訓練,要練習跳舞,必須花費3個月的時間練習唱歌。」她說:「《美女與野獸》不是那種隨便就能演好的電影。」
在這個疲軟的三月檔,迪士尼出品、匯集一眾卡司的《美女與野獸》的確來勢洶洶。可看影片簡介,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又是一個用真愛戰勝邪惡勢力的童話故事。十多年前人們還沉迷於小赫敏的一顰一笑,被鐵三角的冒險傳奇感動得稀裡譁啦,現在呢,眼看著長開了的艾瑪又走上「童話裡的公主」的老路,心情大概等同於被各式瑪麗蘇大劇輪番霸屏過後——只餘疲倦。
《美女與野獸》
在知乎「如何評價艾瑪·沃森?」這個提問下,最高票的回答非常不留情面:「現在看,(艾瑪·沃森)也就是個政治屬性加成的金髮版梅根·福克斯,最高上限,大概也就是花瓶程度更強的卡梅隆·迪亞茲。」
世界上當然需要花瓶的角色,人們不滿的點在於:以艾瑪的職業起點之高,理應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常拿來和艾瑪比較的是「哈利」的扮演者丹尼爾·雷德克裡夫(Daniel Radcliffe),頭頂「個子矮」「長殘了」的壓力,在表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舞臺劇《戀馬狂》演出的最後十分鐘,丹尼爾一件件脫去全部衣服,全身赤裸,面對觀眾。
和同齡的女演員相比,艾瑪似乎也被甩在了後面。好萊塢有「90四金花」的說法,除了艾瑪以外,另外有兩位分別是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和克裡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三人的一個共同特徵是:都因擔綱青少年人氣小說改編的電影女主角而一炮而紅。「大表姐」在《飢餓遊戲》中成功演繹了「燃燒的女孩」凱特尼斯,第二年即憑《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獲封奧斯卡影后;克裡斯汀自從火遍全球的《暮光之城》後就開始拓寬戲路,和伍迪·艾倫合作了《咖啡公社》,和李安合作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捧回凱撒獎盃的女演員。
這很容易讓人總結出,艾瑪並不是一位出色的演員,甚至還有些不思進取。注意了,我們的評價維度是「演員」,而不是艾瑪這個人的全部。如果說誰會第一個質疑她身為演員的業務能力的話,恐怕不是別人,恰恰就是艾瑪自己。問題在於:她是否把演戲當做人生的重心?
就目前看來,答案是否定的。每個童星必定會面臨同一個困境:在他們身心迅猛成長的少年時代,他們都在努力扮演另一個人,這個人給他們帶來過少年得志的榮耀,也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在很多人心中,艾瑪·沃森就是赫敏,可是當告別了赫敏,「艾瑪·沃森」是誰?她又有什麼特別的?
在《哈利·波特》上映期間,艾瑪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依舊對人生打滿問號。「人們不停地問我『你覺得這部電影如何?能介紹一下你自己嗎?』我覺得力不從心,因為我真的想不出答案。我的很多朋友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她們很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比如草的味道或者最愛的顏色。我當時真的很羨慕她們,因為我什麼也不知道。」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艾瑪
上文提到的丹尼爾、詹妮弗和克裡斯汀,他們的解決路徑還是演戲,通過塑造更多元的角色洗刷觀眾的刻板印象,並完成自我成長。但對於艾瑪來說,她不希望就此被綁定在熒幕上,換言之,她想探索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伊莉莎白·泰勒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艾瑪的一個參考坐標。在自傳裡,伊莉莎白曾透露自己人生的初吻就發生在戲裡,這給艾瑪帶來了很大觸動。她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我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否則我很可能也會變成那樣:初吻都不能真正屬於自己,各種人生體驗全都發生在戲裡。」
《哈利·波特》之後,艾瑪有兩次持續一年的「息影」。第一次是發生在她剛進入布朗大學讀英語文學專業的時候。在和媒體公布這個消息時,艾瑪表示:「我想過上普通的生活。」她的確也是這麼實踐的:她和普通的大學女生一樣,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去看曲棍球比賽、參加舞蹈課程。一名同學還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自己和艾瑪同時參與學校劇本試鏡的經歷:
