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合鎮位於鶴山市西部,佛山、江門、雲浮交界。交通方便,有江羅高速經過鎮內,設置兩個出入口。
這裡人口約2.1萬,面積123.46平方公裡。
居民們會說五邑話、客家話、越南話,還有白話。
你可能沒來過這裡,但是一定有聽說過雙合「三寶」:茶葉、粉葛、有機菜。其中茶葉最為出名,「北有英紅九號,南有雙合紅茶」!
雙合,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
追溯唐代雙橋都,當時屬義寧縣,宋太祖六年(966),義寧併入新會縣,次年復置,太平興國二年(977),義寧更名為信安,雙橋都劃歸信安縣,宋熙寧五年(1072)廢信安,雙橋都劃歸新興縣,隸屬肇慶府。
清順治六年(1649)割新興、新會、恩平3縣部分地域新置開平縣,雙橋劃歸開平縣。
至雍正十年(1732)置鶴山縣,雙橋都從開平劃入鶴山縣管治,並就近合併了原新興都、得行都的部分地方。當時雙橋都包括今宅梧、雙合、合成三鎮,共5圖,93條村。
現在的雙合鎮是由原雙合鎮和合成鎮合併而來。下面的經歷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建制經歷。更早之前的歷史很漫長,在此不詳細述說……
合併前的雙合鎮經歷如下:
1949年10月,鶴山縣設四區一鎮人民政府,雙合鎮轄屬第四區府,區府駐宅梧靖村。
1952年5月至1954年6月,高鶴縣設九區一鎮,雙合鎮所轄地區屬第9區府。
1957年6月,撤銷區建制,由泗合、大坪、合成、雙橋等鄉村合併而成雙合鄉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雙合鄉併入宅梧公社。
1959年4月,從宅梧公社又劃出雙橋、泗合、大坪等大隊成立雙合人民公社。
1983年8月,廢除雙合人民公社體制,成立了雙合區公所。
1987年1月,撤區建鄉(鎮),實行以鎮帶村的新體制,成立了雙合鄉人民政府。
1988年11月,撤銷雙合鄉,設置雙合鎮建制。
合併前的合成鎮經歷如下:
1960年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廣東省農墾總局批准,國營合成農場正式成立,隸屬肇慶農墾局領導。
1964年2月,肇慶農墾局撤消,農場直接隸屬省農墾總局。
1976年2月,合成、金鉤兩場合併為合成農場。7月,農場總部遷至華城圩。
1978年6月開始,根據廣東省政府和廣東省農墾局統一部署,合成農場開始接收越南歸僑。6月15日,根據廣東省政府的決定,國營合成農場改名為國營合成華僑農場。
1996年1月8日,國營合成華僑農場改場建鎮,成立合成鎮人民政府(保留廣東省合成華僑農場),納入鶴山市統一領導和管理。
2002年1月,雙合、合成鎮並鎮(保留廣東省合成華僑農場)。
雙合,一個文化與美景共存的地方
雙合有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1個管理區,分別是雙橋都村委會、泗合村委會、合成村委會、先慶村委會、興華社區、僑茶管理區。
雙合圩鎮
體型修長,曲線優美……
雙橋都村
田園雙橋,名不虛傳……
泗合村
泗合村,背靠鶴山第二高山雲宿山,蒼茫雄渾。
"泗合"之名,乃歷史地名。南宋鹹淳二年(1266),隋朝民族英雄宿國公、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之後裔(址山麥必雄)徒遷聚落在雙合境內雲宿西南山麓下,開村定居。村周圍有四條山溪匯集於村東而成一條大溪河,四水匯集歸堂,而得村名——"泗合」。這裡也是名聞遐邇的清朝抗英民族英雄麥廷章故裡。
先慶村
先慶村是雙合主要的粉葛基地,粉葛很出名,下面田地中大家看到的黑點就是粉葛苗。此外下面還有「千鶴戀竹」景點,你辨認得出嗎?
