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
去年春節,我帶了幾份發表有自己散文的報紙回老家。我把文章念給外婆外公聽,他們滿是皺紋的臉難得舒展一些,微笑著時不時點點頭。聽完朗讀後,二老直誇我「雨雨好得行喲,給你比個大拇指!」我笑著回答,文學的種子還得感謝老家的童謠呢。說罷,我像一個三兩歲的孩童般,請求外婆再給我唱土家童謠。「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嘎婆園子一大推……」在這樣充滿親子樂趣的聲音中,關於童謠的回憶思緒飛揚開去。
我的家鄉黔江位處武陵山區腹地,以土家兒女為主。在這片被譽為「武陵山明珠」的土地上,充滿各種山歌、情歌、勞動歌曲等。如果說民歌是大人們抒發情懷的載體,那麼童謠就是兒童成長的搖籃。這些童謠曲調詼諧、音節和諧、形式簡短、朗朗上口,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在孩子一兩歲牙牙學語時,大人們會教孩子《蟲蟲飛》。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抱著孩子,大手拉著小手一開一合,嘴上說著「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嘎婆園子一大堆。嘎婆不攆狗,給我咬一口。下河去洗手,盤海(螃蟹)夾一口。上山去找藥,蚱蜢蹬一腳……」輕快押韻的節奏和動作搭配,孩子樂不可支,親子互動趣味盎然。
孩子稍微大點了,可以獨立行走或者結伴玩耍,新的童謠成為孩子的樂趣。幾個孩子圍在吊腳樓的「耍子」邊,唱著《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果果香,賣乾薑,乾薑辣,賣水娃,水娃短,賣花碗,花碗花,賣冬瓜……」如今唱來,勾起兒時趣事,我多麼思念那些陪我念過童謠的小夥伴呀。此外,長大後學了語文修辭手法,我才發現這簡單的童謠把頂針手法用得如此嫻熟自然呢。
土家童謠內容豐富,有關於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的,也有教導孩子懂事明理、認知生活事項的。例如《大月亮,小月亮》如此唱:「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來學木匠,妹妹起來舂糯米,嫂嫂起來縫鞋底。舂的舂,簸的簸,傳喚雞娃等你鼓。貓翻跤,狗傳火,老鼠子開門笑死我。」這首童謠既把一家人辛勞做事的情狀生動呈現,又有詼諧的動物形態表達,動物和人一起辛勞,顯得幽默風趣。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小小豆子》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腐賣成錢。人人說我生意小,小小生意掙大錢。」這裡面包含的勤勞致富、堅持不懈、樸素純真也在無形中變為我的奮鬥哲學,即做事不怕小,只要肯鑽研。於我,一個個的文字不也像圓圓的豆子般,組合成香噴噴的文章麼?
童謠不僅是嘴上樂趣,有的也需要肢體動作配合。例如考驗手眼配合靈巧度的「捻中指姆」遊戲。兩人配合著玩,其中一人用手捂住另一隻手,只露出指尖,另一人來猜哪個是中指姆。一邊猜,一邊說:「捻到中指姆,倒打一十五,黃牛轉過彎,倒打一十三。豌豆角,胡豆角,重慶來個咪咪腳……」從「u」韻轉到「an」韻,再轉到「iao」韻,朗朗上口,銜接自然。小小遊戲鍛鍊了孩子的手眼靈活性,也於無形中接受了「轉韻」的薰陶。
穿梭在童謠的記憶之河,我如痴如醉。在「扁擔這麼長,巴掌這麼寬,看則容易做則難」裡,我學到了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在「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裡,我彷佛回到了兒時期盼過年的心境;在「一點一橫長,一飄飄南洋,上十對下十,日月對太陽」(廟字)裡,我感受到了土家孩童識字的趣味和想像力。
於我個人而言,這些土家童謠讓我體會至美至善的親情,養成熱愛自然的心態,塑造善良質樸的品格,為我的成長鋪墊底色,也為我的文學創作播下種子。於整個民族而言,土家童謠曾被譽為土家族版「幼學瓊林」,可以塑造幼兒的民族認同,對於孩子的成長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尤為重要。雖然,隨著時代環境和社會生活變遷,現在的孩子們很少說唱這些童謠了,但毋庸置疑的是,土家童謠帶給整個民族的快樂、溫暖與趣味,卻永不會淡化。
充滿教育性、趣味性的土家童謠,是土家文化園地中一株帶著朝露的花蕾,是連接童年的舌尖趣語。它在老時光裡熠熠閃光,成為眾多土家兒女溫暖的記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