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 聚類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聚類錯覺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人們更傾向於將隨機小樣本中不可避免的「條紋」或「聚簇」狀的隨機分布考慮為某種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規律」。
概念比較抽象,這裡把 Wikipedia 上面的圖貼過來說明一下。
圖中可以看到隨機分布的點。但你是否更傾向於注意圖中許多點聚攏在一起或者大片沒有點的空白區域?這些點的「不正常分布」的區域會更吸引你的注意,甚至讓你產生原本的隨機分布並非隨機的錯覺。
再舉一個例子,你手裡有 10 張紅桃、10 張黑桃共 20 張撲克牌。現在把牌洗混,之後攤開牌,結果發現有 4 張相同花色的牌連在一起,你是否感覺「牌沒洗開」?實際上,有 4 連張的概率在一半以上。人們總是傾向認為,「紅紅紅紅紅黑黑黑黑黑」就不是「隨機」,「紅黑紅黑紅黑紅黑紅黑」就是「隨機」。實際上真正的隨機分布並不像後者一樣均勻分布,但人們會傾向於把非均勻分布考慮為「非隨機」。
打麻將時也一樣,其實運氣好和運氣不好的時候是隨機分布的,但隨機分布不意味著均勻分布,總會出現一段時間內運氣普遍比較好,而這反而會讓你產生「運氣不是隨機分布」的錯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聚類錯覺」。
二. 心態對發揮的影響
運氣是隨機分布的,但你的心態並不是隨機分布的,這就會造成麻將的成績並不完全符合隨機分布。
還是舉個例子,麻將連輸 4 盤,勢必對自己的心態產生一定影響,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打法。最終的結果就是第 5 盤開始傾向於「瞎打」,最終又輸的概率要比正常情況下稍高一些。當然,心態的作用遠沒有「聚類錯覺」的作用大。
總而言之,讓人產生「打麻將總有一段時間運氣特別好」的感覺的主要原因是聚類錯覺。心態在其中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下面是回答評論問題時間。首先感謝大家的支持!
Q. @小木:德州撲克選手經常說的下風期也是聚類錯覺嗎?怎麼解釋持續一段時間都被 BB 或者不能擊中聽牌的現象?
A.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而且我個人主要研究競技麻將,德州了解相對較少,回答可能會比較片面,見諒。
首先,應該說下風期主要是聚類錯覺造成的,至少其形成的原因是聚類錯覺。說到下風期很自然就想到「改變打法」。事實上很多麻將古籍甚至現在很多所謂麻將書都把逆風牌的處理作為一項很重要的戰術。
選自民國圖書《繪圖麻雀牌譜》。版權歸國家圖書館所有。
現代以概率學、統計學為中心的較成熟的麻將理論早已證明這種打法是錯誤的。麻將的下風期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依然採用期望值最高的正常打法,不要改變打法。
舉個彩票的例子。有兩種彩票 A 和 B,定價均為 10 元,彩票 A 有 10% 的概率中 200 元,彩票 B 有 50% 的概率中 20 元,現在你有 1000 元,請問該怎麼買彩票?正確答案是買 100 張彩票 A,就不解釋原因了。現在問題來了,隔壁小明也花了 1000 元,但他買了 100 張彩票 B,於是你倆一起開始刮獎。颳了 5 張,小明有 3 張中獎,60 元 get,你這邊颳了 5 張 1 張也沒中,然後小明看你可憐,提議說「要不咱倆換幾張彩票?」,請問你和小明換嗎?答案是 1 張也不要換,但凡換 1 張,你的收入期望都會下降。只有你剩下的 95 張彩票都是彩票 A,你的收入期望才是最大的。
上述道理,大多數打麻將的人都不懂,也有部分人懂這個道理,但在實戰中因心理作用沒有很好地執行。麻將中的「下風期」只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總結,不能作為未來打牌策略的指導。其實不能總按期望最大的方法去打牌,是大多數人打不好麻將的首要原因。
扯得有點遠,下面回到德州。德州和麻將是一個道理嗎?答案是否定的。德州在心理層面的博弈,以及自己的選擇可能給對手帶來的影響方面,要遠遠大於麻將。還是舉麻將的例子,對家小明四圈沒開和,心態已經崩潰,現在新的一局,你要怎麼針對他?這張牌先打紅中還是 1 筒對小明有什麼影響?是聽 47 萬,還是嵌 8 索,哪個小明更容易摸到並打出?很顯然,麻將桌上你想控制另外一個人極其困難(不排除在某些極端特殊場況下的控制方法)。作為一個對自己麻將水平比較有自信的牌手,我很負責地說:即便小明坐我下家,我對他的控制能力也是極其有限的。與其考慮控制別人,不如按最大期望打好自己的牌,這就是現代麻將理論的核心。但德州則不同,小明 raise 了,你是 fold 還是 call 顯然會對小明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德州因為在心理層面的博弈佔的比重很大,別的對手可以通過針對某人的戰術改變實現對其」下風期「的控制。所以當德州牌手處於「下風期」時,開始通常是由於聚類錯覺,但後期通常是其他牌手針對你的戰術改變所導致的,而一名優秀的德州牌手此時就需要針對他人的戰術展開反制,也就需要相應改變自己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