合成村委會客家村落
合成村委會有眾多客家村落,村子古樸,環境優美,令人沉醉。
合成這幅地,在元朝之前是一片蒼涼、渺無人煙的荒原,時至明代初(永長年間)才開始有先民遷徙到雲宿山北麓以西一帶的山野開村定居。在明永樂及弘治、萬曆、崇禎年間,先後有南遷的先民落居在合成這塊沃土蕃衍生息。當時是以自發性的一姓一族的遷徙,有麥、鍾、梁、蘇、吳、陸、葉共七姓,這是第一批入遷的先民。清朝年間,原生活在梅縣、興寧、五華和龍川、河源、惠陽、惠東以及粵北南雄、始興的一部分客家人和當地人,南下現合成地區懇荒,當時有劉、陳、何、胡、黃、鄧、溫、鍾、林、徐、石、周等29姓,這是第二批遷徙先民。他們大多數是在清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亦有少量是民國初年,遷來現合成在區分散開村定居。
十裡茶鄉,無限風光!
雙合,一個你來了不想走的地方
18個特色景點
有風光無限「十裡茶鄉」、黃金滿地雙合油菜花海、無花果龍眼荔枝等應節水果熱情款待、蒼茫神秘雲宿山、風情無限越僑居所、醉美客家古村落……有山有水,十分適合生態遊。
NO1 十裡茶鄉廣東省「最具生態價值茶鄉」
雙合鎮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多呈酸性,適宜種植茶樹。上世紀60年代雙合鎮開始發展茶業,引進雲南大葉茶,形成了一片片茶園。目前,雙合鎮茶園主要分布在僑山、蒲塘、橫坑、佛塘、石頭嶺等,綿延十多裡,這就是雙合的「十裡茶鄉」,並獲得省文聯評為廣東省「最具生態價值茶鄉」稱號(全省唯一)。
NO2 雲宿大觀健身登山愛好者的「首選山」
雲宿山屬皂幕山系,海拔637米,是鶴山第二高山。山頂有一古瑤寨遺址,由石頭砌成的城牆基本環繞山頂,周長1183米,登牆四顧,高明、鶴山、新興、開平等地景象盡收眼底,雨天或霧天,雲宿山更會呈現出雲霧茫茫、飄渺繚繞、變幻多姿的景象,身處其中,如入仙境,稱為「雲宿大觀」,為鶴山舊八景之一。雲宿山古瑤寨對研究瑤族歷史、當地人文歷史以及古代建築藝術等方面具有較重要意義。因海拔不高,山路不難行,現已成為珠三角地區健身愛好者登山健身的「首選山」。
NO3 井岡山花海「花海長廊」蔚為大觀
這裡根據季節不同連片種植花卉及經濟作物,包括油菜花、格桑花、茶花、紫雲英、玫瑰花等,成為「花海長廊」,形成「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四季有香」的四季景觀。其中山地面積286畝,農田面積1000多畝。每年春天油菜花開時,遍地金黃蔚為大觀,成千上萬的遊客來遊覽觀賞,是江門五邑地區最大片的油菜花地和觀賞勝地。花海所在的山名為「井岡山」,井岡山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NO4 姻緣橋與姻緣石成就佳話的雙橋姻緣系列景觀
元代中期,雙橋設有都統府。都統有一女,容貌秀麗,性剛直,喜扮男裝出遊。在一次出遊中遇到肇慶知府公子,結為金蘭。後來知府公子來到雙橋都拜訪,才知結拜兄弟為女兒身。兩人互相愛慕,由此成就了一段姻緣佳話,他們愛情的身影也留在了雙橋都。他們漫步的河段,被村民稱為姻緣河。後人於兩岸架起姻緣橋,栽下姻緣樹,並立上姻緣石,以紀念這段姻緣佳話。
NO5 雙合現代農業基地四季果菜等你來採摘
位於雙合鎮雙橋都村委會,園區規劃總面積7500畝,基地內有四季果菜等有機、高附加值農產品,是珠三角地區集科技研發、新品種引進、生產示範、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NO6 越僑居所特色僑居與誘人的越南美食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大批越南僑胞回到祖國,當時合成農場先後接收歸僑3800多人,建起了僑光村、僑新村、金鉤等16個越僑居住點,並以種植茶葉為主業,雙合也就成為江門地區為數不多的越僑聚居點。數十年來,越南僑胞們在這裡勞作、生活,同時也帶來了富有越南特色的美食、服飾等文化。
