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給生命最好的開始
——記兒科主任周玉琴
27年,堅守兒科一線,守護兒童健康,用愛給生命最好的開始。從周玉琴的口中我們聽不到一句抱怨工作的艱辛,而是對工作滿滿的熱愛。
「選擇兒科是因為我喜歡孩子,也熱愛這份職業」周玉琴坦言。在兒科工作了27年,即使是休息的時候,周玉琴還是很容易想起那種兒科特有的喧囂。不過,對此她並沒有覺得不耐煩:「都是孩子嘛,不舒服了鬧一點很正常的,已經習慣了。」
時間過得很快,畢業至今,周玉琴從實習醫生成長成為獨當一面的副主任醫師,從懵懂少女變成了孩子的媽媽,無論是工作年限和經歷,還是家庭母親的角色積累下的經驗,都讓周玉琴越來越懂孩子。
有白大褂恐懼症,一見醫生咧嘴就哭的孩子其實真不少,但周玉琴是個即使穿著白大褂,還是相對有孩子緣的醫生。大抵跟她說話柔和清晰,眉眼長期笑笑的有些關聯。「我看病比較囉嗦,會跟家長說得久一些,比如怎麼吃藥啊、注意事項啊、怎麼護理啊等等。」周玉琴的囉嗦是有原因的:「家長有很多類型,有一看就是學習型的家長,也有真的得把話說得非常非常清楚的親屬;為了以防萬一,通常每個孩子家長我都多說幾句。」
周玉琴其實並不是單純看病看得慢,在她看來那只是每一個孩子都必須用心對待。病情複雜的、家長擔心的、孩子不配合的……短短幾分鐘真不夠她和家長溝通呢。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她寧願多花一些時間來解釋病情,哪怕推遲下班,也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到底:「我理智上知道病人遲早能看完,但感覺上好像永遠沒有盡頭一樣——可我也只能這樣。」畢竟在周玉琴的概念裡,第一個孩子和最後一個孩子,同樣需要認真對待。可惜這樣的堅持,卻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了一些委屈。
工作之外,周玉琴用以陪伴孩子的時間一直不多。「2016年閨女迎戰高考,由於工作原因,沒有花時間陪伴她,今年過年趁她放寒假陪她看了一部電影,聽著她爽朗的笑聲,我就覺得陪伴真是太重要了。」從她的話中不難看出,多年的陪伴缺失,讓她多多少少對孩子、對家庭帶了些愧疚。
在工作中,周玉琴總是面帶微笑地對待每一位患兒,「對於兒童的治療,孩子心情非常重要。孩子心情好,家長心情也會隨之好起來;同時,既要讓兒童信任你,也要家長信任你,家長和孩子的依從性就會比較好。」周玉琴說,「當然心理的因素很重要,有些家長拿了藥,回家也不一定願意給孩子吃;換言之, 如果孩子信任你,即使藥性再苦,孩子也願意吃。」
「孩子願意吃我開的藥。」這一直是很讓周玉琴很欣慰的事情。
「兒科有時候是門『啞科』,因為有的孩子太小,還不能清晰表達身體的病痛,有時會鬧個不停,家長有時對孩子病情描述不準確,而小孩病情變化又快,因此家長十分心急,希望能馬上減輕孩子痛苦。這些我們都可以理解,兒科醫生首先要的就是耐心。」周玉琴說。有時,周玉琴也期待家長對兒科醫生的理解。她認為,醫生和患者需要站在換位思考的角度。作為醫生,能理解家長給孩子看病的心情,一定都會儘量滿足家長的需求。作為醫生,有時也特別需要被理解。「我記得一次坐診時,碰到一個小孩得了急性喉炎,當時孩子的聲音已經變了,聽起來就像小狗的叫聲,家長急壞了。 『趕緊給開藥啊!孩子都成這樣了,你還在這磨嘰什麼呢?』當時我還在給孩子做檢查,在旁邊的孩子父親就衝著我說了這麼一句。」回想起這些年的治病經歷,周玉琴感觸頗深。
雖然她對兒科很多病症都已經胸有成竹,但即使是最普通的小孩感冒發燒,她都保持十二分謹慎。因為「兒科病情有時變化比較快,兒童抵抗力比成年人差,稍有猶豫就很容易延誤診斷和治療,使得病情發展。」
說到當前工作,周玉琴說:「我特喜歡兒科,因為兒童給人的表現最真實,病了就哭鬧,好了就笑,每當看到患兒康復後露出的笑臉,我就覺得無比的舒心與幸福。」
周玉琴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為無數患兒解除了病痛,她用陽光般的愛,把溫暖帶給每一個患兒,把溫暖帶給整個兒科,把溫暖送進每個人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