「我走到等候室裡就看到了也在等試鏡的艾瑪。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去,讓我和一個專業演員一起試鏡,真不公平哈哈!』我們一起演了一幕,她非常友好。最後,我們倆都沒選上。」
艾瑪從布朗大學畢業
在艾瑪心中,在學校的失敗試鏡也許比多少個成功的角色扮演都來得有趣得多。一度,艾瑪甚至對是否還要當演員都動搖過,是2012年《壁花少年》的劇本把她拉了回來。在這部講述青少年困惑的電影中,艾瑪飾演的是學校裡引人注目的高年級女生,她和一個性抑鬱的敏感男生成為了朋友,共同在險象環生的青春期階段經歷教訓並走向成長。
《壁花少年》中的艾瑪
《壁花少年》像一個埋伏許久的隱喻,戲裡為弱勢群體吶喊助威,這股風風火火的正義勁兒也延續到了戲外。艾瑪的第二次息影就發生在最近一年,這一年她的主要工作是更深入地研究和推廣女權。她成立了一個女權閱讀俱樂部,命名為「我們的共享書架」(Our Shared Shelf)。「我給自己的任務是每周讀一本書,為了我的讀書會,每個月我還會額外再讀一本。」
更早之前,艾瑪作為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就已經在聯合國發起過「他為她」(He For She)活動,呼籲男性意識到「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我看到年輕的男性承受著重大的精神壓力,但不能向他人尋求幫助,因為害怕被說成是不像個男人。……我不想說男性們被性別刻板印象所禁錮,但是我可以看到事實上確實如此。當他們自由的時候,自然而然,女性也會得到改變。」艾瑪在聯合國演講中說。
艾瑪在聯合國發起過「他為她」(He For She)活動
一個常見的質疑是:如果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沒有做好,是否還應該花這麼多精力在其他領域開拓?其實,艾瑪在多個場合都表達過同一個觀點,她對演藝圈沒那麼大的野心:「我喜歡做一些完全跟電影事業無關的事情。我想要追尋其他的目標,它們能讓我的腦袋進行不同的思考。」
赫敏過後,尋找「艾瑪·沃森」的徵途還遠遠談不上結束。有媒體報導艾瑪極度迷戀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她只能遺憾地聳聳肩:「但我根本沒看過布拉德·皮特的電影,我只是說出大家期待我說出的話。我為聯合國做的工作全都經過清楚的規劃,但我自己個人的觀點與想法,其實還在塑型中。」
真正的艾瑪呢,美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和《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才是她的熱情所在。前者牽扯到了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角是心思深沉的政客和野心勃勃的妻子,後者則講述了一支橄欖球隊為贏得州橄欖球賽冠軍付出的努力。對了,私下裡她還和有「朋克教母」之稱的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成為了筆友,派蒂靠頹廢氣質和暴躁性格聞名於世,被「乖乖女」形象束縛的艾瑪大概也有顆「朋克」的叛逆心。
派蒂·史密斯
對於艾瑪作為演員的未來,誰也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即便是鐵桿粉絲也只能保持審慎的樂觀:「多接點好戲吧,艾瑪小姐。」在人來人往的好萊塢,多的是「大器晚成」或「傷仲永」的故事。就拿被艾瑪奉為奮鬥目標的朱莉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來說,還不是背了十幾年的花瓶稱號,人到中年才憑一部《永不妥協》脫胎換骨。給一個走出大學校園沒幾年的年輕女性下結論,的確是早了點。
話說回來,要是哪天艾瑪徹底退出影壇,好像也不是一件很讓人吃驚的事。哪一種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大概也只有艾瑪自己知道。
很早之前,艾瑪就說自己被人們的這種看法籠罩著:「噢,看啊,他們是童星,他們的人生就這樣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人們在等我搞砸自己的人生。」
那她真的搞砸了嗎?對此,艾瑪給出的答案直截了當:「前路迢迢,我會證明自己。」
沒看夠?
長按二維碼關注《人物》微信公號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