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演員請就位2》節目截圖
10月2日,《演員請就位2》開播。目前,該節目在貓眼綜藝熱度榜單上位居第一,同時也頻上微博熱搜,實現了話題與觀看量雙爆。在競演類綜藝幾乎消失的2020年,這個數據可以讓節目主辦方小小地歡喜一把。
貓眼綜藝熱度榜
第二季節目延續了第一季的宗旨,主打「通過導演視角去透視影視行業生產鏈條」。在導演選擇上,節目保留了第一季陳凱歌、郭敬明、趙薇的配置,另外新加入爾冬陞導演。李誠儒仍然為特邀評論嘉賓。
和第一季不同的是,第二季新引入了市場評級。在第一期開播時,每個演員在進場之前都會收到由多位一線製片人根據自身感受評出的「市場定級」,分為S、A、B三個等級。這個新的賽制模擬了赤裸裸的演藝市場環境,觀眾也可以對此有非常直觀的感受。與單純欣賞演技的PK相比,更加刺激的地方在於一些參賽者可能不得不在現場調整對自己的認知,例如,曾在華鼎、飛天、金鷹摘得桂冠的演員馬蘇市場評級只有B,而一些戲齡可能只有兩三年的新人演員卻拿到了A級甚至S級。
一檔綜藝的評級當然無法說明實質問題,但這個賽製成功「激化」了評委和嘉賓們之間的「矛盾」,一舉把節目送上熱搜。
10月10日,節目播出第二期,「郭敬明和李誠儒的battle」在隔日衝上微博熱搜第一。實際上,這也不是《演員請就位》第一次「開撕」。早在第一季,「流量擔當」小四就多次「撕」上熱搜。在第一季,李誠儒看了郭俊辰等人表演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片段之後表示「如坐針氈」「如芒刺背」,郭敬明則回應「存在即合理」。
何昶希在《陳情令》中的表現(來自節目截圖)
在《演員請就位2》的第二期節目中,李誠儒再懟郭敬明,起因是郭敬明直接給了新人演員何昶希一張S卡(代表最高等級)。何昶希是前UNINE成員,零表演經驗,在與張逸傑合作表演的《陳情令》中演技稚嫩。
陳凱歌評價兩人表演:「這個雨把你們打倒了」。對於這一表現,郭敬明卻給出S。接著,陳凱歌又婉轉表示:「希望你拓寬你對你審美的趣味和愛好的尺度和範圍。」對於熟悉上一季節目和郭敬明風格的觀眾來說,這個建議很容易被理解為話裡有話——作為導演的郭敬明似乎沒什麼長進?作為評委的郭敬明似乎不夠open?
現場導演和選手都表示費解,認為郭敬明發S卡太隨意、不公平。參照之前《小時代》系列和《爵跡》的選角,何昶希確實是郭敬明的「菜」,郭敬明也表示自己發S卡沒有什麼標準,就是「想找他拍戲」。
節目截圖來自微博「八組吃瓜蜀黍」
但在一檔競賽性質的節目裡,這樣似乎又有點任性?他的發言令人困惑,評委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李誠儒則忍不住當場「開懟」:「我不喜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各種做法。一會兒說我選擇他,並不是為了要跟他合作。一會兒說我選擇他,我就是為了要和他合作……這齣自一個人之口。」
節目截圖來自微博「八組吃瓜蜀黍」
開撕,是綜藝類節目慣用的套路,大概是由於「宮鬥」的戲碼對於吸引流量而言過於好用,甚至像一些主打旅行和慢生活的綜藝也能移花接木地用上。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當然,每個導演有自己的判斷,這本身就是節目的一大賣點。評委們之間你來我往的碰撞都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而對於觀眾而言,他們的需求大概也不完全是欣賞演技,「表演以外」的東西才是一檔競演類綜藝的加分項。「撕」就是加分項之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檔節目因為「撕」上熱搜,是個「好事」。但也不盡然,因為以專業競技為名號的綜藝節目,如果在自身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傳遞上出現了偏差,也會給觀眾造成混亂,更無益於行業發展。
以演技為主題的競演綜藝,《演員請就位》並不是首創。早在2017年,《演員的誕生》就已初試水。後又有《我就是演員》、《演技派》、《演員的品格》和《閃耀的路人甲》等集中爆發。2019年,這類競演綜藝遍地開花,但到2020年,水花漸小。
這類綜藝式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觀眾到底想在這裡看到什麼」,或者「我們節目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在繁雜的大眾文化消費場域中,觀眾本身可能也沒有確切的喜好,或許有的人就是來看演技的,有的人就是來看「撕」的,更多的大部人是沒有特定的觀看預期。文化消費,好看就能讓觀眾買單。而這個好看的標準是什麼,觀眾自己可能也沒有想好。
如果是來看演技的話,觀眾可能會有些失望。去看拿過獎的大片和刷屏的爆款劇集不「香」嗎?事實上,綜藝本身就無法呈現一個好演員的最佳狀態。在幾天的限時拍攝中,綜藝的影視呈現無法與打磨數年的影視劇相提並論。養成系的演員選拔節目(如《演員的品格》)也無法做到在節目拍攝的短短幾個月時間裡把小白變成影帝。
在最先播出的《演員的誕生》節目中,「出圈」的少有好演技,演技尷尬的片段反而火熱,歐陽娜娜「螞蟻競走」的梗反倒記憶點更深。另外,演技之外,「袁立怒撕節目組」、「章子怡當場變臉」熱度更高。
歐陽娜娜在《演員的誕生》中的表演
在官方宣傳上,《演員的誕生》表示自己是一檔「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但在觀眾的反饋和討論上,演技的優劣和表演內容本身成為次要,複雜的臺前幕後、詭變的娛樂圈行業生態反而成了討論焦點。有的觀眾本著看戲骨們飆戲的態度打開電視,卻被這些「精彩」的幕後故事吸引。
競演綜藝的「命門」不在臺前,而在於幕後,這是觀眾在大銀幕和小螢屏上無法知曉的秘密。但這個「命門」又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撕」,因為「演技」畢竟還是眾多參與者在競賽中所要追逐的唯一金規,而一個節目也應該有自己所堅守的價值觀。
作為一個導演,和陳凱歌、爾冬陞、趙薇一同坐在評委席上,我們期待郭敬明有一個能跳脫個人偏好的更開放、更兼容的標準,但他揮之不去的強烈的個人標籤跟他作為演技競技節目評委的身份產生了極大的衝突。對於選手而言,評委的選擇成了成敗的決定因素,導演需要對參賽選手負責,需要公平;對於觀眾,評委的選擇是有示範作用的。
在節目播出後,觀眾看到的結果就是:這樣的一個演員拿了S,這樣的演員被評為一個好演員。而實際上呢?明眼人都能看出,兩個只能稱為「愛豆」的選手演繹的《陳情令》經典片段,真的太辣眼睛了。演技這種完全暴露在臺前的形式,還是很容易被大眾評判的。
這樣單純靠「撕」出圈,這樣就走偏了。當然,這也才是第二期。
有了《演員的誕生》的經驗後,《演員請就位》在定位上有些變化,官方宣傳的定位也成了「導演選角真人秀」。期待在之後的環節中,觀眾能在節目上窺見例如導演如何調教演員、如何進行場面調度、如何設計服化道等更多細節。將神秘的幕後更多地轉至臺前,真正讓觀眾見證一部好的作品如何誕生,同時也有參與感 ,才是「真人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畢竟,一直只是靠「撕」出圈,尚不足打造好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