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圍城》的電影類型裡邊,也在最後暗戳戳加了一個「歷史」。但其實整部電影除了幾個人名,以及孫文的確在1905年10月到過香港之外,其他全部都是虛構的,這一點其實看個幾秒鐘就感覺到了,電影從頭到尾也沒有提過所謂「史實」之類的詞。所以即便到了電影結束,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覺得這是真事。就像《斯巴達三百勇士》,除了幾個地名,其他都是虛構出來的一樣。
那這部電影,官方給出的介紹是什麼呢?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夫、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但是,我們來一個個看一看這所謂的「革命義士」都是誰。
沈重陽,賭徒,變色龍,莫名其妙的武功高強,老婆因為自己不爭氣跟有錢人跑了,最後為了範冰冰「他是你孩子的父親」這樣一句綠到骨髓裡的話,拼了命去保護前妻的老公李玉堂,並且真的為了保護李玉堂而死。換句話說,他並不是保護孫中山先生。
陳少白(歷史確有其人),孫中山校友,《中國日報》創辦人,不怕死卻怕血的柔弱書生,根紅苗正的革命黨。保護孫中山行動就是他提出的,但實際過程中屬於被保護的對象。他活了下來。
阿四,李家車夫+絕對親信,不會打架卻非常擅長挨打,前半程為了一句「老闆開心就好」而加入了這一次行動,但自己完全不知道保護的人是誰,哪怕未婚妻給他讀了那本書,他其實也聽不懂,後半段則完全是為了保護少爺李重光而死。
第一男主李玉堂,富甲一方的商人。他是整部電影唯一一個完成思想轉變的人:一開始花錢支持陳少白只是因為對方是朋友,並且非常反對兒子成為革命黨;後來隨著各種目睹清廷殘暴而開始主動願意參與,並成為了整個活動實際的負責人和投資人。
李重光,熱血青年革命黨,即將就讀耶魯大學的高材生。因從小深受西方教育影響,積極投身革命事業,最後被抽到做孫中山先生的替身,接了這個必死的任務,也的確在最後光榮犧牲。
王復明,臭豆腐小販,少林寺跑出來的和尚,非常的單純,聽到能打壞人就加入了隊伍,不知道壞人是誰,更不知道好人是誰。保護行動中,作為肉盾被殺。
方天,清廷「叛軍」將領,希望可以幫助新政權的成立從而洗白自己,但還沒開始就被清廷團滅,說成是政治鬥爭犧牲品不為過。
方紅,方天的女兒,青春期叛逆少女,目睹全家被殺後希望完成父親遺願,「我爹做什麼,我便做什麼」,同樣不在乎保護的人是誰,完全以一個驕傲的「父親接班人」形象出現,最後跟殺父仇人同歸於盡。
劉鬱白,乞丐,毒品重度愛好者。曾經是富家少爺,因為愛上了自己老爸的一個姨太太導致家族崩塌,自己流落街頭。最後接受這個任務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報恩,另一方面也實在不想活了。理論上整部電影武力值天花板。
首先這部電影同樣採取了群戲,雖然王學圻飾演的李玉堂是男主,但佔比並不大,總體依然是「多主角」的敘事方式。這樣一個敘事方式下,可以看到,以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這還不包括反派閻孝國以及中立派史密夫呢)均有自己清晰的故事線,每個人物都立得住而且還不重樣。可能唯一缺失一點的就是劉鬱白了,但是導演已經給了他一個精神可能都不太正常的人設,也就無所謂了。
其次可以看到,以上九位「保護孫中山行動主力」,真正的革命黨只有陳少白:方天只能算半個,他並沒有太在乎保護的是孫中山還是宋教仁,能幹掉清廷就可以了,其他都好說;李玉堂完全是「被革命黨」,且他即便到最後都是反對自己的兒子做這件事,然後兒子還死了,所以也只能算半個。剩下的人,沒有一點點「革命黨」的樣子。
但最吸引觀眾的其實就是剩下的人,電影最成功的也是對這些人的塑造:電影沒有要強行製造「轉變」,讓他們一開始不想做什麼事,最後被感動了突然發現這件事情多麼偉大,願意犧牲自己。他們各自的理由,或自私,或愚蠢,或單純,或悲壯,但沒有一個是為了所謂「四萬萬人有恆業」這種偉大理想而奮鬥的。反過來也一樣:孫先生未必知道外邊有這麼多人為了保護他這一小時的會議而犧牲,甚至,他所來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通知前來開會的同志們,你們要準備犧牲了。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首先,我堅信信仰和理想的偉大,它們毫無疑問可以讓人願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但是,一次戰役,一本書,一次對事實的目睹,是否可以完成信仰的樹立,或者理想的搭建呢?我持保留意見。但這完全不影響人們做出正確的決定:正是因為四萬萬人雖然理想不同,信仰有分,但他們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要保護和守衛的內容:親情,友情,愛情,承諾。是這樣一個個複雜卻簡單的理由,真正鑄成了中華民族的長城。
也許這才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明明沒有標榜自己敘述歷史,卻依然可以讓人深思的原因吧。
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只是在時代的浪頭隨著巨浪綻出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浪花而已,只有一小撮浪花能躍往潮頭看清時代的方向。但所謂積小流匯江河,水滴不知方向,不能覺醒又如何,終是集成潮流奔向下遊,是為歷史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