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對電視劇《大秦賦》不尊重歷史發了一些看法。想不到的是除了機器人和特殊人群的評論,有一部分人也開始站在編劇一邊,說嬴政本就是仁君。好像一句「統一天下,千古一帝」,就可以把他的所有「過」抵消。更有甚者,認為《史記》史料不可信,難道言下之意是《大秦賦》的諂媚編劇更可信?
看來「想為君王唱讚歌」的人還大有人在。只是覺得「韭菜一族」也跟著歌唱,就難免可悲了。
前篇說到秦朝的酷刑,今天說說嬴政的好大喜功、窮奢極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大興土木、好大喜功,導致勞民傷財,把老百姓推向了水深火熱之中。
首先說阿房宮,既朝宮首期的前殿,其規模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容萬人,殿前廣闊,排列十二銅人,並可樹五丈之旗。周圍設閣道,由殿前可直達南山(終南山),山上建有宮闕;殿後有復道過渭水到鹹陽。即秦始皇由鹹陽宮過渭水達阿房,如同天帝由所居之「天極」(北極星座)過漢(銀河),到達「營室」(星座名)一樣。秦始皇自比人間的天帝。如此奢侈靡費的豪華,反映了秦始皇的窮奢極欲。
再來說驪山墓。秦始皇親政後,就開始為自己修建死後用以享受的宮殿驪山墓,一直到秦二世時才完成。驪山墓高五十餘丈,周圍五裡多長。掘地穿三泉,然後灌入銅汁加固。墓中建有宮殿,設有百官席位,並藏有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後來,當秦始皇沙丘之死運回鹹陽下葬時,秦二世更為殘暴地把後宮沒有生育的宮女全部作為陪葬,所有建設的工匠也被關入墓內,真可謂慘絕人寰。雖然是二世所為,但這是秦始皇生前就打算好了的。
這兩項工程用掉了大量的人力(70萬被宮男子均發往兩處工地)、物力和財力。北方的石料,南方的木材幾乎被用盡。後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蜀山兀,阿房出。」
另外,長城的工程量就更不在話下了,當然它的正面意義歷史已有定論,至少不似以上兩項都是滿足私慾。但同時人民因修長城所帶來的災難也不能因此忽視,「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至今,民間還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歌謠,這些都是老百姓對不堪承擔繁重徭役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