常見的越南美食有越南春卷、越南腸粉等,另外茶農也常戴呈錐形的越南特色鬥笠,因其輕便好用可遮陽擋雨。
NO7 百裡潮人徑一環帶八爪 十裡景不同
這是一條「八爪魚」狀的總長55.9公裡的一條集步行、騎行、自駕於一體的健身路徑,起點始於雙合旅遊文化廣場,途經山頂茶園、大坪村、雲羅窩村、馬布氈村、舊合成圩、永樂村、合成村委會、旱衝村、增邊村、大朗村、棠密村等地方,最後回到起點雙合旅遊文化廣場。「百裡潮人徑」把美麗古村落如珍珠般串聯起來,主路徑呈環狀,並在環狀各段將路徑發散出去到牙鷹寨、鳳凰山等生態景點、特色茶場和越南歸僑居點等八條路徑,形成「一環帶八爪,十裡景不同」的獨特景觀。
NO8 客家鄉愁村落傳統客家民居 竹林樟樹環繞
客家鄉愁村落景區之一雲羅窩村,村中建築多為傳統客家民居,周圍竹林、樟樹環繞,環境優美。傳說六祖曾雲遊到此,見此地風光優美,雲霧飄渺,適合隱居,於是在此隱居數載。雲羅窩又名「銀羅窩」,乃此村地形像一個籮筐,村民希望致富,遂改名「銀羅窩」。
另一條客家鄉愁村落馬布氈村,為雙合鎮較大的客家古村,村中保留了較多客家古屋,是雙合鎮較有代表性的一條客家村落。此村建在山窩之中數百年,卻從未被山洪衝過,成為一塊風水寶地,也是一塊研究風水地理玄學的好教材。背靠鳳凰山,風景獨好。
NO9 一腳踏三市鳳凰山頂觀三市旖旎風光
位於雙合西北面鳳凰山,是高明、鶴山、新興三地的界山,登臨此山,除了領略三地旖旎風光,還能在三地的界碑上體會「雞鳴聞三市、兩步跑三縣」的神奇。這塊三面界碑,由國務院於1996年設立,分別標註了「鶴山」(江門市)、「高明」(佛山市)和「新興」(雲浮市)六個字。這塊罕見的界碑,體現了「一腳踏三市」的神奇,讓友人體會到:貴人出門,方方吉利;踏上此地,方方順利。
NO10 四景古樟獨木成景四季皆不同
這棵樟樹獨木成景一年四季皆不同,讓人心生不同感嘆:春季樹葉萌發,樟蠶生絲,並逐漸結繭,正如陸遊詩句:「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夏天樹葉盡去,枯枝盡顯,飛鳥棲息,讓人想起馬致遠筆下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而到了秋天,又會長出綠葉,樹如長亭獨立,來往人愛立於此閒談休憩,仿如李白所寫的「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而到了冬天,又再盛極而衰,「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白居易的詩句讓人不覺為樟樹惋惜,在歷久而被人知之時,卻到了凋零時刻。
NO11 雙合粉葛(棠密)種植基地雙合鄉村旅遊的挖粉葛景點
「雙合粉葛」是雙合鎮著名的土特產,當中尤其以合成、先慶一帶出產的粉葛最為聞名,所產粉葛具香甜可口、無根無渣的特點,暢銷珠三角及港澳市場。全鎮粉葛種植面積超過7000畝,同時有葛粉、粉葛膏等深加工產品。以棠密粉葛基地為代表的「雙合粉葛」種植基地不但是農業種植基地,也是雙合鄉村旅遊重要景點。
NO12 千鶴戀竹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
大坪村民歷來有愛鳥護鳥的傳統,村後成片竹林,生態環境非常優美,空氣清新,由此也吸引了眾多鳥兒在竹林安家,尤以白鶴居多。每天早晨或黃昏,成群過千的白鶴在竹林中展翅飛翔、鳴叫、投宿,成為難得一見的人類、鳥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道美景。
