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虎」傳奇
作者:葉良方 林達群
民國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海陸豐地面繼南拳著名宗師劉亞梅之後,又出現了蔡莫拳一代宗師「三腳虎」。其武德昭彰,拳術精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一生輾轉海陸豐、潮汕、惠州等地,被武林中人譽為「一代神拳」。當時粵東武林聞其名莫不崇仰敬服之;一些強橫之徒聞其名亦莫不失神變色之。故其聲名赫赫,蜚聲於惠州東江流域、潮汕平原、海陸豐沿海、香港及東南亞等地區。又因劉仕忠失去左手掌,卻武功過硬,猛似老虎,無人可敵;久而久之,以至於人們不知其真姓名,都以「三腳虎」稱之。
一 海防武風揚甲子 陋巷子弟出英雄
或問:「三腳虎」名誰?答曰:陸豐劉仕忠也。
劉仕忠(1897-1973),乳名劉娘祉。出生於清光緒丁酉二十三年的石帆都甲子港兩城管區。族內雖辦有劉氏書館等私塾,但他幼年時家境貧窮,三兄弟排行他為老大。父母雖知讀書的好處,卻因沒有束脩交給老師,無法供其在私塾裡讀上一二年書,只好輟學在家。過去農民子弟無文必武,加上自古以來甲子港屬於海防軍事要地,駐有旗軍。明嘉靖《海豐縣誌》云:「其西置甲子所,附近石帆村居民勇悍,自能力戰,鮮有敗事。」舊時倭寇海賊經常出沒於這一帶,加上歷年烏紅旗械鬥,鄰近鄉民深受其害。甲子各「社頭」為防禦海賊和預防械鬥,鼓勵青少年多習武。因此,民氣強悍,崇尚武風。當地有此傳統和民風,自然與武結緣,少年劉仕忠亦不例外。他喜看農村秋收過後演出的正字戲,尤其是《水滸》、《三國》等古裝武戲;崇拜戲中的武俠義士,由此養成尚武的性格和俠義的情懷。他早年承練蔡家拳和莫家拳,並四處尋師訪友,每到之處凡有武名者無不誠心上門求教。
清光緒末年,劉仕忠年方9歲,先後拜李佑、朱錦、肖庭廣、蔡來等本地拳師門下習武。由於他天資聰明,只要師父表演一次,他就能做到過眼不忘,是武林界百年不遇的奇才。外號「菜齋佑」的李佑師父經常帶他到甲子各庵寺、齋堂走動,首先教他南少林拳的基本功;接著他跟隨外號叫「斧頭錦」的朱錦師父學木匠,以學藝賺錢補貼家用。「斧頭錦」教他蔡家拳基本功;蔡家拳特點是以快為主,敏捷多變、因勢利導、不以力爭衡。著重偏門攻擊,快步搶攻,消身借力等;步法多以高四平馬、拖步弓馬、跪馬、三角馬、插步馬為主;手法多以掛、插、哨拳、掃掌、插掌、頂掌、插指、鳳眼拳為主;腿法以下盤連環標腿、中下盤踩腿、釘腿、勾彈腳、撥腳為主;肘法多見橫捆肘、直頂肘、連環肘等。之後,又由肖庭廣師父長期傳授他莫家拳。《廣東省志.體育志》載:「莫家拳由清乾隆年間南少林寺慧真禪師傳給惠州府海豐縣莫遮蛟(字達士,也叫莫達材),後傳給惠州火崗村的莫清驕、莫四季、莫定儒等形成莫家拳。」此拳特點是偏身沉肩吊馬,手法緊湊,善用腿法,步法靈活,攻守結合,剛中含柔。拳法多以衝、掛、劈、撩、鞭、拋及牛角拳、十字拳等;橋法有穿、剪、截等;肘法以頂肘為主;腳法有無影腳、穿心腳、撐雞腳、虎尾腳、掃堂腳、後彈腳、剪腳等。腿法是莫家拳取勝的法寶,在技擊上講究近打遠踢、長短配合。劉仕忠如初生的虎犢,立志鑽研、刻苦修煉、持之以恆。長期的學武生活,將他錘鍊成體格健壯、反應敏捷的青年武士。18歲時,他身材魁梧,高達1.76米。在當地已略有名氣。
