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是他多年來最令人愉快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艾倫以一種新的有趣方式捕捉到了他一直關注的問題——死亡、時間旅行、無核、頑皮的主角。儘管如此,它和艾倫的所有作品一樣,都缺少偉大的藝術。
這裡有六個原因:
一、英雄不英勇。事實上,艾倫的電影在這方面已經變得更糟了——從他富有想像力的早期作品,比如早前《香蕉》、《拿錢跑哪》,儘管電影超現實主義的滑稽,但主角還是在從事英勇的鬥爭。在《巴黎》中,歐文威爾森與一個他不喜歡的女人訂婚。他需要逃避他們的控制,從一開始就不言而喻,以至於不僅對這種努力沒有懸念,而且觀眾也不能尊重陷入這種困境的人物。偉大的藝術從不嘲笑自己的主題和人物。Charlie Chaplin的流浪漢,無論他看上去多麼荒謬,都沒有什麼英雄氣概。
二、支持角色沒有動機性。經常能看到艾倫為了各種各樣的支持——通常是臨時的——的出現而聚集起來的一系列或多或少有天賦的角色是很有趣的,在那裡,他們充當主角娛樂的道具,並激發他對生活和人們的思考。但它們顯然不是真實的人類。在《巴黎》中,副角色甚至比艾倫的電影中的道具和側面秀還要多。
三、艾倫對知識分子的自知之明擋住了去路。艾倫是個才華橫溢的人,他沒有大學畢業,仍然沒有成功。他和他的主角們全神貫注於「偽知識分子」。但是更糟糕的是,他主角展示自己智力的想法是超越學術研究的(好像理解和欣賞藝術是藝術家們的誤解和時間的問題)。20世紀偉大藝術家的浮現只是加強了每幅漫畫的通俗性——在《巴黎》中,艾倫對海明威的關注,因為他自己的反義詞佔據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四、英雄不能愛。Wilson像艾倫一樣站在那裡,贏得海明威對他美麗女主人公的愛。但這部電影沒有真正的愛情場景,甚至艾倫的《愛情女神》也是艾倫性格的支柱。比較一下卓別林的經典電影,如《淘金熱》、《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在前兩部電影中,卓別林的角色因為對漂亮女人的無償渴望而心碎,她們無法得到她們所希望得到的尊重。在《泰晤士報》中,卓別林與寶萊特·戈達德塑造了一個非凡的夥伴關係,在電影的結尾,他與寶萊特·戈達德一起走過了歲月。許多年前,紐約精神分析協會舉辦了一個電影節,在這個電影節上展示了「淘金熱」。當選定這部電影的分析師被問及他偏離常規的選擇時,他說:「當我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我看過《淘金熱》,我笑了。當我是一個成年人,我看到它,我哭了。「
五、你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部偉大的電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文·威爾遜對「巴黎」的結論性洞察力,與書生氣的偽知識分子在聽到威爾遜小說的主題時首先提出的觀點是一樣的,即迷失在對不可實現的過去的懷舊中,只是逃避生活在現在。
六、艾倫的城市景觀蒙太奇。「巴黎」最好的也就是「曼哈頓」——是這兩個城市的城市景觀。艾倫真的很喜歡巴黎和紐約,在某種程度上他似乎不愛別人(歐文·威爾遜的愛情興趣是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並且觀看快照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像約翰·福特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這樣的偉大導演也使用標誌性的場景,如《搜索者》中福特對紀念碑谷的使用,以及希區柯克對《西北偏北》中拉什莫爾山的使用。「但是它們並不包括這些來欣賞風景的人,它們所處的場景與情節、主要人物的生活和掙扎有著密切的聯繫。」也就是說,這些薄膜是整體的。
我向伍迪·艾倫的影迷道歉。擁有一個如此認真地從事電影製作、處理社會、精神和靈魂面臨的嚴重問題的當代導演真是太好了。我欽佩他的奉獻精神和不斷的工作。我希望艾倫和他的電影能夠超越他們的藝術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