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文化影視劇正迎來井噴期,電視劇頻頻「牽手」國潮元素,在影視化表達上有哪些優劣勢?兩者如何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文/蘇湛
這兩年,爆款影視劇作品中,逐漸出現了一些以「國潮」元素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此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都曾一度帶紅掀起國風熱潮。從目前各平臺儲備的項目的來看,《一剪芳華》《風起洛陽》《兩京十五日》《尚食》《早安,故宮》《故宮如夢》《紫禁城》《一代匠師》等近十部國潮文化劇目開機、備案或官宣,國潮文化影視劇正迎來井噴期。
電視劇頻頻「牽手」國潮元素,在影視化表達上有哪些優劣勢?兩者如何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從《延禧攻略》中的絨花、打樹花、刺繡、崑曲、緙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馬球、建盞與宋代點茶,《清平樂》中的宋室風箏等古裝劇中的「國潮」元素,到當代都市劇《都挺好》中的蘇州評彈,以及扶貧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剪紙、邵家班子杖頭木偶戲、裕固民俗,這些「國潮」元素在融入劇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也讓其中特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綻放出來,成為圈粉年輕觀眾的引爆點。
現在播出與籌備的電視劇中,國潮元素的體現主要在兩方面:一種是以某一非遺文化傳承為主題,推動劇情發展。如:《一剪芳華》以旗袍製作工藝為切入口,講述一代華服大師的成長故事;《當家主母》講述兩個天生宿敵,攜手傳承織錦文化;《一代匠師》以莆田工藝美術發展為主題,講述一代木雕名匠的傳奇人生;《早安,故宮》中,女主人公從故宮文物入手,破解非遺傳承難題等,從這裡都能看出明顯的「非遺」主線。在以往熱播劇案例中,這類匠人匠心的堅韌持守的故事也深得觀眾喜愛,是有一定觀眾緣的。
第二種是人文探索類,大多以某一地域文化為基礎推動或襯託劇情。《故宮如夢》《紫禁城》《風起洛陽》《敦煌》《兩京十五日》等作品,故事的發生地均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作品對故宮、洛陽、敦煌、南京等帶有獨特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有較大篇幅展現。
國潮文化爆發,與幾年前的「國學熱」「漢服熱」還是「讀經熱」很相似,它們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漢民族的復興。此外,這類題材的爆發,不僅是從業者自發性的探索,也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各級管理部門和民間組織在保護傳承非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這對於非遺題材創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的信息,「國潮」劇,讓劇的本身創作元素更加廣泛與深入,也算是「鑲嵌」提高品質的一條新捷徑。
國潮符合當下年輕人關注趨勢
新世代接口決定了好錢景
「國潮」文化為什麼這麼火?這個詞出現的時間不長,市場中並沒有權威的說法能夠準確地給它下定義。但是,國潮作為國內消費市場上的熱點話題,經常與中國風、95後、品牌聯名、傳統文化等關鍵詞一起出現。
在受眾上,無論服飾品牌抑或影視作品,與國潮元素的結合,目標都是年輕群體。廣泛的文化認同和強烈的文化自信影響下,國潮帶著傳統文化復興的使命,在中國年輕人當中產生了巨大的穿透力。
目前,將國潮元素注入電視劇,已經從無意識階段,發展為電視劇的有機組成部分。國潮元素為劇集增添亮點的同時,也通過電視劇這一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得到了更好地宣傳、推廣、保護和傳承,國潮元素助力服化道精品化,發展前景廣闊。
國潮牽手電視劇不僅前景廣闊,而且「錢景」可期。比如,《延禧攻略》的大火,使得南京絨花一時聲名大噪,訂單暴增。《芝麻胡同》開播後,「六必居」醬菜的銷量成倍增長。《鬢邊不是海棠紅》大量開發了衍生彩妝、復古珠釵、耳環等。雖有珠玉在前,但並不是所有非遺都適合衍生開發,製作方在開發之前要充分做好市場調研。
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曾經對歐美潮、韓潮、日潮多追捧,對今天的國潮就有多熱情。追逐潮流是每一代人在年輕時都共有的特徵,但是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一代而言,國潮更像是國際潮文化和中國民族文化之間的精神契合點。年輕人追隨著時尚潮流的先鋒,卻也希望潮流裡能看到更多自己的影子。正是這種的心態,讓潮文化在進入不同國家後延伸出了獨特的氣質。
電視劇如何「潮化」傳統文化?
電視劇如何「潮化」傳統文化?
首先,要遠離偽國潮。近年有幾部打著非遺傳承旗號的電視作品,非遺元素在劇中一帶而過,作用僅限於露個臉,對人物塑造、劇情推動,沒有實質性作用。拋開劇宣時反覆強調的非遺元素,作品 如何讓非遺元素與電視劇內容、劇情、人物相輔相成並非易事,這極其考驗編劇的功底。如何利用鏡頭專業、精準地將非遺「影視化」,需要多方面、多領域齊心協力完成。
其次,內容與形式都應強化。講好故事是電視劇的命脈所在。但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視覺符號的呈現直接影響到觀眾的觀看體驗。影視劇與「國潮」一拍即合絕非易事,創作者尤其需要注重對細節的還原與地域文化知識的普及,提升劇集的娛樂性和觀賞性,才能讓觀眾在看懂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愛上傳統文化。內容與形式都要跟得上節奏。
最後,國潮劇是出圈也是傳承。有些與年輕人距離較為疏遠的國潮元素要想通過影視劇成功「出圈」,離不開傳播形式和渠道的創新。一方面,影視劇可以通過傳奇性的故事講述,提升年輕人的觀劇興趣。比如《天下第一樓》中盧孟實效仿內聯升的「履中備載」,製作一本「膳中備載」,被網友戲謔為服務業的「原始大數據」。另一方面,還可以藉助網絡平臺及社會化媒體,以話題互動的形式提升年輕人觀劇的參與度,讓國潮元素以更為活潑的面貌俘獲年輕觀眾。如《鬢邊不是海棠紅》有3253條小組討論、40703條短評、1398條劇評。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表明講好傳統文化故事,也是年輕觀眾的期許。
以「國潮」為元素的影視作品創作空間巨大,在未來的創作中,依舊要以「文化」為根基,不斷拓寬「國潮」品類,並在傳統文化知識普及、情節設計、人物塑造、服化道等方面繼續深耕,讓「國潮」與影視創作成功嫁接、相互成就。