民國初造,劉仕忠聞說海豐縣翁文榜拳師武藝高深,儘管自己拳藝已到了一定的造詣,便登門拜帖願為入室弟子,學習其一招一式。三年學成後,又聽到潭衝林義拳師的武術。林義外號鐵牛,一身洪家拳功夫甚為了得,名揚海陸二縣。即趕往陸豐潭衝山仔拳館拜入門下,隨其日夜習拳,並苦練鐵沙、打磚牆等功夫,欲達到其鐵布衫神功。經過十多年的勤學苦練,終於學全了洪、劉、蔡、李、莫廣東五大門派的少林功夫,得到了各門派拳術之真諦。幾年後,藝有所成,但他並不以此為足,仍四處尋師訪友,欲尋找到隱居在世外的武林大師,以祈求高深技藝,練就一身精湛武功。
1916年,年滿20歲的劉仕忠出師。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親友的幫助下,他在捷勝鎮北門設館教徒,以便謀生。捷勝也是明清時期碣石衛一處守備所城,城內民風強悍,不僅文化名士多,也有不少拳師在此設館。社會上有一些惹事生非的青年,自恃學了一招半式,常喜與人比武炫耀。見年輕的外地人劉仕忠竟敢到城內設館,故意上館門喧譁挑釁,民間謂之「踢館」。劉仕忠與「踢館」者多次說人情不允的情況下,不得已出手與之切磋,本想點到為止,不意「踢館」者不依不饒,欺身進拳,欲使他當眾出醜;劉仕忠正是血氣方剛之時,出手稍重,打傷了挑戰者,不得已浪跡江湖,到處為家。他痛感自己拳藝尚淺,出手不能隨心所欲地掌控力道,以致誤傷「踢館」者。
1924年,時年28歲的他,流浪到潮汕地區設館收徒。因其時土匪兵痞強橫鄉裡,故入其門拜師者頗多,加上他教藝自有一套,認真負責,因此初有名聲。他一邊授徒教藝,一邊暗中找尋名師,以求拳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任教期間,聽說有武林高人張文永大師,江西贛州人士。在粵東一帶行醫濟世,武藝高深莫測,能觀五形氣色,又曉天文地理,身懷醫卜星相之絕活。所以到處打探張大師的下落。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不久,劉仕忠就在汕頭市一間小旅館上巧遇張大師,當面下跪要求張大師收他為徒,張觀其身材、神魄、手腳果真是優秀的練武人才,談吐亦知情懂禮。心裡正為物色到千裡馬而高興之際,可是轉眼觀他五形氣色流年,不禁一時默然無語。預測劉仕忠到32歲時必逢命劫,幸尚有一線生機挽救,不知能否度過?不由嘆了口氣。心想:惜哉!惜哉!此子今年廿八,三十二命終,教之無用。僅向劉仕忠說一句話:「現機緣未到,待你32歲時有緣再到此地找我」。聽了此話,滿懷上進希望的劉仕忠,不由心灰意冷,失望地辭別張大師,又走上漫長的江湖之路,到處流浪。
二 結盟攜手參加農運 遇劫轉運再逢恩師
1928年1月,彭湃與葉鏞、徐向前等率領紅四師東徵潮汕,一路上擊破國民黨多處防線,在惠來、普寧、潮陽及揭陽一帶建立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潮汕平原農運如星火燎原,蓬勃發展;當地青少年紛紛參加工農赤衛軍,迎接紅軍的到來。這時期,劉仕忠行走在潮汕江湖上。一日,他在鄉村一處小飯館準備午餐時,恰好遇上當地四位工農赤衛隊武裝人員。帶隊者名蔡忠坤,以及蔡勤、陳樂和林榮德(北方人)等隊員。進餐時,懂得武術的蔡忠坤見劉仕忠體格彪悍,一表人才;是當兵打遊擊的好料。由此向劉仕忠舉手打招呼,邀其入座共餐。五人飯後一起閒談,談論的話題是:土豪劣坤為富不仁,橫行霸道,民國政府腐敗無能,造成民生困苦,哀鴻遍野,難以度日。大家意氣相投,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隊長蔡忠坤看他是忠義人,5人當即拜香盟誓,義結金蘭。