NO13 永樂古樟500多歲的古樟樹偉岸壯觀
永樂村是一個建於明朝之前的客家古村落,後因避諱明朝「永樂」年號改名劉屋村,之後又復名為永樂村。村中有一棵高18米、胸徑1.8米,種植於明朝嘉靖年間,樹齡500多年的古樟樹。樹木根深葉茂,偉岸壯觀,與旁邊一棵約250年歷史的古樟樹合稱「父子樹」。
NO14 牙鷹寨山頂遠眺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牙鷹寨位於雙合鎮北面,海拔335米,北面屬高明,南面歸鶴山。南面有陡峭的石崖,崖中有洞,因以前常有牙鷹在石洞內棲息,故得名牙鷹寨。站在山頂,極目遠眺,鶴山、高明兩市附近農村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目前有兩條上山道路,一條為常走的較闊的上山道路,另一條是較為偏僻的山道。山上除了有石壁,半山腰處還有被人傳說為「老公背老婆」的兩塊疊置奇石及一棵生成七支的高大樟木樹。山中還有個龍王爺廟遺址,傳說龍王曾在此地廣布恩澤,現在還有不少村民前來拜祭。山腳下有石角水庫,環境優美。
NO15 逢丁門鄰裡友愛相處和發展的見證
肖氏宗祠始建至今有近200年歷史,祠堂坐北向南。旱衝村主要姓氏有何姓、肖姓,據說當年由何氏和外甥肖氏於清雍正年間從粵東搬遷而來。何、肖兩氏先後在此地建立同一朝向的祠堂。當時,何氏人口略比肖氏人口多些,肖氏為了人丁興旺,在祠堂外加建院子,建造了逢丁門,將朝向略為修改。逢丁門為牌樓門,處於丁位,坐癸向丁,寓意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如意吉祥。逢丁門最初是為了促進肖氏人丁興旺而建,現在則成了肖、何兩姓友愛相處和繁衍發展的見證。
NO16 鷹爪古廟600年古廟有著神奇的傳說
雙橋都村自始祖李奇茂創建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600多年前其子孫李方文搬遷至此,為蓮村始祖。傳聞蓮村初建時,經常發生一些意外的事情,搞得全村不安寧。後來有一老者路經此地避雨,指點說村周圍地形似一大鷹,而村子剛好建在鷹的胸部,為鷹的腹中之物,因此常遭侵擾。破解之法為鎮住鷹爪,於是村民依言在鷹爪位置建廟,清同治九年曾經重修,就是如今的「鷹爪古廟」。說來也神奇,自從建廟後,蓮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前來鷹爪古廟祈禱拜祭的村民絡繹不絕。
NO17 翠竹清溪金星河道彎 翠竹常青青
金星河河道彎彎,流經雲羅窩村1000多米的河段是金星河的美麗小蠻腰。這裡兩岸翠竹常青青,溪流更清清。漫步河邊,你既可觀賞沿岸美麗風光,又可於河中淺水處溯溪而上,捉魚摸蜆,感受清涼。
金星河橋頭旁,水草豐美,魚兒暢遊河中,河邊更有一個沙堆,形似釣魚臺,翠竹環繞,人們悠閒之際喜歡來此垂釣,思考人生,以待天時,讓人不覺想起商周時期姜太公河邊垂釣,等待周文王請其出山輔佐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
NO18 鴨子石聽聽鴛鴦潭與鴨子石的故事
雙合雲宿山西南面有條山溪,山溪一路從山頭奔流到山腳處衝出一個水潭,傳聞曾有仙女在此沐浴,得名鴛鴦潭。鄰近山腳的溪中巨石縱橫,遠觀猶如鴨仔步行,被稱為「鴨仔石」。據說這是神仙驅趕鴨仔行經此處留下的鴨仔變成。
- THE END -
圖文轉載來源:日月雙合醉鄉村,網絡,小編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