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有人在某件事情失敗的情況下,感慨自己運氣不好,說自己是沒有運氣的人。那我們所謂的運氣到底存在嗎?
在《身份的焦慮》這本書中做了這樣的解釋:拿運氣作為對我們一生得失成敗的解釋,已經變得難以為人接受。
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崇拜神靈的力量,震懾於大自然捉摸不定的脾氣,認為自己和他人對世事缺乏控制的想法非常普遍。
但是隨著人類控制環境和預測環境的能力大大提高,運氣或神靈庇護等觀念已經喪失了其影響力。
把自己的身份建立在偶然因素之上固然令人恐慌,但在一個以理性控制為主要特徵的世界裡,幾乎不能用「壞運氣」對失敗提供可信的辯解,生活在其中恐怕要更加困難。
簡單來說就是,在現如今大環境可控的情況下,拿「壞運氣」當擋箭牌顯然是不實際的。
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共同做一件事,但是同伴為之付出的努力並不及自己,甚至說在我們看來他就沒花過多的時間付出,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看似沒有付出的同伴,但是卻比努力很久的人結果要好。
而後這些努力過後卻沒取得好結果的人就會感慨,那些人的運氣好,雖然沒有付出過多的努力,但是運氣眷顧了他們。或許這是最好的安慰了吧,卻也是最痛的感慨。
我們時常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我們拼盡全力卻不盡人意。如果總拿運氣作解釋的話,顯然不符合常理。畢竟運氣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顯然行不通。
其實這個問題同樣的困擾了我很久,不過認真想想也不難想通。
首先,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度、適應度、接受度存在差異,因而做同一件事,每個人根據各自情況,產入和產出的比例就不同。
這就合理地解釋了,那些看起來付出毫不費力的人為何會取得好的結果。因為他們本身對事物的接受度強,比如那些人用十分鐘就能懂一個知識點,而你需要花費一個小時才能理解,這就是差距。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進去。所以,看似他們沒怎麼付出,但是別人的理解度就是比你強,所以可以把時間利用在其他東西的學習上。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心態差異。
有些人的心態處之泰然,進取心沒那麼重,所以做事穩當,對於結果並不看重,因而在「上戰場」的時候,包袱沒那麼重,心態就會好很多,甚至會超常發揮。
相反,那些在平時付出很多的人,對於結果過於看重,心態不能自已,過重的壓力會導致發揮不暢。所以有時看似有些人平常付出很多,但是結果不盡人意的原因就在於此。
心態是取得好結果的催化劑!
說了這麼多,那所謂的「運氣」到底有沒有呢?其實運氣不能用有沒有來形容,我們把運氣的得失簡單的就歸結為上述兩點因素。簡言之就是,天賦和心態都會決定一個人成事大小。
只是我們習慣於用「運氣」來概括罷了。
第一種因素,天賦(對事物的認知度和理解度)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多花點時間去消化沒什麼。
但是第二個心態問題,這個是我們後天可以調整的。找到自己能最舒服面對的心態,找到自己的支柱,這樣取得的結果不會太糟糕。
想要有「運氣」,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我們能做的就是「人和」,只要能控制的因素把控到位,剩下的就交給客觀因素。
盡人事,聽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