並招他加入革命隊伍,參加當地工農赤衛隊。是年5月,在國民黨副師長餘漢謀率領11師2000多人的進攻下,海陸豐縣城相繼失陷。且又有國民黨軍隊從汕頭壓境而來,為了避開強敵,紅四師撤回海陸豐。在國民黨部隊的圍剿下,當地赤衛隊遂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在一次激烈的阻擊戰中,隊長蔡忠坤為掩護弟兄們撤退,被國民黨部隊抓捕入獄。劉仕忠和其餘結盟兄弟為營救大哥,乘著暗夜時分,決定用炸藥炸開縣政府牢房,救出蔡忠坤。不料在行動中,由於導火線燃燒迅速,劉仕忠舉著的炸藥包瞬間爆炸,左手掌當即被炸斷,血肉模糊。幾位弟兄立即護送他到當地用草藥就醫未愈,只好冒著被捕的風險,轉到汕頭市醫院剪掉左手掌,保命過劫。
出院後,碰上國民黨正在大肆搜捕曾參加過工農武裝的赤衛隊員。他為避禍到香港開館教拳三年。一天,他忽然想起張大師幾年前所講的「32歲時有緣再來此地找我」這句話,便返回汕頭四處尋找這位江湖武林隱逸。為此,他特地住進過去相約見面的那個小旅館,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著張大師的來臨。也算他命中有緣,張大師果然守約來到這間小旅館。他把自己斷掌的經過說出來,張文永見劉仕忠失去了左手掌,認為他已度過了劫運。是年剛好是32歲。張大師心想:大難已過,緣份未盡,此子日後必定成才。於是收劉仕忠為徒留在身邊,每天叫他將斷手浸泡在其配製的採自江西深山的草藥液,一個時辰後,教他用斷掌在鐵砧上反覆捶打。每日依序刻苦鍛鍊。幾個月後,精心地將劉仕忠被炸斷了的左手練得有如杵槌一樣,具有驚人的殺傷力。竟成為一記無堅不摧的殺手鐧。後來他只以右臂手掌應敵,如遇高手,則突發左臂斷掌,其銳利如錐,力發千鈞,應者輒倒,以此名聞於惠、潮、梅三州,故武林中人日後均稱他為「三腳虎」!卻說師徒倆結伴同行,四海為家;行俠仗義,救急扶危。一路上,張大師身傳言教,不僅教他文化知識和醫藥診治知識,而且將峨嵋派「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嵋月,光輝耀江湖」內外功秘籍,以及少林高深的武技傾囊相授、點化他,使他脫胎換骨,盡得高深精絕的峨嵋派武技真傳,也學到了南少林武學秘笈的精髓,為他日後創出「蔡莫派」武功奠下了紮實的基礎。在長期與師父相處的日子裡,劉仕忠了解到是年50歲的師父,原為清末江西贛州陂頭鄉秀才,不但武功精絕,更兼通天文地理,醫卜星相,奇門遁甲,無所不曉。年青時為報強盜殺父之仇,棄文習武,遠赴峨眉山學習峨嵋派武技八年。技成下山復仇後,再也不問世事。師父無妻無兒,孤身一人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地贈醫贈藥,行醫濟世。雖然身懷絕技,卻深藏不露。一日,張文永大師將愛徒劉仕忠叫到身邊,吩咐他說:「『千裡同行,終須一別』;為師即將遠赴四川峨眉、雲貴高原一帶去雲遊四方。你武功已臻大成,日後自會成名立宗,揚我門風。」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期續集。
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與民生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